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承德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庖丁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B. 吾见其难为,怵然戒(都是动词.前一个是“解、动刀”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C. 止,行迟(两个“为”同义,作为)

    D. 提刀而立,之四顾,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 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访风景于崇阿

    A.都督阎公之雅望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渺渺兮予怀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乡村的节奏

    路 军

    ①我喜欢乡村的节奏,每次回乡,就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落在那儿,被一种浸润心魂的温暖融化,缓缓地、静静地拥抱乡村。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乡村,我的乡村,你的脚步不会慌乱,不会迷茫,不会在现代的包裹中逝去,她坚定地走着,内心的包容力量谁也不可小觑。

    ②我不喜欢时下乡村会走向没落的荒诞论调,即使城市再无限制地扩延,也难以吞没乡村的广袤。

    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④炊烟依然,缓缓地上升,在早晨的阳光里散发着植物的味道,玉米味、槐树味和松香味混合在空气中,随着时光的飘转发酵,扩散到村庄四面的丛林中。一代一代的坚守,虽然偶有烟煤的污气从远远的城市飘来,试图包裹山野的昏暗,但在山山川川的绿色的屏障中,在原始一般的炊烟中还是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走了。我试图从生物学的循环系统中找到答案,那是很遥远的解释,只有眼睛和思维落在泥土地中,落在乡村强大的生命力上,谜底也就不成为谜底。

    ⑤在雾霾如此猖獗的时刻,多看一看乡村的早晨的炊烟脚步,或许有所裨益。虽然我隐隐还有些担心。街巷中,老头、老太太安详地坐在树下,坐在石台上,细数着岁月的影像,饱经沧桑的脸庞就像意蕴深厚的诗行,他们的语调如平缓流淌的溪水,舒缓的波痕轻轻卷过你的心头。那是岁月沉积的大度与包容,是酸甜苦辣咸——人生滋味浸润的智慧。

    ⑥不知何时,孩子们蹦蹦跳跳出来了,仿佛一个个小精灵钻来钻去,又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时而安静,时而翩翩而飞。一位女孩子的马尾辫在清风中左右甩着,如蝴蝶头上触摸春天气息的触角。有的孩童滚着铁圈,有的抛着纸飞机,有的吹着柳笛,还有的放着风筝,一根长长的线系着一颗放飞的梦想。老与少,安详与灵动,在乡村融合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⑦农田里,古老与现代的音符飘来飘去。从春天飘到冬天,从冰冻飘到花开。在暖洋洋的天气,春天的田野热闹起来,乡亲们有的手扶犁杖,犁杖弯弯的尖头上顶着圆圆的柳筐,筐里压着一块厚重的河卵石,以手紧紧地握住犁杖前的横柄,沿着整齐的田垄弹拨音节,那新翻开的泥土气息在田垄上微微荡漾,与不远处山上的春草花香融化在心底,就在农人的心头氤氲起一个个美丽的秋收之梦,仿佛那一株株迎风而立的饱满玉米就在他们的眼前炫耀。若是累了,便蹲下身子,坐在地边矮矮的石墙上,吸一袋纸烟;或者目视太阳打几个响响的喷嚏,从地头的柳筐里取出早早预备的山泉水,咕咚咕咚驱赶劳累。

    ⑧快到中午了,太阳爬得老高,一位位小商贩好像赴约而来,在杨树底下,在街巷中,放开喉咙吆喝,粗犷的,高亢的,悠长的,沙哑的,“小米煎饼呦!”“家做的大豆腐。”此起彼伏,一些农妇步出家门,买好食物,很快消失在街巷深处。袅袅炊烟渲染乡村的祥和与温暖。

    ⑨短暂的静谧在太阳的游走中悄悄流逝,不久,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

    ⑩我喜欢乡村的节奏,那是纯净无瑕的,是沉淀许久的厚重与瓷实,是历经沧桑后的大度与从容,每当我的双脚踩在生我养我的乡村,我都喜欢融入这种节奏的行走中。

    (选自《廊坊日报》2014年3月28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用“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回乡的喜悦之情,作者坚信城市再怎么扩张,乡村也不会走向没落。

    B. 作者用“你的脚步”“她坚定地走着”“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来写乡村,运用拟人,变换人称,给人一种亲切感。

    C. 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点题,首尾照应,并且含蓄蕴藉地抒发了对乡村的节奏的喜爱之情。

    D. 文章借助一幅幅画面来刻画乡村的和谐与温馨,也写了“小商贩放开喉咙吆喝”这一打破乡村宁静的不和谐的情境。

    E.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乡村节奏的纯洁无瑕、厚重与瓷实、大度与从容的特点。

    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

    ②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3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描绘了哪几幅乡村图景,请简要概括。

    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不断地扩张,乡村在不断地被挤压,不少农民离开土地,涌进城市。有人认为“乡村会走向没落”,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也曾热情地讴歌黄河,李白在黄河边感叹“__________________”,用浩浩汤汤的黄河之水表达了时光易逝的无奈,这与孔子《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2)《红楼梦》第48回香菱曾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例如王维《塞上》一首,有一联云“__________________”,用字看似无理,看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曾子认为“士”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并解释其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既交代了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的情绪。

    (3)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能做到明辨内外、荣辱之境,因此宋荣子才会“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来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借感叹历史人物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

  • 9、补写出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其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 ___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鸟类,善攀援的猿类都很难越过。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开门见山,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紧接四句,“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接着诗人借想象的翅膀描写天庭,把读者带到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想象大胆新奇。

    C.再接四句,“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

    D.最后两句,用忘记睡眠的吴刚和蹲伏在一旁任露水打湿皮毛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衬托乐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起刀笔,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史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织造:明代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常以宦官担此任。②卫所:明初的军队制度,这里指驻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B.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C.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D.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传:“传”指驿车,“乘传”指官员乘驿车赴任,有时也指奉命出使,文中指前者。

    B.刀笔:古时读书人常随身带着刀和笔,文中指供职官府的文职官员,也称刀笔吏。

    C.起家:从家中征召,授以官职。官吏到职办公称“视事”,官吏退休叫“致仕”。

    D.起复:文中指古时官员因过失或其他原因被革职后,再次被朝廷起用,入朝为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到苏州时,况钟假装对公务一窍不通,全听属下安排,群吏为所欲为,况钟趁机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

    B.况钟和巡抚周忱想方设法奏请减轻百姓繁重赋税,为百姓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并用所积累粮食赈济灾荒,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租赋。

    C.况钟礼敬文人儒士,多次帮助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因儒生邹亮被人诋毁,他心生怜惜,便向朝廷举荐邹亮任吏、刑二部司务。

    D.况钟因平思忠对己有恩,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他,想借此报答恩情。平思忠尽管家境贫寒,却从不因旧交情而对况钟有所求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5】作者认为况钟去世后“吏民聚哭,为立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几年,娱乐圈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他们拥有众多粉丝,但他们偏柔美的长相与打扮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有人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家娘”。也有人表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男子气概来定义他们,对他们的批评都源于“性别刻板印象”。

    对以上争议,你有何看法?请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