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于文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里中的“趋庭”指来到父亲的面前,接受父亲的训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B. “时维九月,叙述三秋”里的“三秋”,古人将秋天分为仲秋、孟秋、季秋,分别指的是七、八、九三个月。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里的“乌鸟私情”是说乌鸦衰老时幼鸦会捕食喂它,后来用“乌鸟私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D.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里的“流觞曲水”指古人的饮酒的游戏,“觞”指的是酒杯。
2、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三岁四岁狗也嫌。”小点点一会儿爬到床上翻跟头,喊“我是孙悟空”;一会儿又在地上爬,喊“我当解放军,母亲给我买枪”。
B. 洋柿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花色黄,结浆果,球形或扁圆形,红或黄色,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C. 老村长一进门就说:“张全家的二亩地,秋里收了一千五!咱都得科学种田,都弄它一千五。”
D. “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撅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写作者与草、土墙和房子的对话,既刻画出自己熟悉的环境的顽强生命力,又充分体现了自己对熟悉的生活的留恋。
B.本文写人们“挖土打墙”,是为了说明无论墙打得多么坚实,终究会有倒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摒弃奢华,返璞归真。
C.本文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反复强调,当一个人的家乡变成了故乡,一切都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不必太留恋过去,而要勇敢地向前走,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D.这篇散文与许多乡思作品反复抒写思乡之情不同,它从一个人的迁徙写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对具体的故乡场景的描写之中。
【2】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的思路。
【3】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最终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君子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的两句是“ , ”。
(3)《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善于利用外物,如在交通工具方面,他先说“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接着从舟楫角度举例。
(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不同的四时之景,给人带来无穷快乐,其中描写春夏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
7、(1)《大学之道》中,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东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想当年的闺房之乐,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来表达爱侣在自己心目中永恒的印象,
(3)《将进酒》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李白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于此,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透露出渴望入世的积极愿望来。
(4)《论语》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摹出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怯情态。
(2)韩愈在《师说》中,由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得出了关于老师和弟子的看法,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若太山, , 。(庄子《逍遥游》)
(2)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3)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师者, 。(韩愈《师说》)
(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6)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他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成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安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吏掾:秦朝县令的属吏,主要负责群吏的进退。《高祖本纪》中的“萧何为主吏”中的 “主吏”也是此意,萧何是当时沛令的属吏。
B.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祖先排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宗庙制规定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三庙,士和庶人各一庙。
C.转漕:文中就是转运粮饷的意思。古时通过陆地运输粮草的称为“转”,通过水路运输粮草的称为“漕”。
D.淮阴侯:即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淮阴人。汉四年被封为齐王,汉五年被徙为楚王,后因被人诬告谋反,贬为淮阴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颇有政治眼光。当汉兵到达咸阳时,众将都忙着分抢财物,只有萧何忙着收藏秦朝的律令图书,为汉王了解天下、民情打下基础。
B.萧何深受汉王信任。汉王与各诸侯击楚时,汉王令萧何把守关中,侍奉太子,安抚民众,发布政令,并把关中所有的政事都委托给他处理。
C.萧何善于听取意见。他能够虚心听取鲍生和召平的建议,派遣子弟,拒绝封赏,捐私财资军,消除了皇帝对他的怀疑并博得皇帝的欢心。
D.萧何有宽广的心胸。虽然他与曹参平时并不交好,但是在临终之际,还是推荐了曹参,并告诉皇帝,自己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获取资料变得轻而易举,以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开展大量调研,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轻轻一搜,就有大量现成的资料可供你自由选择。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写论文大都依靠网络获取资讯,不用像过去那样辛苦地收集数据资料了;部分搜索达人宣称已经逐渐达到了“三不境界”:不记忆任何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材料报告。万事靠百度, “百度一下”成为很多现代人的一种习惯。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