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查、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重要,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 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女 皆为二十岁取字。
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 ① 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② 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③ 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 ④ 也根本无法赢得。⑤ 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⑥ 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所以 | 而 | 因为 | 所以 | 只有 | 但 |
B. | 因为 | 但 | 不仅 | 而且 | 如果 | 而 |
C. | 因为 | 而 | 不但 | 而且 | 只有 | 但 |
D. | 所以 | 但 | 因为 | 所以 | 如果 | 而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形式:有称谥号的,如范仲淹称文正;有称籍贯的,如柳宗元称柳河东;有称官名的,如杜甫称杜工部;有称官地的,如岑参称岑嘉州,等等。
B.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 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4、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
A.《牛郎织女》 B.《孟姜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②《永乐大典》纂修后未能付之刊印,仅被抄写一部存于皇宫深院中,嘉靖末年虽抄写了副本,但正本却杳如黄鹤,不知踪迹。
③为了破解乡镇企业发展的难题,有关部门组织经济学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参加座谈,有人提到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④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⑤相比新生儿父母被推销电话轰炸的不厌其烦,艾滋患者更加窘迫,一位感染者表示:“那些推销的人准确掌握了我们的信息,这让我们很害怕。”
⑥他似乎有一种超常的直觉,能够捕捉到事物最饱满、辉煌的瞬间,在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他书写生命的绽放,也由此体会生命的快意。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老百姓
赵 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市政府上班,名张亦然,男性,35岁,举止文雅,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过了中秋节,草木上有了一层霜雪的时候,张亦然到郊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心里一激动,张亦然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张亦然是个喜欢吃柿子的人,张亦然的夫人是个非常喜欢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12岁的女儿是个特别喜欢吃柿子的孩子。他们一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都喜欢吃硬柿子、脆柿子。
下了车,立在田埂上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员呢?
张亦然笑了,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尝新鲜,意思到就行了,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张亦然走了几步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吃两个吧!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孔,身板硬朗,60岁左右。在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给人冷飕飕的感觉。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老人家,是偷,是偷。”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老汉从头到脚把他大量了一番,然后问他:“你能给多少钱?”
张亦然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他想早些回去。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啐了一口唾沫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张亦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100的换成50的。
老汉把张亦然的手推回去:“多,多,多!”
张亦然又换成20的。
老汉把脚一跺:“多,还是多!”
张亦然真的迷惑了。他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求求您,您老人家高抬贵手!”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他把那六个柿子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汉面前。
老汉说:“还有规矩,还有教训,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
张亦然把一张10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走吧。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挺好,您是村干部吗?”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太阳已经落山了,山野一片烟霭,一片朦胧。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遥。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张亦然拿出那张钞票看了又看,倏忽之间,闻到了一股汗腥。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一个老百姓”与人物身份“国家干部”暗含比较之意,以一个国家干部的不当行为,突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品质之正。
B.小说中的张亦然是国家干部,开头对其身份、外貌与举止特点的介绍,为后文他偷柿子被抓后主动提出赔钱的认错态度及羞愧心理作铺垫。
C.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说明了张亦然偷摘老百姓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
D.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其中张亦然与老汉的对话,揭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还使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推进。
【2】结合文本,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仰之弥高,_________ 。_________ ,忽焉在后。(《论语》),
(2)_________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 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 , 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 , _________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5)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_________ ,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如火如荼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
(2)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写出了唐玄宗回京后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 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境遇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金块珠砾。(杜牧《阿房宫赋》)
(3)以浮游尘埃之外,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5)2022年10月12日,意大利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在太空写下中国古文《兰亭集序》中的句子,以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极尽视听的欢娱。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用“_____,____”两句来写与之来往的客人都是儒雅博学之辈。
(2)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 ,___ ”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3)“梦”是课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又如“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凭箜篌引》)
(2)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3)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氓》)
(4)__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5)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词人对此颇为沉痛。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送别时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听完音乐后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表达感受。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①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②朝朝见,不及金莲③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④当年只费才。
(注)①鸡鸣埭(dài):据《南史·武穆装皇后传》,齐武帝常游琅琊城,宫人随从,很早出发,到玄武湖北埭时鸡始鸣,故称“鸡鸣埭”。埭:水堰。②琼树:南朝陈后主诗歌咏妃嫔美貌,有“壁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句。③金莲:南朝齐废帝曾用黄金制成莲花,贴放地上,让宠爱的潘妃在上面行走,说是“步步生莲花”。④江令;指江总,在陈朝任尚书令,不理政务,每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宫体艳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一个“催”字写时间之快,反衬南朝君主游幸之沉浸,凸显统治者纵情享乐,不理朝政。
B.次句写衣着华美的宫女簇拥着君王回到鸡鸣埭口,再现皇帝贪图游乐的情景,语含讽刺。
C.颔联言陈后主荒淫比齐废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又寓荒淫相继,后代更甚于前朝之意。
D.这首诗通过典故串合,点面结合。追括六代,使南朝成为一体,显示了诗人构思上的匠心。
【2】请结合后两联,概括南朝灭亡的原因并说明诗人写此诗的目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人。家世寒微,少孤贫,有大志,笃学不倦。初受业于长乐监伯阳,伯阳称美之。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将隐于名山,不果而罢。悦兄闾,博学高才,家富典籍,彪遂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既而还乡里。平原王睿年将弱冠,雅有志业,闻彪名而诣之,修师友之礼,称之于郡,遂举孝廉。至京师,馆而受业焉。高闾称之于朝贵,李冲礼之甚厚。迁秘书丞,参著作事。自成帝以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来三无一存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之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彪稍见礼遇,加中垒将军。及文明太后崩,群臣请高祖公除,高祖不许,与彪往复。以参议律令之勤,赐帛五百匹、马一匹、牛二头。迁御史中尉,领著作郎。彪性刚直,多所劾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高祖常呼彪为李生,于是从容谓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车驾南伐,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等参理留台事。彪素性刚豪,与冲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殊无降下之心。自谓身为法官,莫能纠劾己者,遂多专恣。冲积其前后罪过,乃于尚书省禁止彪。会赦得免。时司空北海王元祥、尚书令王肃以其无禄,颇相赈饷。遂在秘书省同王隐故事,白衣修史。诏彪兼通直散骑常侍,行汾州事,非彪好也,固请不行,有司切遣之。会遘疾累旬,景明二年秋,卒于洛阳,年五十八。谥曰刚宪。彪在秘书岁余,史业竟未及就,然区分书体,皆彪之功。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其所著诗颂赋诔章奏杂笔百余篇。
(节选自《魏书•李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之/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
B.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之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
C.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之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
D.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三/无一存/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之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成年取字、幼时命名。字“明尊卑”,名“分彼此”。故而“字”是谦称。
B.太和,年号名。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C.公除,帝王自身担负国事之重任,遇丧可因公而变通礼制,除去丧服。
D.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多用于上对下。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彪出身寒微,勤奋好学。他家世代寒微,少小孤贫,受学于伯阳,受到伯阳的称赞;他到富藏典籍的高悦家手抄口诵,废寝忘食。
B.李彪得人相助,顺利为官。他受到平原王元睿仰慕,得以入京修习;受到高闾、李冲赏识,升任秘书丞;因高祖稍微礼遇而任中垒将军。
C.李彪身为法官,终被免职。他认为无人可弹劾自己,便专横恣肆,终被李冲囚禁,逢大赦才得以免罪,没有俸禄,得人赈济。
D.李彪修史作传,留下著述。他修撰历史虽没有最终完成,却有区分书体之功;他阐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所写各类诗文有一百多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彪名而诣之,修师友之礼,称之于郡,遂举孝廉。
(2)彪素性刚豪,与冲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殊无降下之心。
15、在文学名著的长廊里,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思想、精神或者人格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他们或崇拜,或蔑视,或敬佩,或憎恶……
请以“偶遇”为题目,通过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描写一次与他(她)的偶然的相遇,展现他(她)的精神与人格。
要求:有想象,有情节,符合逻辑。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