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雅安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无法满足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二元化的形声机制,创造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选项

    A

    虽然

    但也是

    即使

    所以

    /

    B

    因此

    还是

    只要

    定然

    /

    C

    /

    也是

    一旦

    只有

    D

    尽管

    也仍然

    如果

    /

    A.A

    B.B

    C.C

    D.D

  •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是者不                 彰:明辨是非

    B.常于成而败之          几:接近

    C.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       掊:击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作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因此欣赏艺术首先要有充分的感受。事实上广大业余的艺术欣赏者一般都能够自发地、朴素地通过感性体验去接受艺术;倒是在专业的艺术评论者之中,有的人实际上把艺术创作单纯当做历史资料、思想资料看待,只要一接触便运用理性的解剖刀加以剖析,当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艺术创作是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思想资料来用的。但在艺术的欣赏和评论中,这种做法却要不得。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人们认识各种不同的对象所经历的心理活动过程却并不整齐划一。欣赏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它所包含的心理活动就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艺术之美首先表现于感性的艺术形象,因此不经过充分的感受便无法产生真正的美感,从而也就不能通过对艺术特征的切实体验而得到深刻的认识。

    许多人迫切希望提高艺术欣赏的水平,那就应当在欣赏视线中首先把稳定注意集中在艺术形象的感受上,逐步练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感受能力。

    提高感受能力要靠反复的训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搞一点艺术创作,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外行”欣赏艺术也是坚持了稳定注意的,但往往注意不到点子上,而这个点子如果不在注意中突出起来,反而轻轻滑过,便难以感受整个艺术的美妙。要知道许多“内行”的确在这方面做了努力,无奈有些“门道”是说不清楚的。

    试举一例,清人包世臣在评论晋代王献之的草书时说:“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著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热,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妞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搞过一点草书创作的人会感到这些话是说得相当具体、相当透彻了。然而没有一点创作实践的人却仍然难以发现“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也无从体会那种“任笔为体,脚忙手乱”的创作情态,更无法感受“形质”与“性情”之间的关系。

    此外像中国诗画评论中常用的诸如神韵、气势、风骨、意境等概念,也都不容易说清楚它们的含义,神韵之类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有所感受,然而这些感受是难以交流的、这不是把事情神秘化,而是因为感觉、知觉、表象等富于感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从一个人的脑中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脑中去的,因此艺术上有些“门道”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和体验;而搞一点创作则能缩短摸索的时间,得到较深的体验。

    (摘编自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专业的艺术评论者在艺术的欣赏和评论中,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可以将艺术创作作为历史资料、思想资料来用。

    B.艺术之美首先表现于感性的艺术形象,因此要产生真正的美感就必须经过充分的感受,从而才能通过切实体验艺术特征得到深刻的认识。

    C.要想理解清人包世臣对王献之草书的评论,最好要有一点草书创作的经历,而毫无创作实践的人很难发现王献之草书的精妙之处。

    D.艺术上有些“门道”是无法传授的,是因为感觉、知觉、表象等富于感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全从一个人脑中移植到另一个人脑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四段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目的是论证自己动手搞一点艺术创作是提高艺术感受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B.文章基于许多人对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迫切要求,提出要把稳定注意集中在艺术形象的感受上的论断,并指出感受之道。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给出具体建议,最后补充说明建议的理由,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D.文章虽然肯定了“外行”欣赏艺术时在稳定注意上的坚持,但又指出他们的注意不足之处,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广大业余的艺术欣赏者多数情况下都能自发、朴素地通过感性体验去接受艺术,但因感受不够充分,所以难以深刻认识艺术之美。

    B.“内行”欣赏艺术时,能坚持稳定注意并注意到点子上,容易感受到整个艺术的美妙,却难以对“外行”说清这些“门道”。

    C.后人作草,既无定则,又复卤莽,难以达到“形质成而性情见”,更无法感受“形质”和“性情”之间的关系。

    D.艺术欣赏上,虽然人们难以交流对神韵之类的具体感受,但创作实践有助于人们更快地摸索出它们的“门道”。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设想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才不会被眼前琐事所牵绊。

    (3)《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欢快舒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

    (5)银烛吐青烟,_____________。(《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 6、补出下面空缺处。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3)独立扬新令,_________。(卢纶《塞下曲》)

    (4)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中庸》)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然免于行,“________”;惟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无所凭借。

    (2)《长亭送别》中“听得道一声去也,__________;__________,减了玉肌。”与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内外无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写初闻琵琶声时主客的反应,而“_______”则写出了琵琶女终于出场时的样子。

    (3)《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4)晏殊《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间接交待女主人公一夜无眠;运用拟人、烘托与反衬手法,写出其内心的悲苦。

    (5)在《李将军列传》的赞词中,司马迁引用谚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高度赞扬李广的人格。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四)

    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①蜀汉皇帝刘备托孤的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城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奉节)时曾到此一带游览。②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③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回顾历史,叙述刘备当年出征攻打东吴时曾到达三峡,进袭东吴失败,最终卒于永安宫。

    B.第三、四句写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想象中再现,祠宇一片荒凉,暗示刘备复汉大业一蹶不振。

    C.颈联中的“走”字,写出了村翁跑来跑去繁忙地祭祀,赞叹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来受人祭祀。

    D.全诗沉郁哀伤,写景状物凄冷压抑,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纮字仲纲。父克明,仕至提点广东刑狱。纮,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歙县。地产黄金,民输以代赋,后金竭,责其赋如故。纮奏罢之。历知于潜、剡县,治有惠爱。御史知杂吕夷简荐之,改著作佐郎、监丹阳县酒税,知灵池县。刘均、蔡齐举为御史台推直官,监察御史。时召成都府乐工许朝天等补教坊,纮言:“陛下即位,尚未能显严穴之士,而首召伶人,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朝天等遂罢归。殿中侍御史。阁门使王遵度领皇城,遣卒刺事,告贾人有为契丹间谍者,捕系皇城司按劾。命纮覆讯,纮悉得其冤,抵卒罪,降遵度曾州兵马都监。判三司开拆司。辅郡旱,流星坠西南有声,会襘禳于文德殿,纮奏曰:“文德殿布政会朝之正位,每灾异,辄聚缁黄赞呗于其间,何以示中外?”改盐铁判官,历梓州、陕西、河北路转运使,迁侍御史。建言:“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举种世衡等数人,及奏罢贡余物遗近臣。迁知杂事、权同判流内铨,为三司度支副使,使契丹。故事,奉使者以皇城卒二人与偕,察其举措,使者悉姑息以避中伤。前此刘随为所诬,坐贬,久未复。纮使还,具言其枉,稍徒随南京。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迁刑部郎中,还,同知通进、银台司,进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卒。纮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与刘颜为友,颜死,移任子恩官其子。

    (注)①缁黄: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②赞呗:佛教语,指诵经。

    (选自《宋史·李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实仓/丰财用/为守御备

    B.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丰财用/为守御备

    C.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D.西北久通好/士习安佚/不知战阵之法/宜择良将/练精卒/去冗惰实/仓廪丰/财用为守御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进士及第,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被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三甲若干名。

    B.著作佐郎,与校书郎、正字等官隶属著作郎。著作郎,东汉末年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唐代、宋代沿置,明代废除。

    C.文中的拜、迁、除分别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为上卿”、《岳阳楼记》中“客骚人”以及《陈情表》中“臣洗马”中的加点词含义相同。

    D.转运使,官名,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之职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纮为政惠爱,一心为民着想。在任歙县知县的时候,由于金矿的资源发生变化,他对不合适的政策提出修改建议,奏请皇帝免去当地老百姓的赋税。

    B.李纮敢于进谏,并且直言不讳。他对朝廷不按照程序增补许朝天教坊职位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对在文德殿进行的不合时宜的祈福除殃活动也直言反对。

    C.李纮为政忠诚,有远见且爱人。他建议皇帝在刚上任之际,应该广德美于天下;还举荐种世衡等人镇守边关,奏请废止将进贡的多余物品送给近臣的行为。

    D.李纮为人正直,并且坚持正义。他发现了“奉使者以皇城卒二人与偕,察其举措”的弊端,主动为被诬陷的刘随申明冤屈,并使其政治地位逐渐改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纮覆讯,纮悉得其冤,抵卒罪,降遵度曾州兵马都监。

    (2)纮方介有吏材,笃于交游,与刘颜为友,颜死,移任子恩官其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小美指着自己的脸蛋问妈妈:我好看吗?妈妈指着小美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说:你只看到那张脸了,这也是你的脸啊。

    小美指着挡风玻璃上落了一层灰的车,问妈妈:咱家的车怎么老不开啊?它都该洗脸了。妈妈指着灰蒙蒙的天说:你只看到车的脸了,咱北京的脸呢?

    小美看着电视里一张瘦削的脸,对妈妈说:这个林爷爷没有旁边十几年前照片上的好看了。妈妈说:如果你觉得他这张脸不好看,你可以去看看他领导建造的港珠澳大桥,那是他的另一张脸,更是我们国家的脸啊。

    ……

    爱美的小美若有所思:原来有好多好多。

    请以“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