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蒙故业,因遗策
B. 引赵使者蔺相如 虞常果引张胜
C. 乃令张良留谢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2、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斧斤以时入山林
D.但以刘日薄西山 请以战喻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不在乎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进入其中,更讲求山水画的意境,而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B.经过艰难攀爬,我们终于登峰造极,站在高山之巅,尽享美丽风景,一览众山小。
C.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战“疫”取得了辉煌成绩,在众多国家中鹤立鸡群。
D.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吕伟充满自信,神采奕奕,沉静自若地走上十米高台,从容不迫地准备开始她完美的凌空一跳。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总是向往 和安然的。珍爱生命,尽量避开坎坷,这固然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但笑对人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用心体会快乐,或者在同苦难的不懈 中,锤炼出对生命的明朗而宽厚的认知和 的博大情怀,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A.坦荡 斡旋 怵惕恻隐 B.平坦 斡旋 怵惕恻隐
C.坦荡 周旋 悲天悯人 D.平坦 周旋 悲天悯人
5、下列各组中两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以乱易整,不武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D.大王来何操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经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贏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之风,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和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令人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C.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D.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3】应从哪些方面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用“______________”,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韩愈则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表明向多人学习的从师观。
(2)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 , ”。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作直接描述的诗句是:“ ,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黄发垂髫,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4)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 。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8)子曰:老者安之,________,少者怀之。 (《论语》)
10、按要求填空。
(1)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
(2)______,形影相吊。(《陈情表》)
(3)《蜀相》中的“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了武侯祠外春草自绿、黄鹂空啼的景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了两个比喻从正面论证坚持而不放弃的重要性,除“驽马”一喻外,另一比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点明诗人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_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后面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阕写景,“故国”点题,为下阕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雄伟高峻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C.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结尾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观照。而本诗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观照。
(2)上阕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已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①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果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注]①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目不知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书郎,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的官员。东汉朝廷藏书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唐秘书省与弘文馆皆置。
B.右拾遗,隶属于中书省的谏官,即咨询建议的官员,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政策失误),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人员。
C.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D.丁母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遭逢母亲的丧事,官员要辞官归乡,为母守孝一年。也称“丁艰”“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他幼时聪明敏捷,擅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赞赏,后考中进士。
B.张九龄思虑周密,富有远见。安禄山战败,皇上要赦免。张九龄认为安禄山绝非善类,将来必为祸害,劝杀之,以绝后患。
C.张九龄不囿私情,直言无讳。张说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当张说处事不当时,张九龄却能直言相劝,说官爵应以德望为先。
D.张九龄深受信任,仕途顺利。登进士第后,张九龄生前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相、司徒等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5】李林甫为何要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请简要说明。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锺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重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