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铁门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你尽管放心,今后无论是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 我可以帮忙做些文书工作,但要我主持大局,安排整个工作流程,那我就敬谢不敏了。

    C. 今天请各位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希望大家能姑妄言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请大家不要拘谨,畅所欲言。

    D.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中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做老师之前我并未认识到,一种职业能够如此深入地参与到很多人的人生里。 他们是你的学识崇拜你,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是因为你的开导而信任你,仅仅是因为喜欢你的人生态度,你都切切实实地在他们最好的年华里留下了印记。

     

    A

    倘若

    因为

    /

    或者

    那么

    B

    无论

    因为

    还是

    抑或

    哪怕

    /

    C

    无论

    由于

    /

    或者

    即使

    所以

    D

    一旦

    因为

    还是

    抑或

    哪怕

     

     

    A. A   B. B   C. C   D. D

     

  • 3、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视为止,行为迟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今君乃亡赵走燕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⑦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⑧彼且恶乎待哉 ⑨技经肯綮之未尝   ⑩去以六月息者也

    A.①⑥/②⑨/③⑤/④⑧/⑦⑩

    B.①⑩/②/③⑤/④⑧⑨/⑥⑦

    C.①⑤/②⑥/③⑩/④⑦/⑧⑨

    D.①②/⑥/③⑤⑧/④⑦/⑨⑩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B. 《雨巷》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翻译家。这首诗的第一节,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美感伤的氛围。

    C. 普希金,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和《致大海》

    D.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

     

  • 5、下列各项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谷子熟了,在徐徐的秋风中谦虚地低下了头。

    B.天空湛蓝,白云飘逸,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

    C.满院子是盛开的桂花,十里外都可以闻得到它的香气。

    D.秋天,苇塘中的芦苇成了一片片轻柔的羽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1969年起,国外刊物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张衡地动仪措辞严厉的质疑批评文章。那些文章写道,经过数国学者们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地动仪想用立柱来验震是不可能的,理由是,我们根本不能使很灵敏的立柱站住。而对一根能被站住的不灵敏立柱,它在受到某一方向来的震动后,并不会经常倾倒在来震方向,而是会各方向乱倒。即由立柱的倒向,根本不能判断来震方向。因此,中国史书上对张衡地动仪的记载不是错了就是假的。一名自称为张衡粉丝的外国人,在他的书中指出,张衡地动仪没有一个科学原理能说明它,它是中国人杜撰出来的。

    为了能批驳国外那些对张衡地动仪声誉不利的负面言论,中国地震局在本世纪初成立了一个“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研究课题组。但该组经过几年的研究后,竟附和了国外那些质疑张衡地动仪的负面言论,也认为立柱验震是不可能的,只有用英国地震学家约翰·米尔恩(John Milne)提出的悬摆来验震才可能成功。

    笔者具有50年研制天体测量精密仪器的经验。笔者认为,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是当时的一种精密仪器,应该有精巧的设计。但以前研究此问题的各学者都把验震立柱只当成一根普通的建筑立柱对待,例如:日本的关野雄在他的论文中认为,用力学可以证明,立柱验震是不可能的,因为立柱当然越细越灵敏。这样,如果一根立柱的灵敏度想比人的感震灵敏度还高,则用力学算得的那高近2米的立柱,其直径得细至1.5毫米。显然,这么细而高的立柱是绝对站不住的。

    笔者认为,必须将立柱作为一件精密仪器来对待,才能认识到验震立柱所必要的结构和相关力学条件。

    验震立柱的结构和力学要求为(见右图):高而粗的立柱必须要有一个很小的着地面,这样的立柱才能在很微弱的地动作用下失稳而发生倾倒;立柱的小着地面必须是精密加工过的极硬(如蓝宝石)平面(或其他面形)。这小着地面的材质不能由不够硬的立柱本体材料(如青铜)来制造,否则其边缘会被立柱倾倒时的特大压强所压坏。立柱着地面下的那个支承面也必须是一个精密的硬平面,而且此支承面还应该被调整到相当水平的状态。因此,该支承平面就必须要有置平机构;立柱质心的重力矢量必须要正好落在那立柱小着地面的正中央,否则那偏重的立柱在受震后就会各方向乱倒(即会倒向那在方位上被随机乱放的立柱偏重方向)。为达到以上要求,立柱就应具有重心位置的调整装置,以在要站住立柱之前,先将立柱做好重心平衡调正的操作。

    要使立柱能够验震还应要有如下诸力学条件:

    验震立柱的灵敏度a如要优于人感震的最高灵敏度(地震界一般采用的此值为千分之五的重力加速度),可以用力学证明那立柱着地面的半径r与立柱重心高度h之间应满足关系式a=(r/h)g<0.005g。此式指出,立柱的r/h应小于0.005

    能震倒立柱的(水平)地动的幅度必须大于着地面的(大致)直径;

    地震的(水平)振动周期必须大于约2秒钟,太短周期的往复地动对立柱的前后作用会正好互相抵消掉。

    2013年起,笔者用了严密的力学分析,终于证明了立柱验震在力学原理上是正确的,又制作了实物模型,证实其原理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针对所谓跺跺脚就会使立柱倾倒、根本无法验震的说法,笔者专门拍了一个视频。视频中,实验者在一根灵敏立柱旁大跳,可是那立柱仍能屹立不倒,因为人跳动引起的地板振动主要是一种垂直方向的振动。但是地震波既产生垂直方向、又产生水平方向的振动。那人只要对立柱吹一口气(人吹气对立柱的干扰幅度应小于地动对立柱的干扰,但可以模拟水平方向的干扰),那立柱就倒了。

    至此,读者当可明白,之前研究过立柱验震的中外学者为什么都不能用立柱成功验震了。然而1800年前的张衡却能将立柱验震原理成功地用到他的地动仪中,我们不禁要惊叹张衡科技水平之高。

    (摘编自光明日报胡宁生《为张衡地动仪恢复名誉》)

    【1】下列对“地动仪立柱”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造以粗高立柱为主体部件,以平衡用配重、重力矢量、支承平面等为附件。

    B.目的验证立柱能够不受人为干扰而直立不倒、能够倒向地震的方向等。

    C.条件支承平面半径r与立柱重心高度h之间应满足关系式a=(r/h)g<0.005g。

    D.结果人跳动引起地板震动但立柱不倒,人吹气立柱则倒,证明立柱能验测地震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外很早就有人对张衡的地动仪进行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张衡的地动仪根本就不存在。

    B.中国地震局成立了“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研究课题组”,但没能复原张衡地动仪。

    C.胡宁生成功进行地动仪立柱实验,与他有50年研制天体测量精密仪器经验分不开。

    D.张衡的科学认识和科技水平要远远高于那些不相信用立柱成功验震的中外学者。

    【3】胡宁生先生精心研究“地动仪立柱结构”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2)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感慨“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主要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作家对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假设,指出秦如果爱护百姓,则可以永远为君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和云是自然界中的气象,但是古代诗人常常借用风和云来抒发某些特定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说农家酒味虽薄,但“_____________”,表现了农村淳朴的民风;“_____________”一句,则展现了村民祈求丰收的热闹场景。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忧国忧民、甘愿自我牺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论语》中,孔子认为读书求学的态度应该是喜爱学习并最终以求学为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他早年求学时衣食住行等方面皆不如文中的“同舍生”,但他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不以为苦、以苦为乐的精神。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表现国家危亡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雪下得早,“_____________”一句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广。

    (8)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将士同食、乐声嘹亮的军营生活场景。

    (9)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郭橐驼介绍百姓停止吃饭慰劳官吏而没有空余时间的忙碌生活状态。

    (3)作为候鸟的“雁”在古诗中往往体现出季节的变幻或诗人漂泊的悲凉,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 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被人们广为传颂。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3)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的两句是 

     

  • 12、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洵美且异。(《诗经·静女》)

    (3)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钉头磷磷,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浴乎沂,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管子》的典故,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 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 “帆迎……复圆”二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 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束,虚实相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 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

    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直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来宾;六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迫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B.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C.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D.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鳏寡,鳏指的是男子死了妻子,寡指的是女子死了丈夫。

    B. 有司,指的是相关人员。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 邑,指的是食邑,即以征敛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来作为食禄。

    D. 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靖家世煊赫。其父刘馥曾任庐江太守,他自己曾任尚书,其子在他逝世后承袭了他的爵位。

    B. 刘靖重视民生。他关注农业生产,懂得任用官吏,关心弱势群体,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C. 刘靖重视教化。他认为应该选取行为端正通晓经学的人来教导儒生,让教化通达四方。

    D. 刘靖重视边防。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让边民的生活安定祥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2)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剧的热播,关于科幻作品价值问题引发了广泛热议:有人说,它跳出了现实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它通过描述未来人类的可能状况,为研究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有人说,科幻作品并非凭空、盲目地猜测未来,它更是在以别样的方式引领未来…………

    实际上,这里讨论的各种价值对人生规划乃至社会发展也都有某种深远的影响。

    作为时代新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