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共中央组织部。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数罟不如洿池(细密的渔网) 鸡豚狗彘之畜(畜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 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的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是刚从公社开毕教师会回来的,此刻浑身大汗淋漓,汗衫和那件漂亮的深蓝涤良夏衣提在手里,匆忙地进了村,上了佥畔,一头扑进了家门。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援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他们显然庆幸儿子赶在大雨之前进了家门。同时,在他们看来,亲爱的儿子走了不是五天,而是五年;是从什么天涯海角归来似的。老父亲立刻凑到煤油灯前,笑嘻嘻地用小指头上专心留下的那个长指甲打掉了一朵灯花,满窑里立刻亮堂了许多。他喜爱地看看儿子,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老母亲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她还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
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怎啦?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面包啦,蛋糕啦,硬给他们手里塞;说他们牙口不好,这些东西又有“养料”,又绵软,吃到肚子里好消化。今儿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拦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钮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清鼻子,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开也合不拢了。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是不是减教师哩?这几年民办教师不是一直都增加吗?怎么一下子又减开了?”父亲紧张地问他。
“没减……”“那马店学校不是少了一个教师?”他母亲也凑到他跟前来了。“没少……”“那怎么能没少?不让你教了,那它不是就少了?”他父亲一脸的奇怪。高加林烦躁地转过脸,对他父母亲发开了火:“你们真笨!不让我教了,人家不会叫旁人教?”
老两口这下子才恍然大悟。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
(节选自路遥《人生》)
【1】(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高加林开会回来跑向自己家里,扑进家门,显得非常慌张。一是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二是民办教师资格被下掉后的伤心。
B. 高加林的父亲对儿子的爱隐藏在心里;高加林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在行动上,老两口的溺爱导致了高加林遇事无主见,慌里慌张的性格。
C. 高加林开会回来也不言语,也不想吃饭,而且一反常态对父母发火,可以推论他对民办教师资格的在意和失去后无以言表的难过。
D. 本文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成功刻画了高加林民办教师资格被下掉后对一家人的影响和打击。
【2】(小题2)小说中高加林父母对高加林的爱有哪些?请结合二人的表现作简要分析。
【3】(小题3)小说第一段对天气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登高》一诗中极力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1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说“实迷途其未远”,实际上是化用了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有战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无限愁思写得生动形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直接描绘了赤壁的壮美景象,为秀丽无比的江山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后引起了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
(2)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句子默写。
(1)《蜀相》中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概括与评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作者对屈原的文章和形象进行评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特者也”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荀子以行路为喻,从反面阐述学习必须善于积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
【2】杜甫的《登高》素有“七律之冠”的美誉,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该诗与《登高》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良弼,字辅之,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在潜簿,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闻宪宗崩,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征。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后浑都海果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诛之。升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后平李璮乱,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二十三年卒,追封韩国公,谥文正。
(选自《元史·赵良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B.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C.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D.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
B.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
C.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D.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弼富有才干。在世祖即位前他就得到召见,应答称意;世祖北还时他陈奏应办的政务,件件都有依据。
B.赵良弼洞察时局。他曾多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势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获得世祖赞许。
C.赵良弼行事果敢。他为陕西、四川宣抚司参议时果断施策,并在浑都海反叛朝廷时,逮捕并处死其党羽。
D.赵良弼坚持正义。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商挺图谋不轨,良弼誓死不妄言,却未能消除世祖疑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
(2)后平李璮乱,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日,大漠刮起了风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那里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挂满枝头。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依然存在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