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红河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zī)铢 纺(jiǎo) 形骸 (hái) 适逢其会(huì)

    B.汤(huò) 雪(niè) 鞭笞(chī) 暴虎河(píng)

    C.王(hóu) 清(tuān) 肉袒(tǎn) 扃(yǒu)而居

    D.斧(yuè) 池(miǎn) 下(huī) ##dot##锲 (qì) 而不舍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周边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B.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的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C.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D.为了开好休博会,不但学校要求各班都排练一些短小精悍的节目,而且还要求校文艺队重点排练几个质量较高的大型节目。

  •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个(zhā)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楷模,他们不忘初心,守志不(yú),用自己的一片片热忱留下无限感动,向世界书写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国高度。

    B.(mēn)热的天气难免令人心生焦躁,但年轻人的抉择总让感到欣慰,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汗流(jiá)背,他们总能在山清水秀、美丽纯朴的乡村寻找到诗意的归宿。

    C.历史的教训总是容易忘却的,近期坐落在西亚的巴以冲突再起动荡,一边是(xiě)淋淋的肆意抢掠,一边又是翻箱倒(qiè)的坑蒙拐骗,曾经沉寂的夜空充斥了炸弹的火光,热爱和平的人们期待早日渡过难关。

    D.“人生无彩排”可谓鞭辟入里,每一次的崭(lòu)头角,每一次的砥砺前行,都是一种修行,我们何不量体裁衣,孜孜不倦,为自己赢得一份美好未来的入场(quàn)呢?

  •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您借走《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于我。

    B. 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

    C. 获悉贵店开张,家父特备薄礼一份,敬请笑纳。

    D. 母校将迎来百年庆典,期待您拨冗光临。

     

  •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日前登门拜访阁下,未遇,十分遗憾,如有空,请惠临寒舍一叙。

    B. 凡在本店购物满二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欢迎光临。

    C. 竭诚欢迎广大客户和厂商惠顾,愿与国内外客户携手共进,共铸辉煌。

    D. 蒙先生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先生大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将“创造性”“艺术风格”“艺术个性表达”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内涵,那么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艺术”。这里的“没有”,不是说古人在生活中没有美感,而是指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没有单纯为了“艺术创作”或“个人趣味表现”而进行的“纯”艺术活动。

    在西方,画家、雕塑家的作品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受到社会高度重视,但创作者只是作为著名工匠,并不被看作如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些艺术家。古罗马时代普林尼曾说:“那些高度的评价主要是针对他们的作品,很少提及创作者本身,创作者的地位一般要比其作品低。”在古代中国,那时靠“技艺”吃饭的职业画工,却被称为没有社会地位的“闾阎卑贱”者。书画品鉴之事,总归还是宫廷的高雅游戏、文人内部的雅集自恋分隔出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身份差异。今天我们对古代艺术作品所发出的审美感叹,不过是今人用自己的艺术形式美之心,去度古人的宗教信仰、宫廷仪式、社会身份展示的符号表征。

    因此,在中西古代文化中,艺术和艺术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担负了社会阶层之间身份区别、地位区别的符号功能。而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逐步发生的“审美关系”自觉,正标示了文化从传统走向了现代。现代文明中的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可以在“生产者”“媒介”“消费”三个要素中得到解读:

    第一,如果说在现代创意产业所建构的日常生活与艺术的新关系中,“跨界”成为基本特点,那么对“生产者”来说就几乎应了那句话:“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各行各业,在呼唤工作创意、产品的意义生产、消费的过程体验的氛围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各自的工作环节中生成了类似艺术家的思维与追求。

    第二,对“媒介”来说,从当下AI产业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根本性改变,到5G时代到来的产业转型新实验;从借助VR设备的真实与虚拟体验关系再建,到云计算、即时通讯对人把握现实、处理信息能力的新改变……新媒介在人与客观世界、与身体感受能力、与社会交流等方面更具历史性的深刻改变。将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的思维、语言运用、社会交往和生产创作方式,是一个可以无限想象的空间。21世纪深刻改变人与世界关系的,是“媒介”。

    第三,对“消费”来说,西方学者曾悲观地解读这一问题,以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最典型。他认为,人们的“随心”消费和“个性”趣味表达,已不自觉地落入了社会预先规划好的个人与他人社会交往关系的符号秩序之中:消费、审美=社会事件,人,只能被动屈服于消费符号生产的逻辑。但这对我们思考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很有启发。面对鲍德里亚“符号运作模式”的阻击,中国审美文化传统养育的审美,直觉则要求形象审美的自觉超越之心。这里无意简单化、空想化地用中国文化的“另一视角”去否定西方学者对当代数字媒介霸权的鞭辟入里的分析,而是意在指出:中国哲学文化在当下新媒介引发的现代文化中“消费霸权”的问题意识中生成的新视角。

    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开启一个认识把握21世纪人类文明新经验、物质与精神生产新范式、理论解读新构架的帷幕一角,并力求走出以往谈论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传统视域与方法论,面对新语境、新问题启发新思考。

    (摘编自孔新苗《论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材料二: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审美”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也走进民间,这得益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但“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中的美”仿佛被对立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与设计被质疑甚至被攻击。一个“乡村走秀”节目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关注与赞赏,多家外国权威媒体争相报道并大加赞叹。以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来看,这个“乡村走秀”节目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其以压倒性优势获得平民大众的支持,这一现象很难说大众关注的是其“创新能力”还是其“审美意识”。

    大众文化的崛起向传统精英文化发出挑战,反感将“审美”束之高阁,要求“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向实际人生靠拢,走进茶米油盐的生活。可以说“审美话语权”的归属在改变,“审美”与“生活”的联结也越发紧密。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中被认为不美的对象(例如丑,荒诞等),现在几乎全部变成了审美对象而进入审美领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以“审丑”批判当下文化审美的偏差。这就意味着大众文化虽立足于现实生活,但受到了物欲生活影响。比如“搞怪”的网络短视频,受到了人们追捧,制作者获得了大量利益。而大众也得到了感官刺激,以满足自己的“审美”欲。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将审美拉近生活,体现了审美与生活的包容性联结,二者相辅相成,是人们精神生活积极蓬勃发展的体现。

    (摘编自冯麒如《审美与生活的包容性联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艺术’”,这种说法立足于古代人的审美标准与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不相同的基础之上。

    B.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对于艺术和艺术活动及创作者的看法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创作者地位低,均被当作工匠看待。。

    C.“审美”原来是一个传统学术概念,现在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背后体现的可以说是审美话语权的转移。

    D.大众文化所要求的“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使得审美范围扩大,以前被认为不美的对象现在几乎都成为审美对象,进人审美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古代艺术作品,我们都会用今天的审美意识去理解其中的符号表征。只不过,这种理解与古人想表达的完全不同。

    B.在中西古代文化中,艺术和艺术活动只是更多担负了区别社会阶层之间身份、地位的符号功能,与日常生活没有联系。

    C.鲍德里亚认为,现代人们的“个性”趣味表达与消费相融,这种观点虽悲观,但能启发我们思考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D.“乡村走秀”之类的节目之所以能够获得平民大众的广泛支持,其原因是它所体现的审美意识与大众的审美意识相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文中“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独自创造的,而是艺术家的主动活力和观众被激起的活动之间的互相作用,并由此生出的特别的效能。

    B.大家不一定从事了艺术创作行当,但随着科技发展,产业跨界融合,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工作中生成了类似艺术家的思维与追求。

    C.人类社会是从不同社会类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发展到现代化阶段,无论从技术上、观念上(思想上、精神上),旧的艺术方法都不够了。

    D.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传统精英文化中的审美活动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向实际人生靠拢,走进茶米油盐的生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某电视台举办“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的座谈会,邀请你作为访谈嘉宾。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审美活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__________ ”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诗人对边地雪下得极早的惊奇之情,“_____________”用新奇贴切的比喻描写出雪后奇丽的景色。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对英雄孙权的思念之情,而“_____________”则用比喻突出了刘裕北伐的气势之猛。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描摹事物,《逍遥游》中描写大鹏翅膀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描写大鹏上升状态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裳,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运用对比、议论等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 1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文人不管是生于盛世还是乱世,也不管是高居朝堂还是远处乡野,总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理想和追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取邹忌建议,昭告天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鼓励人们关心国事;在《师说》中韩愈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士大夫“耻学于师”作对比,赞誉百姓朴实智慧;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统治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其贪婪与挥霍;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也”,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和自我肯定。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再现了琅琊山明暗交替的朝暮景致。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但早上进谏而晚上遭到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醒后主刘禅要征求、询问治国良策,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言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贺遂亮(节选)

    韩思彦

    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

    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

    簪裾非所托,琴酒冀相并。

    累日同游处,通宵款素诚。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强调了友谊的专一特点,诗人认为古人一诺千金,把真正的友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B.三、四句写与贺遂亮相遇而怀有的喜悦心情,诗人与友人意气相投,结为知己,倾吐一生的怀抱。

    C.“琴酒”一句写两人一起弹琴、饮酒的场面,突出两人志趣一致、心神俱化悠然心会的美好境界。

    D.七、八句写诗人与朋友整天一同游玩、通宵一起诚恳交流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2】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5】白居易为什么反对皇帝授王锷以宰相职位?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2年,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秋风,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指出:国人对西方文化香汗臭脚一起捧的现象仍很明显,言必称美国,购必买西方品牌,“山寨”怪象层出不穷。

    材料二:2017年11月,《人民日报》进行了如下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中的接待地点安排在故宫,习近平主席在介绍故宫时谈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限。

    针对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