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它采用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B.《茶馆》中王利发说:“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因为这,他与来茶馆的很多人物都相处得很好,茶馆曾一度生意兴隆。
C.葛朗台是个极其吝啬的人物,仆人拿侬辛勤劳作30年,只是在第20年,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匣子,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
D.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节中,宝钗对宝玉说:“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物”。惹得宝玉很不高兴,并说林姑娘从来不曾说过这些混帐话。
E.哈姆雷特想复仇,因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为了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利用宫中来的戏班子排演《捕鼠机》,自己加编台词,试探克劳狄斯。
2、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90周年校庆日,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B. 校团委会决定11月5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C. 昨天晚上我在学校阅览室里丢失了一本《全球通史》,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寻物启事)
D. 抱歉,打扰您了!我这次想跟您咨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新闻采访)
3、为下列每句话的横线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 )
(1)我生于山东的莱阳,九江只是我的第二 。
(2) 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 的。
(3)华老栓擦着火柴,点上油灯,屋子便____________了清白的光。
(4)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____________起来。
A.故乡 神往 弥满 笼罩
B.家乡 向往 布满 笼罩
C.故乡 向往 布满 遮蔽
D.家乡 神往 弥满 遮蔽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令媛年纪小,才疏学浅,承蒙错爱,让她担任重要的职位,我们很感谢您。
B.本人昨天在教学楼遗失语文书一本,恳请拾到者尽快归还。万分感谢!
C.刘编辑,感谢您对我写作的指导,今天带来力作一本,特此请您斧正。
D.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指导我校校本课程研究开展工作,敬请届时光临。
5、在句子中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 ),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 )毕竟不是大海,( ),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A.那么 但 虽然 可是
B.那么 虽然 但 可是
C.因此 即使 但 并且
D.因此 那么 虽然 并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或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净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变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极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对其加以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选自葛剑雄《灾异与人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又因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所以频繁的大小灾害经常威胁着统治者和民众。
B.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体现了自古及今人们的普遍愿望。
C. 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这些史书同时也记载着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
D. 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可趁机上达天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文章的论证辩证而合理,既阐述了由这一观念主导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分析了在这一观念主导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B. 文章以《二十四史》记载天象和灾异为例,印证了“天人合一”的含义为天意决定人事。
C. 文章列举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皇帝的种种反省行为,意在论证“天人合一”观念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积极作用。
D. 论述“天人合一”是把双刃剑时,文章对奸臣小人、正人君子和书呆子都做了严厉地批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义,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们的惩戒。
B.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会有所收敛。
C. “天人合一”是双刃剑:它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积极作用;它也会被奸臣小人利用,或被用来打击政敌异己,或被用来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D.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人们自然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人们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以简练的笔调,用远近结合的方法,摹写了“______,______”的近景,凸显了泰山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环境和气势。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表现出自己客居他乡、疾病缠身、漂泊孤独的窘况。
(3)在《师说》一文中,韩愈先提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列举了孔子向古代圣贤从师学习的事例。
9、完成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刘义隆或许也想像父辈一样征战沙场,“____________”,但因轻率举兵,虽有“____________”的雄心,却最后落得“____________”的下场。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诗人在日落时分流连孤松的画面,体现出诗人的耿介之志。
(3)“浮云”意象意蕴丰富,比如隐喻鄙视功名利禄的精神气度,比喻奸邪小人,比喻人的漂泊迁徙等。该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自己人生虚幻的感受,并洒酒祭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责秦统治者极力搜刮财富却又极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山水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的《离骚》中直接抒发作者对自己和百姓处在艰难困苦之中而深感忧愁悲伤的句子是“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杜甫《登高》中“____ ,____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常年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诗人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操的《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浪漫的笔法写银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2)大部分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但少部分人却能做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在讲君子要善假于物的道理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类人为例来说明。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 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 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 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
B. 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C. 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D. 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齐愍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东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二十三年。楚襄王迎妇于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B.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C.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D.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臣,拱卫王室之臣,指拥有封地或封国亲王或郡王,可宗室,可外姓。
B.太子,皇帝立为嗣君的儿子。因其居于东边的宫殿,故也称为东宫或东床。
C.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淮河以东地区称为淮东或淮左,淮河的南边称淮阴。
D.和亲,通过联姻改善两国关系的一种方式。有些和亲是被迫的,有些不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夺取了楚国城池之后,秦王向楚王发出了会面结盟的邀请。面对此种形势,楚王犹豫不定。最后在子兰的劝说下,才去了秦国。
B.在讨论如何处理楚国人质一事时,有人提出扣留,齐国丞相认为这样做有可能让齐国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齐王也曾这样认为。
C.楚怀王病死在秦国以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并且秦王给楚襄王送信说要进攻楚国,楚王害怕了,于是又到秦国去和亲。
D.司马光认为秦国太霸道,不仅害死楚怀王,还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国太软弱无能,太不争气,忍受杀父之仇,又与自己的敌人通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
(2)楚之君诚得其道,秦虽强,乌得陵之哉!
【5】文末荀卿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司马光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15、作文
“时间在追赶未来,脚步跟随梦想加快,为青春赢得所有精彩……现在就是未来,青春不再等待,我的心必将照耀时代,我用青春点亮未来。”这就是歌曲《点亮未来》歌词。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点亮未来”,或用一支画笔点亮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或用一份执着点亮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你会用什么“点亮未来”呢?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我用 点亮未来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在600字;④不得涉及真实的人命、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