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池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打算放下那些新鲜农产品就走,没想到投了凤姐和贾母的缘,被热情挽留并参加大观园盛会,她搜寻些话儿说,胡诌的故事竟引得宝玉信以为真。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比赛扳手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 《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D. 《三国演义》中刘备不愿暂弃百姓先行,导致行军缓慢,被曹军追上。乱军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成功突围救回阿斗,刘备赞谓“子龙一身都是胆”,并掷阿斗于地。

    E.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但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便更觉自负。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次,幸亏班主任张老师从中斡旋,才化解了赵明和张华的矛盾,使得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重新握手言和。

    B.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我真的十分激动;评委老师们的点评,也让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各位的聆听!

    C. 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 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B. 高中生读书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学会寻章摘句,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也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表达和鉴赏能力。

    C. 作为十年的老友,我真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但一想到这么多年的交情,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最后,我还是答应了他的不情之请

    D. 这本书热销的原因之一是,它的阅读对象是中低文化层次的读者,目的在于普及科普知识,所以书的内容写的平易近人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城南的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城南的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如织,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事。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把酒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家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也并不稀少,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怂恿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蒙眬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况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内心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内心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几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说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共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机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照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感,他始终固执地相信他的直觉:林山深邃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为贵州大山捐款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喝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待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了……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大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好亮好亮。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尴尬,内心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

  •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1985年我搬迁新居,秦老前来作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副为补壁,那对子上写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 李鸿章心领神会,道:“我知道老师现在的处境,您效忠皇上,爱民爱兵,但也难免遭到小人的猜疑。”曾国藩捋着稀零零的胡须,哈哈一笑道:“贤契多虑了,我肝胆相照,为国为民,决无二心,只是希望你赴皖牢记朝廷的恩典,担负起责任。”

    C. 1月5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先生的“百竹展(画展)”,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少小喜画,幸遇裱师赵炳奎先生介绍,蒙先师苏昧塑先生不弃,收为“入室弟子”。如是三载,为人学艺,受益一生。

    D. 去年,台湾东美大学校长章孝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法学研讨会后,曾到桂林祭奠其先母章亚若。章孝慈是蒋经国和章亚若的儿子,因非嫡出,故从母姓,是一位学术有成就的法学教授。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阙也

    张晓风

    ①“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②那解释使我着迷。

    ③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④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⑤“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⑥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⑦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⑧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⑨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⑩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㉑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在叙述神话传说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同时,用直接表明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穿引其间,这样的结构布局破坏了散文的含蓄美。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相,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强调“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

    E.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2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有关上下文,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

    4请赏析第⑲段画线语句的语言艺术。

    5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想与氓少年时有说有笑的快乐时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表现了作者坦然面对人生的达观胸怀。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是写到:”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郭橐驼介绍百姓停止吃饭慰劳官吏而没有空余时间的忙碌生活状态。

    (3)作为候鸟的“雁”在古诗中往往体现出季节的变幻或诗人漂泊的悲凉,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可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这是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用俞伯牙和阮籍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烦忧及孤独无聊的心情。

    (2)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无论生和死,都将报答朝廷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衣声”又称“砧声”“杵声”,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常常表现思乡、怀人的主题,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1)《观沧海》中写山岛的草木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解闷(其九)

    杜甫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①炎方:指广东南海。朱樱献:唐代规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庙。(樱桃夏熟,荔枝秋熟,献荔枝在献樱桃之后,故曰“续”。)②玉座:御座,这里指唐玄宗。③白露团:这里去壳后晶莹圆润的荔枝。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指出安史之乱平定后,杨贵妃和唐玄宗已经阴阳两隔,各自承受着孤独,但进献荔枝旧例仍没有停止。

    B.“还复”二字,有“反复、接连”之意,揭露出统治者无休止的骄奢淫逸导致百姓生活穷困,饱含诗人尖锐批评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C.第二首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去写,犹如摄影师一般,在观众面前展现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图。

    D.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怀古咏史诗,都通过唐朝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让南方岁贡荔枝满足欲望的历史事实,抨击了统治者的奢侈淫靡。

    【2】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这两首诗都具有表达含蓄精深的特征,请结合诗歌分别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注】①《传》:原书不详。②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③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④《书》:即《尚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疑则举A而归之B于仁C以君子长者之道D待天下E使天下相率F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G故H曰忠厚之至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表示“用来……的”,与《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的用法一致。

    B.“劝”在“爵禄不足以劝”“劝学”“惩恶劝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C.典冠,即掌管国君之冠;其中“典”字与苏武归汉后担任的官职“典属国”中“典”字用法一致。

    D.畜,在这里是“养育”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字意义完全一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认为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心意。

    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

    C.韩非子主张,臣子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并且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君主就应该给予他奖赏。

    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哪怕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臣子做的事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惩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5】根据文本推测,如果苏轼穿越成为韩昭侯的谏臣言官,他一定不会认可韩昭侯的奖惩方案。请结合材料一,给出苏轼的奖惩方案并说明理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都晚报》报道:近日,四川某地的李大爷为了看病,和老伴转了好几趟车终于赶到某知名医院,却被告知医院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已取消了现场挂号服务,就医需要“网上预约”。“网上预约”对年轻人来说易如反掌,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却是一件很难的事,取消现场挂号让一些老人求医问药很是受阻,带来看病难的烦恼。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发热议,针对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有何见解?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