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喀什地区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有效应对粮食危机的战略性改变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垂直农场可以说是我们自己养活自己、养活将不断增加的人口的一场革命。

    在大都市许多空置的高楼或多层楼房天台上的温室里种植农作物

    可以全年进行食品生产 

    作物感染疾病的风险也更小

    而且不需要化石燃料驱动的机械把农产品从遥远的农场运送过来

    减少数量可观的淡水使用

    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室内的垂直农场中种植农作物

    A.①⑥②④⑤③   B.⑥①②③④⑤ C.⑥①②⑤③④   D.①⑥②③④⑤

     

  • 2、下列称呼属于谥号的一项是( )

    A.秦昭王

    B.唐太宗

    C.乾隆

    D.慈禧

  • 3、下列古诗词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⑤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⑥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A. ①③⑤②④⑥   B. ①③⑤②⑥④

    C. ①⑤⑥③②④   D. ⑤①③⑥②④

  • 4、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她在这次的数学奥赛中得了一等奖,大家都觉得她太厉害了,她却   ,笑笑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还要继续努力。

    (2)元旦晚会上,同学们各具特色与风格的优美歌声在音乐厅内 ,久久回荡在大家的耳边。

    (3)国庆节,商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A. 求全责备    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

    B. 虚怀若谷    交相辉映    不绝如缕

    C. 虚怀若谷    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

    D. 求全责备    交相辉映    不绝如缕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互联网触角的不断延伸、智慧应用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正在一点点改变乌镇这座古镇的面貌和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

    B. 体育比赛重在参与,是人类挑战自身极限,实现精神升华的重要途径,即便是实力十分悬殊的比赛,也依然是有意义的。

    C. 浙江围绕“保障G20争先锋、担当有为谋新篇”为主题,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攻坚克难“大比武大督查大考核”活动。

    D.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实体零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等作出部署。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畎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 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一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 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C. 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 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 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C. 《薄伽梵歌》《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D. 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 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率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C.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D. 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声响角度写激流奔腾、石块冲击山崖情景。

    (2)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3)《赤壁赋》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子在《论语·泰伯》中表达了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志向、坚强意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小船在广阔的江面上任意漂荡的情景。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敌军来势汹汹、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落笔便显露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从追忆往昔的角度间接表露了对归园田的渴望。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以种树类比治民,借郭橐驼“__________________ ”的养树之道批评了官员繁政扰民的做法。

    (3)《朝天子·咏喇叭》中,王磐通过写军民“_________”的心理,以及喇叭祸害百姓,甚至造成“_________”的惨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 10、补写出下列旬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在表达对蜀中惨烈 战祸的猜想后,用“_________________”规劝友人尽早回家,点明送别的目的。

    (2)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到:穿戴上多彩的服饰,芳香就更加明显。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里先借荆轲事以言悲壮之意,接着描写将士苦战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11、在以下文段的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

    (1)文天祥《过零丁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地名与心境巧妙地相融互衬。

    (2)屈原宁可被流放或死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因此在《离骚》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其《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均写了月亮的变化。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写女子从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2)《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并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离骚》(节选)中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8)“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①

    杜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②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杜甫48岁,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②指757年至759年。758年,他因上书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一句使用了九字句,写诗人年近半百,名未成,身已老。

    B. “三年饥走荒山道”中,把“三年”两字放在句首。突显了诗人苦难历程之久。

    C. 诗歌前两句含有诗人对年老困窘的感喟,诗人在《登高》中也有类似的感叹。

    D. 长安城中凭父兄余荫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诗人因此劝导世人“富贵应须致身早”。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倜傥,豪视一世。调通川主簿。渝州蛮叛,说降其酋。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商英积憾元祐大臣不用己,极力攻之,论内侍陈衍以摇宣仁,至比之吕、武;乞追夺光、公著赠谥,仆碑毁冢;言文彦博背负国恩,及苏轼、范祖禹、孙升、韩川诸人,皆相继受谴。蔡京拜相,商英雅与之善,适当制,过为褒美。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复与京议政不合,数诋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京罢相削籍,知鄂州。京复相,以散官安置归、峡两州。大观四年,京再逐,知杭州。留为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顷之,中书侍郎,遂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锢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改当十钱以平泉货,复转般仓以罢直达,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杨戬除节度使,商英曰:“祖宗之法,内侍无至团练使。有勋劳当陟,则别立昭宣、宣政诸使以宠之,未闻建旄钺也。”讫持不下,论者益称之。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

    (注)①宣仁:宣仁太后高滔滔。②光、公著:司马光、吕公著。③绍述:特指宋哲宗时对宋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泛指承继前人所为。④泉货:钱币,货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B. 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C. 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D. 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除”、“拜”都指授予官职,“出”指由朝廷到地方任职,“起”指重新起用。

    B. “推官”、“提点刑狱”都有司法职能,“节度使”、“团练使”都有军事方面的职能。

    C. 散官:是有其名而闲散无职事之官,多用为朝廷官员的加衔,如昭宣使、监察御史等。

    D. 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商英坚持己见,好恶分明。蔡京任宰相,他与张商英政见相合,张商英就和他交好:政见不合,张商英就极力批评,绝不妥协,所以官位随蔡京同沉浮。

    B. 张商英自负卓异,雄视世间。章惇治理夔夷时,随意侮辱郡县官吏,无人敢与之共语。在一起吃饭时,对章惇说的狂言大话,张商英不时加以辩驳,高出章惇一筹。

    C. 张商英为政持平,改革弊政。当他看到蔡京为相造成的弊病,便大力进行币制改革,施行纸钞以便于通商行旅,免除不合理的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

    D. 张商英坚持原则,直言敢谏。他劝说宋徽宗节制华侈,反对违背祖宗成法任命太监为节度使,皇帝对他都颇有几分忌惮,这些行为深受人们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

    (2)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29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则公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这则公示称,有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申请放弃入学资格,另有少数新生逾期未报到,共计69人。而与弃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考研这场招生大战中,仍有大量学生未能获得录取资格。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准研究生的弃读也不免令大部分落榜考生“心绪难平”。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如果学生对录取学校、专业不满意,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或者限于家庭条件等因素,做出放弃报到的选择,这份自主选择权,应该被尊重。不论是高考还是读研,“录而不读”的情况在国内外都很普遍。“录而不读”,是言而无信还是合理选择?谁来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和失信带来的责任?这样的行为该不该制约、规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自选对象,写一封信,表达你真实独到的见解。注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