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走进荆州园,一座青铜虎座鸟架鼓雕塑首先映入眼帘: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 的鸣凤。虎座鸟架鼓的右边则是蜿蜒而壮观的荆州古城墙,拾阶而上,仿若回到了 的战国时代。这壮美的景观,是祖先 的遗产,我们应倍加珍爱。
A. 引吭高歌 烽烟四起 留传 B. 高歌一曲 硝烟弥漫 流传
C. 高歌一曲 烽烟四起 留传 D. 引吭高歌 硝烟弥漫 流传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情况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端章甫
C.既东封郑
D.或凭几学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傅斯年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步骤——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排除种种国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汧渭之会”等周秦都邑,并最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慨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立意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经补史”呢?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
(摘编自孙庆伟《考古学如何与“中国”结合》)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一体”“区系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究,有力支撑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今天,不能设想离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的思考》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收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职能定位。
B.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
C.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考古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是( )
A.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C.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氓》最后一章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两人小时候可能是邻居,而且关系融洽。
(2)韩愈《师说》中以孔子为例,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看法,再论述孔子的言行,由此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客所吹洞箫声悲凉、幽怨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时宋文帝出兵北伐,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可结果却是“__________”。未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__________”,建立伟业。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一般的响声描绘蜀道险要地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借两个古人典故,表达对美好感情的追怀又生出凄凉悲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雪景过渡到别情。
(3)在《琵琶行》这首长诗中,诗人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海中所受的打击,发出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5)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受到天下人拥戴的情形。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履至尊而制六合”。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_____,_____指出真正的逍遥是顺应天地万物驾驭六气的变化。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____,____ 。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着力表现色彩变化,突出景物特征,被称为是“写尽九月之景”。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归鹿门歌》“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B. 《归嵩山作》“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 《夜归鹿门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D. 《归嵩山作》 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2】比较分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手法及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公耳。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令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雠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曰:“于彼有窦。”子羔曰:“君子不遂。”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选自刘向《说苑·至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B.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C.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D.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2】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羔见咎犯而谢之”与“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
B.“君子不遂”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经·氓》)两句中的“遂”字含义相同。
C.“见于颜色”与“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两句中的“颜色”含义不同。
D.“君岂私臣哉”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献子因赵宣子的车冲撞了军队的队列,杀了他驾车的仆人;赵宣子不但没有怨恨他,反而认为此事值得庆贺。
B.虞子羔虽是咎犯的仇人,而咎犯在国家用人之际,不计前嫌,出于公心,向晋文公推荐虞子羔做西河太守。
C.曾被子羔处以刖刑的守门人在子羔往外城逃走时,虽然对子羔有所刁难和侮辱,但最终还是帮助他成功逃脱。
D.子羔在审判刖者时,反复推敲法令,前后多次对照法令来审理,希望对方免于刑罚,因而被孔子称为“善为吏者”。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5】“至公”,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请结合赵宣子、咎犯、子羔三个人物的事迹,简要说明为政者应如何做到“至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背诵,而且语文、历史等学科考试中也有理解文言文的相关试题。有些学生对此颇有微词,有的说:“文言文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平时交际根本用不着,学它干什么?删掉多好!”有的说:“现代精品佳作不计其数,这些就足够我们学了,何必学文言文?”有的说:“一个世纪之前,陈独秀《新青年》就已经倡导白话,反对文言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
这些看法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但显然它们是较为偏颇的。请你针对以上看法写一篇驳论文,阐述你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