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 12 天里吸引了 20 多万名观众,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近 2500 名 电影人、300 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 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 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 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最早指的是黄河。
B.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隶书”。
C. 中国的名山中,五岳有着显著的位置,中岳指的是嵩山。
D. 信的结尾写上“此致,即颂近好” 这里的“此” 是对全信的一种概指。
3、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蛛网上。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能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能看清蛛网!”
A.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
B.沉迷游戏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C.外部环境往往会影响事物命运。
D.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可乐也 信:实在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B.终期于尽 期:至,及
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C.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临文嗟悼 临:面对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大致
虽趣舍万殊 趣:趣味
5、下列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是
A. 淡浓随意着,深浅入时无(图书)
B. 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乐器)
C. 若待胸中存灼见,且先眼底辨秋毫(眼镜)
D. 看书狂欲脱,得志喜频弹(帽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入贺兰山
黄文山
①未到宁夏之前,对我来说,贺兰山只是遥远的天边一抹山痕,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中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读起来竟是何等气概!因了这首词,800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贺兰山便和北方民族强悍不羁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尽管岳飞自己从未率大军渡过黄河,更遑论这座高高耸立于塞北的大山了。然而,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这便是文学的力量,有时,它远胜于蔽天旌旗和千军万马。
②早发福州而夕至银川,贺兰山已然在望。贺兰山由遥遥的天边,渐渐地近了。地平线上,先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蓝色山影,接着,山影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清晰,并且起伏成一条条峻峭的山脊。而后便有山峰驰来,似乎听得到雄壮的蹄声,正从车窗旁昂首而过。跟着是第二匹,第三匹……贺兰山在蒙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山峰的形状也确实像一匹匹正向南疾奔的骏马,马首高高扬起,起伏的背脊,描绘出一种风中的姿采,引得我们乘坐的汽车也兴奋起来,长鸣一声,向着山口,奋蹄而去。
③不一会儿,我们已经进入贺兰口,真真切切地站在贺兰山的面前。此前,我曾在河西走廊,从疾驰的车窗里远远地看过祁连山,但那只是远距离的一瞥。即便是一瞥,已令我触目惊心,那一座座赤裸着身子任凭漠风撕咬、烈日炙烤的西北大山的形象从此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④而现在,我伸出手便能触摸到它们。这可是怎样的一座座山啊!南方的山大多娴静而矜持,山体被草木深深地覆盖着,难得见到一两块裸露的石头,于是人们便煞费心机将许多粗俗的比拟附会在它们身上。而这里的山,则全是石头,凛冽的漠风和严酷的烈日无情地将它们仅存的泥土和草皮剥落净尽。便连石头,也是筋骨毕露,遍体伤痕。我想不论是谁,看到这样严酷的石山,都会失去比附的兴趣。
⑤再看看山脚下的荒滩上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它们都是从山上滚落的,或者因为大风,或者因为暴雨,或者只是因为年深日久的干滑而崩裂……它们也曾是昨天的山,也曾高高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远远地被人瞻仰过。而一旦离开了山的群体,它们便只是一块块多余的石头,被随意地抛弃在荒滩上,所有的尊严和享有便在一夜之间消失。
⑥我默默地注视着它们,我想象它们或许也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们终究明白命运是无法逆转的。尽管早晨的太阳再照耀不到它们,但夕阳的余晖仍能让它们感到几分暖意;尽管高飞的大鸟不再歇在它们的肩头,但枯黄的芨芨草仍会爬上它们的胸间。而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更何况还不断有新的伙伴加入到它们的行列,它们便这样静静躺在荒滩上,无怨无艾。
⑦于是,年积月累,在整个贺兰山下,便形成了一条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一川碎石大如斗”,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塞上风光的严酷。
⑧在避暑胜地滚钟口,这一份感受来得格外强烈。我们已经身入贺兰山腹地,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全是瘦骨嶙峋,危岩累累。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伤痕,几乎看不到一处光滑的石面。但这些山峰却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险峻。在山峰的突出部,风霜雨雪已经将山体剥蚀得如同蜂巢。也许它们知道,越往上就越容易受到风暴的袭击,越突出就越可能粉身碎骨,然而,却没有一座山峰退缩。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
⑨就在这嶙峋的石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溪谷,蓊蓊郁郁的树木则在这里安营扎寨。破碎的贺兰山的石头便静静地躺在河滩上,用心感受着一条细细的溪流从它们身旁流过所散发出的草木清香。
⑩在树荫下的一处卖贺兰石的小摊上,我看中一块山形的石头。石头的颜色蓝灰相间,却因此构成了绝妙的天然图案。图案中一只小毛驴正努力竖起身子,前腿蹬在一块圆石上,模样十分可爱。问摊主,说正是从山下的河滩上捡来的。这一块块色泽明丽、意态安详的贺兰石,让人怎么也无法把它们和眼前嵯岈的山峰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坠落联系在一起。
⑾我将一块山形的蓝色贺兰石带回福州,供在书案上。于是,我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
【1】作者在写贺兰山的时候联想到祁连山和南方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
(2)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
【3】全文围绕“身入贺兰山”展开,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4】在文章结尾句中,“严峻”和“艰难的美丽”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说把贺兰石供在书案上,“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侧面表现了青泥岭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
(2)《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时看到月亮升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描摹出南宋初年农村的民俗画卷,“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赞美了淳朴的乡土风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庄生和望帝两位名人典故,体现了其诗作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特点。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被发现后,发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居住在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
(3) 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出从秦入蜀的山路和栈道终于被打通了。
(4) 白居易《琵琶行》诗交代时间、地点和环境来奠定感情基调的两句是“______, _____”。
(5) 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2)盖均无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蝶恋花》)
(4)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3)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12、在横线上填写相应语句
(1)诗词描写景物,精彩纷呈,几行字便能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州大地的秋日美景跃然纸上。对于听觉的描写往往借助想象,拓展丰富的审美意境。《琵琶行》中,琵琶声渐趋细弱,乃至于无,此刻乐音疾起,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人顿感惊心动魄。诗人营造诗歌意境的高超水平,真是叹为观止。
(2)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的“忠”,意为“尽心”。比如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的“忠”,是做到“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这是鲁能与齐一战的凭借。后世的“忠”多指臣子对君主的效忠。《蜀相》中,写诸葛亮从出山到辅佐刘氏父子建立蜀国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对诸葛亮之“忠”的称赞。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注】
白居易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
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
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
【注】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几乎整日坐在松下,“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B.第三句中的“行立”“坐卧”分别照应第二句中的“池畔行”和第一句中的“松下坐”。
C.第四句以寥寥数字表现了诗人淡薄无欲、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
D.诗人以“流年过”“白发生”写不知不觉中光阴如水般流逝,自己已华发暮年。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弱冠为亲卫,累迂大都督。从晋王广平陈,以功拜开府,赐物一千五百段。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嗔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以功进位柱国,拜丰州总管。初,突厥数入境为寇,俱罗辄擒斩之,自是突厥畏惧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上。初,炀帝在藩,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赞性凶暴,虐其部下。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因召俱罗,谴责之,出赞于狱,令自为计。赞至家,饮药而死。帝恐俱罗不自安,虑生边患,转为安州刺史。岁余,迁赵郡太守。后因朝集,至东都,与将军梁伯隐有旧,数相往来。又从郡多将杂物以贡献,帝不受,因遗权贵。御史劾俱罗以郡将交通内臣,帝大怒,与伯隐俱坐除名。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及还,江南刘元进作乱,诏惧罗将兵向会稽诸郡逐捕之。于时百姓思乱,从盗如市,俱罗击贼帅朱燮、管崇等,战无不捷。然贼势浸盛,败而复聚。俱罗度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并在京、洛,又见天下渐乱,终恐道路隔绝。于时东都饥馑,谷食踊贵,俱罗遣家仆将船米至东都粜之,益市财货,潜迎诸子。朝廷微知之,恐其有异志。发使案验。使者至,前后察问,不得其罪。帝复令大理司直粱敬真就锁将诣东都。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敬真希旨。奏俱罗师徒败衄,于是斩东都市,家口籍没。
(节选自《隋书·鱼俱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B.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C.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D.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集”中的“朝”指朝见,即古代官员拜见皇帝,文中“朝集”指地方官员要定期觐见君主。
B.东都,即洛阳,隋初将都城设置在大兴城,后隋炀帝迁都洛阳,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C.内臣,指封建统治时期宫廷所使用的太监,他们常伴皇帝左右,与外臣相对,有时也被称为“中官”。
D.希旨,指在言语和行动上迎合上位者的意思,一般被视为官员没有个人原则和气节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俱罗体力过人,得到重用。他身材高大、雄壮有力,说话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刚成年就成为亲卫,之后又做了大都督。
B.鱼俱罗凶猛英勇,吓退突厥。突厥人多次越过边境进扰抢掠,鱼俱罗抓获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吓得不敢再在边境放牧。
C.鱼俱罗时运不济,受到连累。他的弟弟虐待部下,被皇帝知道,皇帝召见鱼俱罗责备了他,并且将他贬到安州做刺史。
D.鱼俱罗怀有私心,终被处斩。江南刘元进造反作乱,他奉命平乱,却暗中将儿子们接到身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定罪斩杀。
15、写作。
我们可以用“新高度”来描述一种现实的状态,也可以用“新高度”来展示一种明确的评价,请以“新高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