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有益的加以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2、下列各句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 项籍者,下相人也
B.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 不忍杀之,以赐公
D.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3、现代文阅读
绣花布鞋 马犇
落了一场雨,平添了几分凉意,尤其是近几日。更准确地说,此时,用“凉”已不妥帖,应该为“寒”,是平添了几分寒意。
我正打理着窗台上的秋菊,暗想,晚上弄几盅老酒,边饮边赏。岂不是雅事。正思忖间,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遐想中拖曳出来。
尾号:9654。是老友徐东南。
东南是苏北人,用他们当地方言念这几个数字,谐音是“酒足误事”。
东南自打认识我,就没换过号,他总说“小酒怡情,大酒伤身,酒足误事”。
而这次不同,他让我去他家,我觉得奇怪。
不容多想,我端了一盆秋菊直奔徐家。
东南的娘在他十几岁时就病逝了,而东南的妻子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遭遇了车祸,两条命都没保住。东南和他那耳朵有点背的爹相依为命也有20年了。说白了,这是一个由两个光棍组成的家。这也是他让我来家里吃饭,我感到奇怪的原因。
一踏入他家门,我的注意力就被鞋架上最上层规规矩矩摆放的一双手工女式布鞋吸引住了——鞋面绣有粉色的莲花,针法细密。这个家里有了新的女人!
我情不自禁地向几个房间环视。
“贤弟,快来,昨天一个同乡带来了无肠公子,所以特邀你来寒舍品尝。”东南故意文绉绉的,以此来彰显他来自南方的“公子才情”。
我没多少话,只是举了举手里的秋菊。
卧室的门半掩着,老爷子坐在床边,腿上放着一本旧相册,静静地翻着,偶尔凑近,小心地轻轻地抚摸着。
我刚想打招呼。东南却向我摆摆手,示意我在客厅里坐下。
东南进了厨房,打开蒲包,里面有十只蟹,公母各半。他在水池里放了些水,把蟹倒出来,那些蟹立刻张牙舞爪来回横行。
“重阳过后,螃蟹无论公母,无不肥大,味道一个赛一个。”
东南话音未落,出来方便的老爷子一眼看见了螃蟹,抬手指点着说:“你娘从来不吃螃蟹,你忘了?咱们吃蟹,你娘她吃什么?”
东南赶紧大声说:“知道,知道。”停顿一下。又说:“她爱吃阳春面,一会儿单做。”
老爷子抬起的手放下了。
我的猜测是对的,这个家有新女人了。也就是说,东南有继母了。
从卫生间出来,老爷子突然一拍脑门,讪笑着自嘲:“瞧我这记性,你娘不是去哈尔滨旅游了吗?”他略带歉意地看了我一眼,说:“咱们吃蟹,咱们吃蟹。”
老爷子回卧室了,不一会儿,卧室里传出了他可以撼动楼板的声音:“喂,老伴儿啊,昨天的电话撂下也没多久,但还是忍不住想打一个。今天都去哪儿了?快给我讲讲。”
话音刚落,老爷子就从卧室出来,抬腿又进了隔壁的另一个房间。
“啊,老头子。”竟是细细的女声,“今天去了中央大街,你当年邮过中央大街的风光明信片给我,所以我瞅着这里什么都眼熟。”
我听出来了,是老爷子在装老太太的声音。
老爷子从隔壁的房间里出来,复又进入卧室:“老伴啊,秋天了。那边早晚凉啊,穿上那件我送你的毛衫,就是右下边有朵莲花的那件。对,对,对了,你走时忘了拿上莲花布鞋,带上它多好啊,走路轻便,和毛衫又配套……”
我完全可以想象老爷子在卧室说这番话时的表情。我的眼睛不自觉地向着鞋架上望了望。
老爷子还在说着什么,东南已经端起泡好的普洱踱过来。他一脸庄重地苦笑。本来就不想解释,略略沉吟,还是语气稍稍沉重地开了口:“老弟,弄糊涂了吧?家里仍然只有我和我爹。”
我更为惊诧,直指那双莲花布鞋。
东南说:“过去,我爹天天写信,写上我家的地址和我娘的名字,邮出去。待收到信,他会放进一个专门放我娘东西的柜子。自打给我爹买了这部手机,他每天都会像刚才那样和我死去多年的娘‘通电话’……”
那天的蟹、酒以及屋里的空气都有点苦涩。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结尾“苦涩”二字,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指老爷子的“苦”,又指徐东南的“苦”,也与开头的“寒”“凉”照应 。
B.小说中的“我”是线索性人物,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冷静地介绍了徐东南老父亲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C.作者多次运用细节描写,精妙传神。老爷子“摊放”相册,“抚摸”,徐东南“踱过来”“庄重地苦笑”“沉重地开了口”便是明证。
D.这篇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主体部分是在徐东南家里发生的事,所以开篇介绍“9654”的含义那一部分,属于画蛇添足。
E.小说布局精巧:先是“家里有了新的女人”,进而“东南有继母了”,设置悬念,扣人心弦,作者最后才抖开包袱,使读者豁然开朗。
【2】小说中“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次出现“莲花布鞋”有什么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徐东南不改变父亲的生活状态,是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生活空间;也有人说,让老人长久地陷入思念的痛苦中,是儿女的不孝。你怎么评价徐东南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感慨万端中,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与明月。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倍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心,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表现自己客居他乡,疾病缠身,漂泊孤独的窘况。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沟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突出蜀道的高和险。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琵琶女曾经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一诗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描绘花之美景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
_________”。
(3)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勇担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
7、填写下列空格处的诗句。
①《滕王阁序》中,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想象中滕王阁远景的四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两句话描写想象中的归居春耕的劳动情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劳作写得异常轻松;又用两句话描写想象中出游所见的春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底流溢着初春的勃勃生机。
③《陈情表》中作者描述祖母晚年的生活状况,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以此说明如果没有自己的奉养,祖母将无法安度晚年。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
(1)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_____。
(2)“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惨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后突降大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旅夜书怀》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4)李商隐《无题 · 昨夜》表达有情人心灵相通的句子:“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词作者在赏心亭上看到秋空千 里冷落凄凉辽阔的南国,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向天边流去的大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 曲 风 流
张国中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要去观青,捎带着放风筝……”
正值初夏的夜晚,月华如水。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独自呼吸着浓郁的小麦扬花的馨香,沉湎在故土的芬芳里。忽然,夜之深处,不知谁唱起了一曲落子调,隐隐约约,似有却无。顿时,这熟悉的音律,像涓涓溪流浸润我心。侧耳细听,不禁若醉若痴。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乡曲,这就是被誉为“小风流儿”的南皮落子调!
一曲落子调,梦魂到家乡。或许是因了地理的优势,这里既承齐鲁儒家文化之底蕴,又兼燕赵慷慨悲歌之豪气。所以,南皮落子也有文武之分,说来它已有150余年历史了,其鼎盛期在清末民初。那时,村村都有“落子房”,人人都会跑落子。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在表演中,“挥鞭”为男演员动作,洋溢着一股威武和彪悍;“打板”和“舞扇”,则为女演员动作,充溢着一种优雅和柔美。我无数次观赏落子,每每被激励,被感动。我觉得,南皮落子,该是最具有民间和汉民族色彩的集体舞了。
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男女老幼皆宜。特别是年轻小伙子,更是落子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因此,各乡各村都有年轻的落子高手。
近些年,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了,但跑落子仍然是乡亲们的首选活动。我常想,当今艺术界提倡返璞归真,就是让艺术回到朴素率真的境界中去,回到创造艺术本身的坚实的土地上去。记得我在北京拜访一位南皮籍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时,他动情地说,一听到《放风筝》、《茉莉花》这些落子调,我就会流泪,就会梦回家乡。我知道,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就是乡情啊。我真希望各门类的艺术家们都不妨来看一看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看一看这些一年到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是怎样以他们的理解,把生活变成艺术的。庆幸的是,我的这个愿望正在实现。南皮落子已经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先后多次登上央视和省电视台的大雅之堂,去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么令人鼓舞!
“姐妹二人忙不停,梳洗打扮把衣更,镜子照花容……”
亲切的落子调,在寂静的乡村夜里响起,悠悠然飘得很远,绵绵不断似乎一直到天边。在悠扬的乡曲里,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段往事。许多年前,邻居水英姐和三民哥都是村里唱落子的高手。三民哥心灵手巧,会吹笛子,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爱落子成癖,平素嘴里哼的唱的都是落子调。冬夜漫长,邻居们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喜欢静静地听三民哥用自制的竹笛吹奏落子调。他能连续吹奏30首落子调而脸不红,气不喘,令人叹服。每当此时,水英姐就一手打竹板,一手舞彩扇,随曲而舞。二人青梅竹马,在一起唱落子更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当时,我们村里穷,穷得小伙子们都娶不上媳妇。水英姐的父亲强拧着把她嫁到百里之外的一个村子,为年近30的儿子换回一个媳妇。从此,人们都似乎注意到,三民哥变得忧郁了,整天沉默寡言。每到夜晚,村头的古槐下,他用笛子吹奏落子曲,以排遣内心的孤苦,向无际的黑夜诉说自己的愁思。那年冬季挖河,三民哥也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他因心力交瘁倒在了工地上。一颗孤独的心连同动人的笛声消失了,也永别了他挚爱的落子艺术。后来,听说水英姐回娘家时,特意跑到三民哥的坟上大哭一场……
“姐姐穿的是葱心绿,妹妹穿的是石榴红,裙子系在腰中……”
动人的落子调,迷迷蒙蒙的,像来自遥远之地,似从大地母亲胸腔里发出来的,飘荡在夜空中,充满温柔爱抚的韵味,让人似乎感知到演唱者的心灵。我起身踱出院外,却寻不到唱曲者的踪迹,只感觉从池塘那边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杨柳风。那歌声也仿佛随风而逝,再也听不到了。
我望着附近黑黝黝的麦海,还有远处黑的树林,暗自思忖:也许这歌声,本身就是夜魂的心曲,或者就是我们南皮乡曲风流调的神韵吧。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05期)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子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与当地人生活联系紧密,跑落子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文化生活。
B. 南皮籍电影表演艺术家那番动情的话,深化了“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乡情”这一主题思想,为后文作者希望推广南皮落子这一民间艺术作了铺垫。
C. 三民哥和水英姐青梅竹马,却被水英姐的父亲强行分开。水英姐远嫁,三民哥心力交瘁而死。回忆他们,我心生同情,更多的则是对水英姐父亲的不满。
D. 文章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我”对南皮落子的喜爱和赞美,字里行间,尽是“我”的深深乡土情。
【2】全文三次引用南皮落子调,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理解标题“乡曲风流”中“风流”的含义。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少时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疑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只“臣事魏网,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土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土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孝文帝立。
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B.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大王该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即土地神,常与“稷”连用,社稷是国家的代称。文中是“祭把土地神”的意思。
B.昆弟,即子弟,特指项氏的宗族。此处陈平意在说明项羽任人唯亲,所以离开他。
C.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或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以作凭信,后因以之称分封、授官。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此处与孟子所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好读书,自小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主持分配祭肉,老人们都夸赞他;他却说,有朝一日让他主持分割天下,他也能像今天分肉一样出色。
B.陈平智慧过人,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容应对他人的恶意中伤,重获刘邦信任;他精研时局,分析刘项二人各自的优劣,并向刘邦献上灭楚之策。
C.陈平品行高尚,受封不忘初心。刘邦要封他为候,他却推辞说若是当初没有推荐魏无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刘邦夸赞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
D.陈平见识卓绝,尽显辅臣气度。他认为宰相的职责不是去管具体事务,而是管好群臣,因为宰相要向上辅佐天子,对下统率百官,使其各司其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的作品《幸有我来山未孤》很好地诠释了柳宗元的美学思想,“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意识去发现“景”,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景”由实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景”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所以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萨特也有类似的表述:“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是我们的汽车和我们的飞机的速度把地球的庞大体积组织起来;我们每有所举动,世界便被披示出一种新的面貌。……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至少它将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狂的人相信它将要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