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久不见若影 若非吾故人乎
B.相如引车避匿 控蛮荆而引瓯越
C.空自苦亡人之地 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儒家思想或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 , , 。 。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① 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
② 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
③ 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
④ 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
⑤ 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
⑥ 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
A. ①⑥②⑤④③ B. ②④①⑥③⑤ C. ③④⑥②①⑤ D. ③④①⑥②⑤
3、民族英雄岳飞,长眠于杭州西湖边。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岳王庙廊柱上的一组是( )
①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炳史册精忠资社稷 收河山报国筑长城
③遗烈镇栖霞,酾酒重瞻新庙貌 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
④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给当时法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②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 ,更让听者印象深刻。
③一位抗战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只听到一声 般的巨响,身旁火光冲天,前方的战友永远的倒在了血泊中,而我也身受重伤”,说完他黯然。
A. 天崩地坼穿云裂石发聋振聩
B. 天崩地坼发聋振聩穿云裂石
C. 发聋振聩穿云裂石天崩地坼
D. 发聋振聩天崩地坼穿云裂石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个人自荐书:我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家级文学刊物,希望能得到贵校的垂怜。
B.答谢会致辞:承蒙广大新老用户的支持和爱戴,公司又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C.校园广播稿:真心恳请大家能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尽一点绵薄之力。
D.会议邀请函:我们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指导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工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1年9月19日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多少显得有些“落寞”。这一届茅盾文学奖首度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一共有7部作品,结果无一斩获,仅仅是在176部作品名录上露了一下脸而已。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茅盾文学奖中同台竞技,从目前的情形看是难有胜算的。究其原因,从评奖性质上看,国内各大文学奖项说到底还是属于“专家奖”的范围,其评选机制和遴选标准都是基于文学传统和社会期待而设置的。如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要求作品拥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注重思想的深刻内涵,要有切入社稷民生的历史担当和人性温暖,以及艺术审美的精致与创新等。这些显然不是网络文学的强项。
“自娱以娱人”的网络写作,其长处不在于精致和深刻,而在于市场、大众、草根的认同和广泛参与。从《诗经》算起,我国传统的精英文学已经走了两千多年,而汉语网络文学的成长期还不到二十年。两种文学的创作方式、功能模式、发展水平和品相质地都存在较大差异,现在却要求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衡量,网络文学显然处于弱势。
且不说这次参评的几部作品是否真能代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实绩,单就本次参评作品要求必须是已经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纸质出版物而言,这个前提就基本上预设了网络小说的“命运”。因为网络小说可以是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可以连载和续写,其生命活力永远存活于网上,点击率才是网站、写手和网民品评作品的基本“标的”。
于是,就难免出现这样的质疑:既然参评的网络小说都没有走得更远,茅盾文学奖是否过于“阳春白雪”了?
是的,茅盾文学奖就是文学界阳春白雪式的“专家奖”或“精英奖”。吸纳网络小说参与这种评奖是必要的,作为数字传媒时代最具大众趣味的网络文学落选于这样的奖项也属正常。需要关注的也许是网络文学参评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意义,即对于优化当今文学生态的意义和对网络文学本身发展的意义。
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新媒体文学的身份认可,有助于改变两者彼此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实现两种文学相互交流、切磋砥砺、融合互补,促进网络写手学习传统文学,也引导传统作家和评论家走近网络文学,从而改善和优化媒介融合语境中的文学生态,让两种文学在有些低迷的文学市场上“抱团取暖”,共创繁荣。
当代文学经历的“网络洗礼”,既能使陷入瓶颈的传统文学获得重现辉煌的机遇和力量,亦能使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提升审美与文化素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比对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文学有关人的心灵从来可以由不同的道口进入,网络霸权不好,媒介歧视也不对,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也可以在这个机会均等的评审中检视水平,看出差距,意识到作品未能入围,不在于它是否出自网络或有网络的特征,而在于少了一些文学的品质。这样,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就可以从昔日的观望、对视走上了解、交流、融通和互渗互补之路。这对于整个中国文坛来说,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统计表明,我国网民总数已超过4.85亿,网络文学的写手人数、原创作品存量、在线阅读人群和文学网站的访问量屡创新高。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今天的网络文学虽然在“量”上已经占据文坛的大半壁江山,但在“质”上还无法与传统文学抗衡。网络文学要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有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在赢得受众的同时赢得尊重,进而从点击率、注意力走向影响力和文学创新力,还需要消除自身的一些局限。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有多远?》)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是源于中国传统通俗文学、承接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发展而来的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类,传统通俗文学已形成自己的美学范式。网络文学承接传统通俗文学的美学范式进行创作,具有通俗化、类型化、故事叙事等特征。由于具有后发优势,传统通俗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常被网络小说化用。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从叙事类型和叙事模式上分析中国网络文学对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传承应更有说服力。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着传统通俗文学而来的现当代通俗文学,形成了新的类型和叙事模式。社会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和科幻小说是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六大类型。网络文学承接这六大类型继续向前发展。例如,网络玄幻小说可看作现当代武侠小说和神魔小说的结合体。网络文学继承了张恨水、琼瑶式的言情浪漫,然而,这种浪漫情愫已不是道德评判标准或人生终极理想,而只作为一种青春的线索存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是网络历史小说的创作素材,但历史的真实这一曾被历史小说视为生命的元素,却在某种程度上被网络历史小说悬置起来。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属性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机制体现了某种文学传统,网络文学创作与这一传统的距离是无法改变的。
B.网络文学作品终究无缘茅盾文学奖,在作者看来,这虽是意料中的事,但依然让人很难接受。
C.茅盾文学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这对繁荣传统文学和提升网络文学质量都是有益的。
D.出自网络或有网络特征,追求市场、大众、草根认同,决定了网络文学难以入围茅盾文学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文学并非无根之木,而与中国传统通俗文学相比,它有着一定的后发优势。
B.作为网络时代新生事物的网络文学创作,它属于通俗文学创作,有着类型化特征。
C.网络历史小说无视历史真实,这种很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势必会影响其质量和发展。
D.中国网络文学是对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它的玄幻小说就体现了这一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诛仙》的序章通过讲述天下玄理来引入正文。
B.金庸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前出版了需要付费提前阅读的“爬头本”。
C.张恨水《啼笑因缘》的结尾是众多读者通过来信共同参与的。
D.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中有大量作者都无法自圆其说的情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结合两则材料,探究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偏好。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2)男儿本自重横行,___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
(3)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
(4)__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
(5)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6)《诗》可以______,可以_____,可以______,可以______。《论语》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顿觉年华逝去的感叹。
(2)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要让一个人担负重大使命,一定会让这个人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诗人这种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在提醒人们,遇见有才能的人要向他们学习,遇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学会反省自己。
(3)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或写报国无门的哀伤,或写对亲友的惦念,或借山与人相依之情写寂寞凄凉的处境,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劝学》中,荀子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比喻论证,得出了“用心躁”的结论。
(2)苏轼《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作者与客在船上望到的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的景象。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___________”一句,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诗人在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时常常会运用典故。杜牧在《泊秦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云:何陋之有?”说明主人因为 “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的建筑随着地势高低起伏,使人分辨不清方向。
(3)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猿的形象并写到猿的叫声,如“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粉破梅梢
陆游①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②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③。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④,知我归心。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在四川荣州任知事时所作。②竹枝:竹枝词,巴蜀民歌。③骎骎:马跑得飞快的样子。④灞桥烟柳: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诗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描写了蜀中春光明媚,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B.上阕结尾写词人凭栏,观眼前山河未变,而生岁月流逝之感。
C.下阕“漫一事无成霜鬓侵”句喟叹自己功业未成而此身已老。
D.下阕“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达思念无法传递给亲人的遗憾。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破”“动”两个动词写出了花苞绽放,嫩叶拱动的情景。
B.上阕以哀景写哀情,词人看到了荔枝枝叶稀疏凋零,引发哀怨。
C.下阕“看故人强半”几句借故友加官进爵,反衬自己一事无成。
D.下阕侧重于直接抒发情感,但结尾以景结情,颇为含蓄委婉。
【3】本词有“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而下面这首《杂诗》有“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请比较两个“归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杂诗
西晋·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①,靡靡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③。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胡宁:为何。分离。②靡靡:迟迟。③商参: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④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14、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
B.视衮龙之文 文:花纹,彩色交错
C.故君子心不苟愿 苟:随便
D.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赡:供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譬如宝在于玄室 乃设九宾礼于廷
B.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志者,学之师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故君子必择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4】下列选项对加点词的文化常识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德:分别对应六种身份——“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
B.六行: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孝、友、睦、姻、任、恤。
C.黄钟:亦作“黄鐘”。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
D.玄黄:黑色与黄色。《周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也用玄黄指天地。《千字文》第一句就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作者认为资质与志向相比较,志向更重要。从古至今,求学的人不计其数,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
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训诂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胡适先生说:“科学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
材料二:有人发抖音称小学语文教材拼音出错,误人子弟,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微博上公开回应,称拼音没错,但确实读起来拗口,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大家都可批评指正。
材料三:华东政法大学一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老师允许以“论证迟交作业的正当性”的作业作为替代,两人由此开展了颇具学术性的交流。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质疑?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