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改革开放初期,受利益驱使,市场乱象丛生,不少商人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②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略,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③互联网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④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
⑤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⑥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光辗转,再刻骨铭心的誓言终将烟消云散。如今的我也早已韶华已逝、朱颜暗淡,究其最后,我还是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将你思念。
B.第三届海峡两岸论坛期间达成的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协议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人们明显感受到横亘在两岸之间的战争阴云,已经开始逐步散去。
C.我觉得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并不矛盾,只要不是舍本逐末,能够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业余爱好有时对本职工作反而能有所裨益。”
D.二战结束后,人们基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在1945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 ①是写作者自赏, ②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 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④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场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若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⑥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A. A B. B C. C D. D
4、下面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看见宝钗唇若施脂,眉如墨画,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别是一番美丽。宝钗是标准的家族闺秀,自有一番温柔娴静、大方沉着的美丽。
B.《国风》内容多是民歌和情诗。在贾政眼里,宝玉总是混在脂粉堆里不长进,如果再读说“情”的《国风》,自然无益于修身养性,故曰读《诗经》只是“哄人而已”。
C.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让贾瑞两次扑空。贾瑞在第二次赴约时,受到贾蓉和贾琏的捉弄和勒索,并被迫写下了欠款文契。
D.探春替自己起了别号“秋爽居士”,宝玉认为不恰,说她这里梧桐、芭蕉尽有,不如即景而起。探春说自己最爱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E.宝钗在看望黛玉时劝导黛玉要遵循古人“食谷者生”的中医理论,而黛玉却感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自己的命运也不是人力可强求的。
5、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
(1)机构编制管理的日常事务必须扎实做好,不能守株待兔,天天坐等各部门单位登门,光凭翻阅书本和审核材料办事。
(2)她算什么?只不过是家里的一个保姆。换了以前,无非一个下人的角色,现在她却登堂入室,成了他的继母不说,连原属他的房子,竟也会落入她手。
(3)中国人眼中,容得下小聪明,却容不下大智慧,容得下阿谀奉承,却容不下危言危行。
(4)七月流火,北京天气炎热,要见心仪已久的邓小平,金庸当然十分兴奋。
(5)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6)任何方案的订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识。
A. (3)(4)(5) B. (3)(5)(6)
C. (1)(5)(6) D. (2)(4)(6)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在康定城边,半山腰上,挨着城市,却属农村。这些年,他们已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收入与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就像他这名字,希望长命百岁,没有一点隐喻和暗示。
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五大三粗的老婆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直在外挣钱。长命像个女人,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孩子、饲养三头猪以及种一些蔬菜。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就是头顶着“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一经汇入城市,在人流和车流中,长命显得很突出,三轮拖斗摩托的引擎声异样地响,像一挺机关枪不停吐出子弹。康定城小,但车多,狭窄的道路常常堵塞。长命驾着摩托在车流的空隙中见缝插针般穿梭。司机们坐在车内,见长命乱道穿插,不时暴躁地从车窗里甩出一句:“找死!”长命头也不回地应道:“还不知谁死!”这是生活的常态,人人暴躁,却不影响情绪。
收泔水有一点讲究,康定周边有七八个村子,泔水的需求量大,许多人会在晚饭后去收,长命动了一点小聪明,赶在那之前。
带着沮丧的情绪,长命把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穿着一套辨不出本色的衣裤,那套衣裤被无数油渍侵袭,泛着黑色的、黯淡的油光。
长命熟悉他们嫌弃的眼神,没啥大不了的。他直接去了厨房,围着白围裙的小老板正在煮面,看见他来,说:“你又这样早来?没啥泔水的。”
长命笑了笑,伸手去衬衣口袋里掏支烟递过去,说:“有一点算一点吧,来迟了,大家又该争起来。”
小老板叼起烟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还怕和别人争。”
厨房里只有小半桶泔水,是少了点,但有总比没有强。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恶,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长命腾了泔水回厨房时,小老板刚好端一碗面递给女人。长命拍着手出来,看见女人低头吃面,女人穿得时髦,脸上扑了嫩白的粉,眼睑下还淡淡地描了蓝色。这是一个漂亮的少妇,她吃面时尽力张大嘴,怕面把口红沾去。长命在店里站了一小会儿,女人留意到他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快速睃他一眼,又一次本能地避向墙边。
长命不明白这样一个漂亮的女人,她的眼神和表情为啥比别人更恶劣,更让人难以接受。他瞬间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再一次掏出烟来点上,然后坐到女人的对面。
女人现在不敢再看长命,拼命低了头,抵着墙壁。女人尴尬的状态让长命心里舒坦了许多,他需要的效果达到了,正准备站起身时,女人却先站了起来,付过钱匆匆走出面馆。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长命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
长命后来把车停在新华书店宽大的橱窗外,准备给儿子买几套模拟题回去。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这时刻,他固执地认为女人应该是这样的,给人温暖的,虽然这个女人并不太漂亮。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快是关门的时候了,书店里除了慵懒的售书员,只剩下这一对沉浸在画册中的母女。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在那里,他能听见她们说话。
他听见女儿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女儿说:“康定现在是什么季节?”
母亲说:“正好是秋天。”长命想,真是秋天来了,难怪风冷了。
女儿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女儿说:“谁会需要?”
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长命看见小女孩稚嫩的脸蛋在书柜一侧晃了一下,小女孩看到长命,嘻嘻笑起来。他看出小女孩的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跳得厉害,像接受了沉重的嘱托,他的鼻子深处微微发酸,他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
一路上他想他确是需要秋天的人,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想他得把这好心情给延续下去,他要换一种活法。他努力在脑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从他那几亩地里,从他门前那颗被他遗忘的苹果树上……
(《光明日报》2016年7月8人,有删节)
【1】小说写“吃面女人”的情节起到什么作用?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 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2) 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从他那几亩地里,从他门前那颗被他遗忘的苹果树上……
【3】长命是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请从自身和他人两方面分析,促使长命的“活法”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2)《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 “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到客与苏轼的谈话,用比喻的修辞感叹人生短暂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了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 ,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世的感慨,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既表现了全诗主旨,又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感情共鸣的句子是 :“_____ ,________。”
(3)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 ,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世人贪慕富贵的风气,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己知音难觅。
(2)《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在“躬耕于南阳”时,本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音乐本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在古典诗词中,人们常常用侧面烘托手法来表现音乐的魅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描写莲洁身自好、质朴庄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从神游跌回现实,顿生感慨后,表现其感伤情绪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其中又不失英雄豪迈本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宫中府中均为一体,恳切指出赏罚标准要一致,不因宫中府中而有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正午和半夜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从侧面写出了三峡两岸连山、层峦叠幛、遮天蔽日的自然环境。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②,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 “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通过写终南山未改旧时的青色,写出了家乡仍然充满生机。
D. 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委婉表达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汪泽民,字叔志,徽之婺源州人。少警悟,家贫力学,既长,遂通诸经。延祐初,以《春秋》中乡贡,上礼部,下第。五年,遂登进士第。以母年八十,上书愿夺所授官一等或二等,得近地以便养,不允。南归奉母之官。州民李氏,以赀雄,其弟死,妻誓不他适,兄利其财,唆族人诬妇以奸事,狱成而泽民至,察知其枉,为直之。会朝廷征江南包银,府檄泽民分辨,民不扰而事集。
镇守万户朵儿赤,持官府短长,郡吏王甲,殴伤属县长官,诉郡,同僚畏朵儿赤,托故不视事,泽民独捕甲,系之狱。朵儿赤赂巡按御史,受甲家人诉,欲出之,泽民正色与辨,御史沮怍,夜竟去,乃卒罪王甲。潮州府判官钱珍,以奸淫事杀推官梁楫,事连广东廉访副使刘珍,坐系者二百余人,省府官凡六委官鞫问,皆顾忌淹延弗能白,复檄泽民谳之,狱立具,人服其明。
有僧净广,与他僧有憾,久绝往来,一日,邀广饮,广弟子急欲得师财,且苦其棰楚,潜往他僧所杀之,明日诉官,他僧不胜考掠,乃诬服,三经审录,词无异,结案待报。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十五年,蕲黄贼陷徽州,时泽民居宣州。已而贼来犯宣州,江东廉访使道童雅重泽民,日就之询守御计,城得无虞。明年,长枪军琐南班等叛,来寇城,或劝泽民去,泽民曰:“我虽无官守,故受国厚恩,临危爱死,非臣子节。”留不去,凡战斗筹画,多泽民参决之,累败贼兵。既而寇益众,城陷,泽民为所执,使之降,大骂不屈,遂遇害,年七十。
(《元史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1】下列对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B.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C.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D.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祐,元朝元仁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檄,即檄文,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政府公告或者文书。
C.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户籍、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等。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泽民勤勉好学,博学多才。汪泽民从小聪明好学,长大之后,通晓经文,凭借自己的才华,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
B.汪泽民孝顺母亲,甚至愿意为此降职。母亲年老之后,为了方便奉养自己的老母,愿意就近任职,但是母亲却不允许。
C.汪泽民刚正不阿,断案如神。汪泽民凭借自己的智慧,为妇女伸冤,逮捕罪人王甲,找出杀害僧人的真凶,使很多案件水落石出。
D.汪泽民忠于国家,宁死不屈。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参与守城筹划,多次击败敌军,但是,不幸在战斗中被敌人逮捕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死,妻誓不他适,兄利其财,唆族人诬妇以奸事。
(2)明日诉官,他僧不胜考掠,乃诬服,三经审录,词无异,结案待报。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晓景作为村里飞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毅然回到家乡,认为乡村一样大有可为。面对亲人的反对,旁人的不解,她没有退却,而是带着娃娃种大棚、追赶风向搞电商、“赠鸡还蛋”助脱贫……12年间,“就想为农村做点啥”的初心不变,齐晓景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从村里的致富领头雁,到十里八乡“谢不够、离不开”的好闺女,齐晓景找到了飞翔的意义与追寻的价值,把青春献给家乡,值!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像齐晓景一样选择了返乡创业。他们到基层去,到乡村去,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视野和理念,为乡村带来生机与活力,也收获了青春的无限可能与滚烫炙热的人生。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