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哈密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无论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

    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最终将其缉拿归案。

    日本挑起钓鱼岛的争端,自知理亏,备受孤独,于是外相东跑西跑,逢人说项,试图绑架不相干的国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只有从根本上着手,不断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同时,政府各权力部门也要以身作则,乘公执法,亿万百姓期待的河清海晏的局面才可能出现。

    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冲击了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 2、下列选项中对联与人物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A.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白居易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孟浩然

    C.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D.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 3、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2017年国际乒联巡回赛德国公开赛男乒首轮比赛中,久疏战阵的张继科表现差强人意,不敌葡萄牙选手阿波罗尼亚。

    ②如果生活经验丰富,知识广博,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一气呵成。

    ③社区的志愿者们一直本着“凝聚每份爱,点亮颗颗星”的服务理念,对社区空巢老人的照顾无所不至,让老人们在寒冬里感受到了温暖。

    ④回望近两年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彭帅坦言能继续打球已经很感恩,对于未来,她表示目标是次要的,过程更重要。

    ⑤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给游客带来美轮美奂的精神享受。

    ⑥青年人泛舟学海,要发扬细大不捐的精神,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市场总是在抛弃传统技术,遣选择新技术,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抓住每一次变革的机会,乘上创新这列高速行驶的快车,关乎生存。

    B. 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应该瞄准战略性问题进行引导,对那些竞争性领域,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强相关行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C. 香港回归20年来,司法系统和各种制度始终未变,其经济始终保持繁荣发展,这都是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践导致的。

    D. 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人,都应受到纪念,这不仅是对人类正义应有的坚守,也意味着对抗战英雄价值的肯定和对后人的勖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一般指可感之自然物象与虚化之思维情感,即相融合,而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形象。书法之意象与其他艺术相比,更为丰赡、深邃和玄妙,这缘于书法以线条点画,在对外取象、自身成象中,对客观物象已作出既像又不像、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之取舍弃夺。传统书法重视,但更重视象外之象的跃出和省悟,而这象外之象就是我们所说之意象。那么,本一实一虚、一外一内、一清晰一模糊之不同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耦合到一起而构成意象的?

    在甲骨文、金文中,属于象形字,本指动物。后作为哲学范畴,指事物本体,称客观物象。文献记载较早的为战国荀子。他在《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旌,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这里已有类似”“取法”“取象之意。

    ,是传统书法演进之藤结出的一颗硕果,也是传统书法审美熔炉中孕育和提炼出来的一粒灵丹,它具有极大弹性和张力,得以与其他艺术概念耳鬓厮磨,相映成趣,如意味”“意趣”“意境等。《孟子》中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庄子》有言: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可见,,属于精神范畴,是指人们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心理态度,是人们思想活动产生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强调,客观存在,并不是唯心主义杜撰的绝对精神,神秘虚无而不可捉摸。

    虽然客观存在,但具有强烈依附性,必须依附于一定表象之中,凭空不会有之产生。这在古代艺术论中成为重要审美论断。汉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也。古人称书法为心画也意在笔先强调书家已从若干书作取得经验运筹新的作品,意在笑后”“强调”“已附加在书法作品之中。有时书家创作会沉浸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但已附加、积淀在书家过去的经验、技巧及文化审美诸因素之中。

    这种依附性,会表现在书家和赏析者直觉判断上。比如,随着各种的交会与聚合,书家创作激情被撩起,创作灵感应时而至,创作情绪也得到渲染,直觉让书家感到非要借诸笔墨来表现不可。在这种直觉下诞生之书法作品,才更具强烈艺术效果。除了依附于书家直觉之外,更多地则依附于书法作品之中。与书家将外化于直觉相比,外化于书作则又向聚合了一步。

    接近,也向接近,最终两者组合成新的审美概念意象,因其具有”“一实一虚之双重特征,兼容着外形与内情,所以备受艺术之尊崇。六朝之前,书论家多从单方面述及;六朝之后,书家注重意象作用,具象逐渐边缘化。唐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这样说:述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道出了意象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本质特征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其一,不可名状,只能心领神会。书法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只可意会,不可言宣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其二,涵盖万千,囊括周制。正如现代学者傅雷《观画答客问》中说:视君意趣若何耳。远以瞰全局,辨气韵,玩神味;近以察细节,求笔墨。远以欣赏。近以研究。”“意象物情皆备,功夫尽在字画之外。其三,不为法限。追求随情所适。这在宋代最为明显,如苏轼、黄庭坚对意象的理解就是不计较工拙,讲究天然与率意。

    (摘选自嵇绍玉《传统书法中的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书法重视“象”,但更重视“意”,“象”“意”一实一虚,组合为“意象”。

    B.“象”是象形字,指大象,后指客观存在的可感物象,也有”取法”“取象”意。

    C.“意”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它依附在书家和欣赏者的直觉上,依附于书法作品中。

    D.六朝后书家重视“意象”,与“意象”兼容外形与内情、一实一虚之双重特征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意对“意象”解释和评述,引用历史典籍,逐层阐述了书法意象的内涵和特征。

    B.文章以书家创作灵感应时而至,情绪得到渲染为例,阐释“意”依附于书家直觉上的道理。

    C.文章引述的典籍甚广,如书法论、绘画论、古典文论等等,足见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D.文章内容详写“意”,因为“意”具有极大弹性和张力,比“象”难理解也更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孟子》“以意逆志”的观点解说“意”,说明诗歌欣赏与书法审美是相通的。

    B.书家创作会沉浸在无意识心理状态。即蔡希综所言“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

    C.“意”客观存在,不是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而是以书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D.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讲究天然与率意,说明书法创作与欣赏都具有主观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李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奈。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抓住季节典型特征,描绘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中“谈笑里,定齐鲁”一句与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 ,____”一句,均笔力雄健,大有豪杰之气魄。

    ②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当民族复兴的使命需要我们青年担当时,我们会像大鹏鸟那样“____,______”,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扬起。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就是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 验,有利于走好人一生的路。不愧于“_______孟子语)”的时代使命。

    ③中国正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我们常常会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_____, ___”名句,来表达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愿望。

    ④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的生性和一般人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 ______”,通过后天学习来形成君子的品行。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历史,“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相似。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物是人非,英雄早已不复存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常常以“月”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再如高中阶段所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大家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诸葛亮的《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谏后主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唐太宗如果担心耳目被蒙蔽,就要做到“_______________”,如果担心邪恶之人说坏话陷害别人,就要做到“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玩的原因是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2】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一、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王荆公辞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脱去世故,平生不以势利为务,当时少有及之者。然其诗曰:“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既以丘壑存心,则外物去来,任之可也,何惊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陶渊明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然则寄心于远,则虽在人境,而车马亦不能喧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

    2“王荆公”指的是   (人朽) 。古人习惯将   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3王荆公和陶渊明对待世事有什么区别?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秋时节,阳光明媚,某小学三年级某班想组织一次周末秋游活动。可这个活动消息发到班级群里,得到的反馈却让人震惊:40个人的班级只有4个人能去,其余孩子均有1个或多个周末兴趣班。

    对上述现象你怎么看?

    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