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马鞍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   。木版年 画描绘过的戏曲   ,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 地描写民 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 的宝贵财富。

    A. 兼容并包  不胜枚举  活灵活现

    B. 兼容并包  不一而足  绘声绘色

    C. 包罗万象  不胜枚举  绘声绘色

    D. 包罗万象  不一而足  活灵活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徒步三千,流亡万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悲壮的师生长征,堪称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

    ②清华大学校方不孚众望,给我省疾考生魏祥回信,承诺学校会妥善安排、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他的自立精神也表示激赏。

    ③农村文明建设要从细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很好,由于他们的调节,积不相能的邻居能够和睦相处。

    ④读个好大学是孩子们努力学习的目的,也是很多家长的梦想,但是家长们总把这个目标挂在嘴边,让孩子们不厌其烦

    ⑤母亲生病的那几年,我形影不离地守在她的床边,希望用自己放弃事业而换来的精心照顾,让她早日从疾病的苦痛中走出来。

    ⑥校园欺凌其实较为普遍,但社会对其危害性认知不足,学校不愿意张扬,家长们也投鼠忌器,这使得多数校园欺凌只能私了。

    A. ①③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否则就是对这一称号的

    ②像孩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阳光,作者目光是那样的惊喜,   着饱满的生气。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 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   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诬蔑 充斥 而是/或者 B.污蔑 充斥   就是/或许

    C.污蔑 充溢 而是/或者 D.诬蔑 充溢   就是/或许

  • 4、某校文学社准备编写一本散文集,挑选了三组散文,要为每组散文报一个专题名称。所报名称与各组散文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登临黄鹤楼》《雨中访滕王阁》《又到虎跑泉》《观壶口瀑布》

    第二组:《菜畦蝴蝶飞》《耕牛的背影》《袅袅炊烟升起》《麦苗青青》

    第三组:《传统团圈饭》《幸福在元宵节》《飘香的酥油茶》《洁白的哈达献给你》

    A. 行万里路  田园风光  美好生活   B. 行万里路  儿时回忆  潇洒人生

    C. 亲近自然  儿时回忆  美好生活   D. 亲近自然  田园风光  潇洒人生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一直告诫我们,生活中一定要说话算话,做一个一言九鼎的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②丢了天下呢,他至多不过是仍旧赤手空拳,并没损失了自己什么,所以他一点都不沮丧,说不定还准备着卷土重来呢。

    ③车展的展厅里一阵骚动,参观者的目光对准了一位男士,据说他要慷慨解囊,将这次车展上价格最高的那辆豪车收为已有。

    ④一个德行高贵的人,即使他衣着简单,也不会减少别人对他的倾慕;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就如空谷幽兰,自然高贵。

    ⑤旧时文人一生为书所累为文所困,连搬家都成为一种“灾难”;汗牛充栋的艰辛,青灯黄卷的清苦,足以使他们在电脑面前发千古之浩叹了。

    ⑥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来此度假的人们每日清早享受牝鸡司晨,白日漫步乡间小道,夜晚陶醉于明月清风,在蛙鸣声中安然入睡。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赵淑萍

    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会咒别人死,当然,谋财害命者除外。但是,对于村里一个叫“梨花白”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因为,他是给死人穿衣的。村里的老人们,在生前,就准备好了一套寿衣,专为以后赴阴曹地府时穿。

    入殓或者火化前这行头就得全副换上。那寿衣,往往是中式衣服,老太太的鞋子,还绣着繁密的花,和戏文里的一样。为了留在阳间的最后印象,这衣服当然要穿得光鲜、体面,不能皱巴巴的。可是,死者的身体僵硬了,不好穿,而且亲人们穿,又怕眼泪掉在上面,怕逝者后世流泪烦忧。于是,就有了专门给死人穿衣的人。这钱好赚,以前两三百现在七八百了。而且,主家还得给穿衣人好酒好烟伺候着,伺候他也等于在给死者尽孝。

    这村里能够给死人穿衣服的也就两人。有一人已经很老了,穿得不利索了,现在,有丧事的人家都来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来请他。

    “梨花白”眉清目秀,长得不赖。他爹娘去世得早,就剩下了他和弟弟两个。以前大家都穷,这两兄弟孤苦伶仃的日子更难过。平时,就种点庄稼,还给人家干点杂活。“梨花白”的弟弟,绰号叫“猫头鹰”,经常小偷小摸。比如别人家地里的瓜熟了,番薯可收了,他就半夜三更去偷,但是,绝对是东家偷一点,西家偷一点,匀开偷,偷瓜挑熟的,决不踩死瓜藤和生瓜蛋子。偷桃子常偷那种歪劣干瘪的,但不偷饱满丰润的。除了吃的,其它东西都不偷。日子长了,村里人知道是他,只是骂几声,也不怎么理论。因为昼伏夜出,就有了“猫头鹰”的绰号。起初,人们怀疑“梨花白”也参与了。但一天,有人经过他们破败的屋,漏风的墙里传出了“梨花白”的厉声呵斥:“你我管不了了,但偷来的东西,我饿死也不吃!吃了,脏了手,怎么给死去的人穿衣?”有一次,人高马大的“猫头鹰”,在一个外乡人这里讹钱(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碰瓷”)。

    这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猫头鹰”就乖乖地跟着哥哥走了,从此再无此行径。

    “梨花白”面庞白皙,空闲的日子,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纺绸衫,摇着一把折扇,很有点文化味。因为爱听说书,那三国、水浒、隋唐英雄传之类的,他熟了,乘凉时就讲给别人听。他讲得最生动的是“三请樊梨花”。凡此种种,就是他被叫“梨花白”的由来。要说他那双手,不仅白,而且巧。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如在进行一项无比庄重的仪式。人们对他客气,也跟他聊天,但终究不会长谈,更不会深交,可能多少有点忌讳。

    村里死人,对这家来说是噩耗,对“梨花白”来说无疑是个好日子。有一年夏天大热,村里的老人被生生热死的就有七八个。“这下可好,‘梨花白’发财了。”村人说。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钱都给了弟弟。

    “猫头鹰”就带着这笔钱和一位寡妇住在了一起,不久,四十多岁的寡妇,居然添了一个漂亮的女娃。

    村西的一位孤老婆子,年岁高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她每晚都穿着寿衣睡。她怕自己有一天睡着睡着就醒不来了。她孤身一人,又没钱,没人给她穿寿衣的。你想,大热天捂着寿衣睡,不病也得捂出病来。

    后来,“梨花白”特地跑来劝她:“别担心,有我呢,我会给你穿寿衣的,我不要一分钱。”老婆婆顿时神清气爽,身体硬朗了不少。

    但是,人们还是判断,“梨花白”一定每天盼着这村子死人,死了人他才有生意。特别是富户李三,就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梨花白”铁定盼着有人归天。李三因为自己好多种病在身,当面对“梨花白”时,客气地说:“我说‘梨花白’,我高血压、心脏又不好,什么时候两眼一闭就去了,到时,你给我穿衣,我备了上十一下九件,你一件件都要给我穿得齐整、舒服,我儿子一定给你双倍价。”

    那天,李三从外面回来,天色已晚,抄近路走小道,走得急了点,突然感到晕眩、气闷,跌倒在路边。而这时,路边只有“梨花白”一人经过。“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就这样,李三捡回了一条命。后来,人们再没说过他盼村里死人的话了。

    年复一年,“梨花白”也老了,头发雪白了,但身子很硬朗,他孑然一身,仍然在给逝者穿衣。

    那天,“猫头鹰”亭亭玉立的女儿,在梨花地里举着手机拍照。“梨花白”和“猫头鹰”打路边走过。“我说侄女,你别拍梨花了,拍我们吧。我们两个,头发也跟梨花一样白。”夕阳中,“梨花白”笑得很灿烂,像一树盛开的梨花。可是不久,不知怎么,“梨花白”的笑容变得黯淡了,他不无伤感地对弟弟说:“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可现在村里没人喜欢做这件事了,我死了后,谁给他人穿寿衣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不仅引出了主人公“梨花白”,而且通过对比,说明他与“大部分的良善之人”对待人死上的不同态度,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作者描写人物立体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即使写其缺点,也写出其可爱之处,如“猫头鹰”偷瓜和桃子,似乎有“惜农”“爱农”的一面。

    C.小说以顺叙为主,中间插叙“给死人穿衣”的风俗和弟弟绰号的由来,前者点明了社会环境,后者引出下文“梨花白”教育弟弟等情节。

    D.作者对“梨花白”多处进行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如正面描写“梨花白”为死者穿衣服;另外,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意韵深厚,耐人寻味。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梨花白”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在《劝学》中他以行走为例,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的句式,痛斥了秦朝统治者搜刮珍宝时唯恐未尽却又对其毫不珍惜的行为。

    (3)《送东阳马生序》中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而作者说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殊诗曰:“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借由鱼雁传书致意,自古已然。《春江花月夜》中运用这两个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六国论》中,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而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

    (3)春兰秋桂,馨香袭人。“桂”这一意象常见于古典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自己完全摆脱了尘俗杂事,生活悠闲自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倡导的学习态度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的务实精神不谋而合。

    (3)“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古代诗人常常借酒表达愁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描绘了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意境开阔。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简明的语言写出了满山遍雪及积雪的光彩。

    (3)中国古代诗文与茶、酒有密切关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一句以品茶极写无聊;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一句写作者自斟自酌。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日出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极写宫廷丝竹宴乐之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杜甫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性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其中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昔日琵琶女在演奏后,受到京都豪富子弟竞相追捧的场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打击发声。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晴云”与“初日”。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近景,第五、六两句写远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和《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贞祐中,陈和尚为北兵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安平都尉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自居禁卫日,人以秀才目之。至是,王渥授以《小学》《论语》《春秋左氏传》,略通其义。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以故陈和尚系狱,久不能决。明年,斜烈病愈入朝,哀宗怪其瘦甚,问:“卿宁以方城狱未决故耶?卿但行,吾今赦之矣。”以台谏复有言,不敢赦。未几,斜烈卒。上始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汝兄死,失吾一名将。今以汝兄赦,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他日,汝奋岁功名,国家得汝力,始以我为不妄救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徽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忠孝一军,皆回纥、乃满、羌、浑及中原被俘避罪来归者,鸷狠凌突,号难制。陈和尚御之有方,坐作进退皆中程式,所过州邑常料所给外,秋毫无犯,街曲间不复喧杂,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诸军倚以为重。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走钧州,城破,陈和尚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诣行帐前曰:“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噗血而呼,至死不绝。大将义之,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选自《金史·完颜陈和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B.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C.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D.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兄,指堂兄,是父系亲属之一,又可细分为嫡堂兄弟和同堂兄弟两种。

    B.《小学》,宋代朱熹所撰写的宣传孔孟之道的著作,与传统“小学”不同。

    C.台谏,是监察百官的台官与劝谏天子过失的谏官的合称,宋时台谏合一。

    D.白衣,古代可指丧服,也可指称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本文中指丧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完颜陈和尚多遇贵人,逢凶化吉。被北兵俘虏时,得遇大帅喜爱,让他随身听命;因故入狱后,皇上又赦免了他。

    B.完颜陈和尚能武好文,才华出众。他所任官职均为武职,但喜好史学、文学,一直被视为优秀人才,得王渥授业。

    C.完颜陈和尚心系家国,正道直行。他羁留北方一年多,想方设法逃回祖国;帮助兄长处理军中事务时,依理依律。

    D.完颜陈和尚忠心耿耿,感人至深。他在钧州城破时,主动赴死;即便身受酷刑;坚决不肯投降,感动了敌方大将。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以故陈和尚系狱,久不能决。

    (2)卿宁以方城狱未决故耶?卿但行,吾今赦之矣。

    【5】陈和尚统御忠孝军有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主题三: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这样一则故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荆人的弓箭被荆人捡到,肥水没流外人田,按照亲疏远近做判断是人之常情;乙同学认为,孔子看重事物的工具理性,只要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荆人或外邦;丙同学认为,老子把弓箭看做是从天地中来的,最终还要到天地中间去,是哲学中的“物自体”理念。

    这三位同学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10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