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角星”突出军队和军人特征,彩带呈“7”字型,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B.会徽上方第一颗星左边一角呈现“和平鸽”造型,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军运盛会,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
C.会徽的“彩带”造型,飘逸动感,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又表现出军人刚柔并济的性格特点。
D.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设计寓意丰富,契合国际军体“体育传友谊”的宗旨和武汉军运会“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主题。
2、中国人历来有送贺联的习惯,下面为贺新店开张所送贺联,不得体的一副是( )
A. 顺理成章堆云卷雾皆如意;得心应手截断留长皆合时(贺裁缝店开业)
B. 誓奉银针开笑面,愿将玉液护春辉(贺药铺开业)
C.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贺茶室开业)
D. 翁所乐者山水也;客所知者风月乎。(贺酒馆开业)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脚忽然收了。 于是留下了阴暗——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暗。
①漏出一角石青的天
②有如一个娇怯的姑娘
③洒下一片炙人的阳光
④厚重的云堆慢慢移动
⑤刚探出头就又下了窗帘
⑥是羞于照临这不洁的都市吗
A.①④⑤③②⑥ B.④①⑥③⑤② C.④①③⑥②⑤ D.①④②⑤③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 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 ①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 ①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② 良乃入,具告沛公
5、下图是三苏祠楹联,上下联各缺两句,请依文意与对联组成原则,选出甲、乙、丙、丁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 )
甲、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乙、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丙、只恃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 丁、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
| (1) | (2) | (3) | (4) |
(A) | 甲 | 丁 | 乙 | 丙 |
(B) | 丙 | 甲 | 丁 | 乙 |
(C) | 甲 | 丙 | 乙 | 丁 |
(D) | 乙 | 丁 | 甲 | 丙 |
A.A
B.B
C.C
D.D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1】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B.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C.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D.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诗人这种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在提醒人们,遇见有才能的人要向他们学习,遇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学会反省自己。
(3)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或写报国无门的哀伤,或写对亲友的惦念,或借山与人相依之情写寂寞凄凉的处境,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问答之间交代了主人公忧思的缘由。
(2)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如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就表达了对他由衷的赞叹。
(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不同季节来表现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8分)
(1)《锦瑟》中追忆华年往事的起兴句子是: , 。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 。
(4)《赤壁赋》中运用拟人手法借箫声写愁情的两句是: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到客与苏轼的谈话,用比喻的修辞感叹人生短暂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了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与“思”的关系辩证论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作品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实行变法是“生事”的反驳。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天涯、老病孤独之感。
(3)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鹧鸪”一词频繁出现,南来北往的游子,贬谪异乡的士大夫,独处深闺的思妇,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感叹,都融入鹧鸪的形象中,如“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
(金)郝中
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③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②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褒斜:即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
诸葛丞相庙
(唐)武少仪
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请战贻巾帼①,始见才吞亦气吞。
[注]①宣王,指司马懿。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郝诗和武诗题目不尽相同,但都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
B.郝诗中武侯庙内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而武诗中武侯庙内的神像却栩栩如生。
C.郝诗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
D.郝诗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
【2】这两首诗都是感怀诸葛亮之作,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真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而闻者彰______________ (2)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
(3)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 (4)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
【2】荀子认为一个人往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文中表现这一观点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故术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从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丁物”。
B.《劝学》节选文段着重论述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增长能力。
C.苟子这里所说的“善假于物”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相同的。
D.“小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5】本文运刚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阐述。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