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B.见贤思齐焉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D.请事斯语矣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苏轼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胜利举办。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设中国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湿地大会,也是该大会首次在国际湿地城市举行。
湿地是“地球之肾”,不仅用丰富的给养滋养了生命,也孕育出了灿烂悠久的人类文明。本届湿地大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是通过了《武汉宣言》。作为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武汉宣言》是与会各方共同意愿和行动的汇聚,是向各国发出的号召,体现了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及对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引领。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指定了国际重要湿地,认定了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小区。30年来,中国的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智慧湿地”的建设工作。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谭文卓介绍说,“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测、调度指挥和实景模拟。”系统自2021年7月起投入试运行,是武汉市“智慧湿地”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系统已经沉淀了240万条声纹信息,识别了224种鸟类。给豆雁、普通鸬鹚安装的背负式卫星跟踪器,清晰记载了它们在全球尺度上的历史飞行轨迹。与此同时,系统还可以进行退水时间模拟、游客流量模拟、富营养化推演,为湿地保护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撑。
中国是全球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涵盖《湿地公约》定义的所有湿地类型。中国的湿地保护实践,毫无疑问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球40%的物种生活在湿地中,然而,自《湿地公约》缔结51年以来,尽管目前已指定2466个国际重要湿地,认定了43个湿地城市,发起了19项区域倡议,自然湿地仍然减少了35%。更令人警醒的是,湿地退化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湿地的保护需要世界的携手。
(取材于张锐、夏静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湿地面积的4%,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湿地分布广、面积大,湿地资源的丰富度和独特性在全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湿地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仍日益凸显,湿地遭受非法侵占、围垦、污染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湿地保护立法刻不容缓。为了保护好湿地,从根本上解决湿地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国家层面立法保护湿地尤为重要。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是湿地保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湿地保护法》共7章65条,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为我国湿地保护保驾护航。
《湿地保护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立法的,而不是从资源的角度来进行立法的。它不是只关注于湿地的单要素资源,比方水、土、生物,而是这些东西的一个集合体,集中表现在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上面,可以说《湿地保护法》填补了我国生态系统的立法空白。
《湿地保护法》吸取了此前湿地保护管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在《湿地保护法》中关于“国家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湿地保护法》明确了占用国家重要湿地需要遵循“占补平衡”原则,并规定“经依法批准占用重要湿地的单位应当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恢复或者重建与所占用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
《湿地保护法》的出台为各地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湿地保护法》织密了湿地保护的制度网络,相比过去的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法》让湿地保护管理有了更为强大的法律后盾。
《湿地保护法》使中国的湿地保护步入了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
(取材于庞小薇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题明确、成果显著。
B.《武汉宣言》将对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引领作用。
C.武汉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可以识别多种鸟类。
D.近年来,全球自然湿地减少了 35%,是森林减少量的 3 倍。
【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湿地保护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湿地保护法》是在湿地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的背景下应需而生的。
B.《湿地保护法》是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立法的,不是只关注于湿地的单要素资源。
C.《湿地保护法》全面总结了此前湿地保护工作的经验及各湿地保护条例的内容。
D.《湿地保护法》是湿地保护领域的里程碑,使中国湿地保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湿地的重要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湿地滋养了生命,孕育了文明。
B.全球 40%的物种生活在湿地中。
C.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联系密切。
D.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在持续改善。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中国湿地的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湿地保护的成果显著。
B.中国湿地类型是最齐全的。
C.中国湿地分布广、面积大。
D.中国湿地资源丰富、独特。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用概括性的语言答出中国在湿地保护工作上有哪些行动和举措。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
(4)_____________,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5)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6)_____________,晴窗细乳戏分茶。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终身的,孔子告诉他就是“恕”字。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
(2)《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两句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3)《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使用了曹植痛饮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月华”在诗文中常用来指月亮、月光、月色等,“月华”成了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含有“月华”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面对命运的不公,作者只能选择借酒消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山野的宁静与恬淡。
(2)《滕王阁序》中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描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2)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4)杜甫《蜀相》中简洁地概括诸葛亮忠贞不渝、尽心辅佐蜀国两代君主的事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失意和深沉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干 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经•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戈”作为古代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本诗以“干戈”为标题,暗合写作背景。
B.首联“欲何之”暗示战乱波及范围广,“两鬓丝”写诗人一事无成而徒添白发的愁绪。
C.颔联诗人以王粲和杜甫来自比,表明自己当前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两人相似。
D.尾联中诗人想要觅得 “山中千日酒”,意在表明自己想在酒中解忧,暂求一时安宁。
【2】诗家语曰“诗贵含蓄意蕴深”,请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加以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於山东长白山下,畜牧於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於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馀年而后。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卒,年七十。无子,吴江潘耒叙其遗书行世。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B.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C.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D.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指儒生,也指明清时期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同时也指在学读书的各位学生。本文指第二种意思。
B.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情况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学家的好评。
D.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等,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炎武聪颖过人。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讲求经世之学。
B. 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过继母亲王氏至常熟躲避战祸,因母丧不赴官。
C. 顾炎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始终坚决不在清朝做官。
D. 顾炎武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他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经注疏。他一生治学严谨,领域甚广,成果丰硕,著述宏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2)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现实物质世界光怪陆离,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打开网页,各种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蜂拥而至,严重消耗着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迷了我们的眼。
②真相是什么?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评价尺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而不少网民容易被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制约和左右,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而这所谓的“真相”往往离真正的事实相差千里。
③“后真相”是指传播主体不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知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被传播主体和接收主体抛之脑后。
④《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等文章也谈到了关于真相(实事)的问题,对于我们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真相”,你有怎样的见解和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