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不快吾意 ②亦足以王也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不冠不袜 ⑤良庖岁更刀 ⑥余既耸然异之 ⑦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⑧骊山北构而西折 ⑨歌数阕 ⑩见方山子从两骑 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⑫项王军壁垓下 ⑬朝歌夜弦
A.①⑩⑪//②④⑨⑫⑬//③⑥//⑤⑦⑧ B.①⑩//②④⑨⑪⑫⑬//③⑥//⑤⑦⑧
C.①⑩⑪//②④⑦⑨⑫⑬//③⑥//⑤⑧ D.①⑩//②④⑦⑨⑪⑫⑬//③⑥//⑤⑧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一句相同的是( )
A. 今臣亡国贱俘
B.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
D.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 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B.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涵义进行了阐述。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4、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离骚》中,屈原感慨叹息,表达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深同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表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______,____。
(4)《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现了自己外无近亲、内无孩童的孤单悲苦的情景。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借庭院中的枇杷树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深情并以此深切悼念亡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古人面对生死而产生的感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了前人生死无别、寿命长短一样的观点。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况,表达自己由出仕而归隐、了无滞碍的从容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朝诗人鲍照在《拟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不能“太上忘情”,无从排遗,只能忍气吞声徘徊愁闷的哀痛之情。
(6)杜甫在《客至》一诗中表达虽有竭诚尽意的盛情,却力不从心而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人表达归隐之情的诗句很多,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坐船吹笛、归隐江湖、忘却世俗机心的志向。
(8)陆游奉诏在临安待召时作《临安春雨初霁》,化用晋代陆机所作《为顾彦先赠妇》中“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填空,补写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孟子曰:“民为贵,____________ ,君为轻。”(《孟子·民为贵》)
(2)子曰:“____,则远怨矣!”
(3)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4)孟子说:“ 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都是反对享乐主义的千古佳句。
8、理解性默写
⑴《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长江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⑶《蜀道难》的中心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阿房宫赋》作者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待严大夫①
杜甫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
欲辞巴徼②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③催。
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注]①严大夫:即严武,曾两次镇蜀,与杜甫友善,常以诗歌唱和。②巴徼:巴蜀边陲。③鹢:古书上的一种鸟,常画在船头,此处借指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巴蜀需要严武这样的济世之才来镇守,表达了作者对严武才干的推崇。
B.颔联写作者没想到严武隔年就回,表达了其听闻严武又来镇守巴蜀的惊喜之情。
C.颈联写作者在群莺和鸣之中,迫不及待地要乘船离开巴蜀,远下荆门与严武会面。
D.这首诗歌围绕“喜”字展开,将作者等待严武重镇巴蜀的热切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B.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C.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D.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男子至20岁、女子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是供长辈呼唤。
B.“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C.“民”,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署”,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等。在此文中表示兼任官职,在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还有“权”“转”“摄”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原来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熊概逮捕了遇赦的平康,把他连同另外抓捕的几十个豪强恶徒,一并送往京都治罪。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
材料二:
在关乎选择、担当和道义的时刻,我们看到不少闪光的个人和群体,宛若星辰一般散射着光辉。我们拾起的几个名字,成为当下的“全民偶像”。如疫情中的钟南山,曾号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院士,今年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如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在总分落后对手的情况下,最后一轮中跳出了比赛中从未尝试的难度动作,绝杀夺冠。
材料三:
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有的人曾认为不少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涵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请以“偶像与英雄”为话题谈谈你的英雄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