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跟随神舟十三号飞行时,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生李浩然正在找工作,他说自己“就是受到航天精神的感召才选择了这份事业”。
B.王教授认为,很多新闻报道之所以给人前后360度大转弯的感觉,不仅因为新闻报道的初始叙述“失真”,还因为在随后的一连串转载中经过了有偏好的选择。
C.“剧本杀”最终是走向“发烧”“虚胖”“昙花一现”,还是成长为一个堪比影视、电子游戏,能健康发展的娱乐产业,取决于能否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D.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三的学生已投入到高考复习了,我们如果不能在复习过程中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学习就会一落千丈。
B.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的科技水平。
C. 2017年,赣州的房价已上涨到均价1万一平米。专家指出,未来的3到5年左右,赣州的房价仍会持续上涨。
D. 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叙利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据报道,现在叙利亚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
3、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错误的一项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 勃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 维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 白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像真人一样和普通人交流。
B.《朗读者》用最真挚的访谈展现了最平实的情感,用最经典的文本体现了最感人的阅读,广泛获得了好评。
C.漫游费被人形象地称为“化石费用”,就在于其是20年前20时代的产物,可如今早已是4G时代,收取漫游费,道理上是很难说得通的。
D.“互联网+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②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B.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惨淡经营
D. 筚路蓝缕 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两大支柱——算法和大数据,已经多维度地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作为二者集成的智能推荐算法,已经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主流的推荐算法有三种: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和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
基于内容的算法,其主要逻辑是受众偏好与新闻内容特征的匹配。通过用户特征数据和网络行为的分析,形成推荐列表。这种算法能够有效增加用户黏性,但对于个人信息的标签化分析,也容易引发个人数据安全性的争议。近期斯坦福大学研发的算法可以通过搜集网站信息并进行深度挖掘,判定个人情况,准确率高达91%,这一研究立即招致公众批评,也让公众对算法的信息挖掘能力产生伦理质疑。
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逻辑是人以群分,通过计算用户的特征数据将其编入一个用户群体,按照群体共享度较高的偏好推荐内容。这种做法将计算单位有效地下降为群体,减少了数据处理量。谷歌新闻最早采取的就是这类推荐算法。但是这种算法的伦理困境在于容易产生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着去关注相关信息,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且将人群分类可能产生潜在的算法歧视,不仅触犯个人隐私,而且易于强化社会偏见。
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新闻价值排序,会产生传播权、信息自由、信息触达、信息隐私权和数字身份及其保护的问题。
(摘编自赵瑜《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
材料二:
探究人和技术的关系必须在直面技术的同时观照人类,让技术和人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相互驯化,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也让人不断更新“技术”思维,不过分依赖技术,保持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当前,媒体、公众、网络平台分别承担着交叉核实信息源、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和提高数据开放程度的责任。媒体既可以依靠传统的事实核查手段,也可以利用新兴的技术工具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公众需要学习保护隐私的方法,比如要在提供个人隐私信息之前仔细阅读隐私保护政策,明确不再使用该服务时个人信息的删除和退出机制等。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制定数据信托程序,设计信托程序的协议内容和框架流程来处理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敏感问题,提高数据开放程度以满足新闻报道的需求。
如今很多媒体认识到“信息茧房”的问题,推出了应对“信息茧房”的程序。例如,新闻APP“跨越分歧的阅读”创立了包含20个新闻品牌的图谱,图谱能够记录用户阅读新闻品牌的频率,并计算受众在每一个新闻品牌中花费的时长,当受众的阅读习惯偏向于一方时,程序会建议受众调整阅读内容。
流量逻辑本质上就是“消费者导向”原则的变种,一味遵从这种逻辑将导致媒体背离核心价值。因此,为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媒体需要平衡公共服务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大数据技术还不具备透彻了解社会现状与发展进程的能力,也无法在新闻的生产与发布上体现大局意识。媒体有责任在新闻信息的生产与发布过程中,把回应公众的关切与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结合起来,把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与教育引导公众、提升公众的素养结合起来。此外,受众也要带着质疑和批判精神看待基于大数据技术生成的新闻信息,而运用法律法规对网络平台进行主体问责也是避免职业伦理失范的有效途径。
大数据技术为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在改变原有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方式的同时,也需要对原有的职业伦理规章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红利与技术缺陷是相伴相生的,因大数据技术应用不当而引发的某些问题不是技术发展的失败,而是对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否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考验。大数据技术推动着新闻传播业的更新和变化,同时新闻传播业也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做出限制,这是技术与人在大数据时代相互驯化的过程。因此,从职业伦理的层面规范媒体、网络平台的传播行为,让技术更好地推进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向东《大数据技术下新闻传播的伦理规制》)
材料三:
算法新闻的作用和未来不可限量。对此,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来加强新闻伦理的构建。
第一,明确人在人机协同中占据主体地位,算法服务于人的需求。人不能迷失在信息与算法的迷阵中,而应该坚持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在算法新闻中,记者和编辑的地位不可取代。在算法新闻时代,记者和编辑应该转向更能够发挥主观性的深度报道和访谈上来,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工具和信息基础上,进行分析解读和内容审核把关,为受众提供正确导向。
第二,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拥抱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算法革命,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型算法发展的战略,强调智能型算法的价值观,为沉浸式产品植入必要的干预机制,确保其朝着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方向发展。”在算法设计和使用中,要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防止在算法设计中带入设计者的偏见。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即便在人工智能成为大势所趋的时候依然具有人文主义的魅力。相信在“人机协同”的模式下,新闻伦理能够产生更大的约束力和规范力量,从而推动更加成熟的算法新闻时代的来临。
(摘编自杜娟《走向人机协调:算法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内容的算法和协同过滤算法二者集成的智能推荐算法,在信息传播领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当发现受众在某一新闻品牌中花费时间过长时,应对“信息茧房”的程序会建议其调整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C.在新闻传播进入算法新闻时代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工具和信息,进行分析解读,为受众提供正确导向。
D.材料二倡导的“保持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材料三强调的“坚持人的主导作用”,都是在关注新闻伦理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期斯坦福大学的算法相关研究招致公众批评,引发公众的伦理质疑,算法相关研究应该摒弃。
B.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新闻价值排序,会产生传播权、信息隐私权等问题,容易产生信息茧房。
C.大数据技术推动着新闻传播业的改变,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在新闻传播业中应受限制。
D.在算法设计中,要防止带入设计者的偏见,要确保智能型算法朝着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方向发展。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算法新闻时代,人工智能制定个性化的写作模板,完成新闻写作。
B.新闻客户端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来向用户精准推送相关的新闻。
C.网站人工编辑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对信息进行审核,严格把关内容。
D.互联网平台搜集用户信息,判断用户消费需求和习惯,推送商品信息。
【4】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新闻媒体应当如何确保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写诗人因高尚的德行被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经历安史之乱后,国仇家恨让诗人潸然泪下。
(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指出可以用耳朵和眼睛去尽情享受大自然无尽的宝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说明“小年”在认识上的局限。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通过赞扬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来表达自己坚持抗金的立场。
(2)《次北固山下》写海面上朝阳升起,江南已有春天的气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逍遥游》说宋荣子“___________,_________”能认清内外荣辱的界限,但还未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自己的服饰和心理,表现了一心向学的精神。
(2)《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倡导以能者为师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题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论语》)
(2)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渔父》)
(4)青山隔送行, ,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5)五花马、千金裘, , !(李白《将进酒》)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当所欲比生更重要时,对“生”的态度是“___________”;当所恶比死更严重的时候,对“死”的态度是“___________”。
(2)《师说》指出,无论他出生在我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___________”;韩愈也认为“___________”,比如孔子就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嘱咐后主刘禅在自己出征后要征求臣下们的治国良计,采纳好的建议。
1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徐再思(元)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1】标题中“普天乐”是这首散曲的__________________ 。
【2】对本作品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视角从高到低,色彩红白对比鲜明,景色绚烂。
B.“鸥鹭”两句中,“栖”和“下”两字一动一静,动静相宜。
C.“万倾”句,以夸张和想象手法写出水面浩瀚,美若天宫。
D.“水晶”句中,“冷”字反衬红霞之暖,“浸”字富有动感。
【3】有诗评家认为,此曲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老树”“乌鸦”意象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赵良弼,字辅之,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在潜藩,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闻宪宗崩,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征。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后浑都海果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诛之。升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后平李璮乱,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疑有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二十三年卒,追封韩国公,谥文正。
(选自《元史·赵良弼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B.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C.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D.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
B.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
C.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D.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弼富有才干。在世祖即位前他就得到召见,应答称意;世祖北还时他陈奏应办的政务,件件都有依据。
B.赵良弼洞察时局。他曾多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势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获得世祖赞许。
C.赵良弼行事果敢。他为陕西、四川宣抚司参议时果断施策,并在浑都海反叛朝廷时,逮捕并处死其党羽。
D.赵良弼坚持正义。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商挺图谋不轨,良弼誓死不妄言,却未能消除世祖疑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
(2)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疑有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
【5】赵良弼不赞同世祖征讨日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对于以上话题,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