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由,诲女知之乎
B.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 过也,人皆见之
D.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运用通感,将美景诉诸听觉,将光与影和谐的组合比作梵婀玲上演奏的名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美丽。
B.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我有一个梦想》)
——运用借代,用“孤岛”来替代黑人的生活的环境,写出了黑人在物质充裕的美国生活境遇的悲惨。
C.你?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反而要你的钱? (《雷雨》)
——运用反问,面对急于用钱来了断两个人恩怨纠缠的周朴园,鲁侍萍用拒绝来顺应自己内心的人格尊严。
D.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祝福》)
——运用比喻,同样处在社会底层的柳妈,生活的艰辛浓缩在她的脸上,但“我对这样的一个“善女人”并无好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长生不死的祖父
渡边浩二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仅靠一代的奋斗便构筑起现在数亿万日元的家业。可是他在刚过花甲之年,打算将家业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父亲的时候,被查出患了癌症。
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
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有些出人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的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必须是活人的内脏!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
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身体。
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是活着的人。因此,夺取他们的脏器,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
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必死无疑。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要的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
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但祖父不同意这一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
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
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
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
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这就是判决书上写着的最终结论。
审判刚刚结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许是让人担心的癌细胞扩散所致,但祖父也的确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
可在这之后,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祖父的律师开始采取行动。律师们拿出祖父临终时托付的文件,对给祖父下死亡定论的医师提出死亡证明无效的起诉。
令人费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将手术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肿寄放在某研究所的仪器中了。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仪器,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的生命力!众所周知,癌细胞不同于一般细胞,只要不断汲取养分和氧气,它就会无限地分裂下去。也就是说,它是长生不死的细胞!
我去看过那些细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却正是“长生不死的祖父”的形象。
律师们提出,只要有一部分细胞还存活,祖父就没有死亡。
司法当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确已经去世,但政府当初正是以“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来答复祖父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认,祖父仍旧活着。
只要不拆除医疗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细胞就会永远活着。并且,祖父生前已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奉养祖父直到永永远远!
那么,祖父为何要这样做呢?
读到这里,不知有人能否破解这个谜。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遗书(不,因为他并没有死,所以正确来讲不应称之为遗书),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而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试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巨额资产,就会晓得由于他的死,我们将缴纳多么大的数额的继承遗产税。但只要祖父一直这样活下去,我们家族就再也不必缴继承遗产税。
我们一家的巨额财富,将永远这样得到保障,不必缴一分一厘的继承遗产税!
(选自《外国小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但祖父仍然没有满足,想要用别人的器官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这说明祖父对“生”有着强烈的渴望。
B.植物人家属的拒绝,政府的反对,法庭的判决,说明无论从当时的一般人情还是从政府、法律的认知来看,摘除脑死亡者的器官都是不能接受的。
C.祖父坚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这种固执的看法引发了人们对究竟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的争论。
D.败诉对祖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许最终导致了癌细胞扩散,再加上年纪的确较大,所以审判刚刚结束,祖父就去世了。
E.开头交代了祖父巨富的身份和将家业传给儿子的打算,结尾揭示了祖父为子孙后代所设计的妙棋,首尾照应,结构严密,构思巧妙。
(2)在“遗书”揭示真相这个情节之前,祖父的真实意图其实早有暗示,请把这些“暗示”找出来。
(3)小说情节看起来有些荒诞,但反映了社会现实,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提示:可以从叙述角度、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角度加以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愿立即死去也也不愿苟合阿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手摸星辰、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来表现蜀道的山势险峻。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5、(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其体现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认为,起初,秦国以很小的地盘而“___________”,最后却因为一个人发动叛乱而导致彻底灭亡,根本原因就是“___________”。
(3)《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国家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反诘句惊心动魄地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还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叹息是诗人遣兴抒怀常见做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屡见不鲜,李白《蜀道难》中在写山高得用手可触摸星辰之后发出了“____________”的叹息;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人生坎坷、青丝转白的悲叹。
(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8、名句默写。
⑴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与家人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⑶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出藐视富贵利禄只愿沉醉酒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自知”更加重要,《<老子>四章》中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下面对诗歌的解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徒闻”否定了他们的爱情,否定唐玄宗“他生”再与杨玉环结为夫妇的荒谬想法,开篇奠定悲哀基调。颔联才开始马嵬咏史,尾联卒章显志。
B. “虎旅传宵柝”指军营内的声音,“鸡人报晓筹”,为宫内声音,表现玄宗身在军营,已在逃难途中 。 “空闻”和“不复”,写出唐玄宗的狼狈和慌乱。
C. 颈联前后句间暗含因果关系。眼前是“六军”要求“赐”死杨贵妃,从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七夕方得一会,两种情形对比,实则写出了唐玄宗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D. 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如何”二字开启广阔思维空间,引发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
1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虞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行其法于天下,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对宾客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B.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C.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D.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不同。
B.复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
C.变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
D.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2)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5】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四运动,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百年前的中国,一群最可爱的人,高颂爱国的主旋律,在危急的乱世中,挺直了脊梁,救亡图存,点燃了五四的火种。
百年后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传承五四火种,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