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三明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多数电影续集都是“换汤不换药”,缺乏新意,《战狼2》续集能否逃过狗尾续貂的尴尬?且让我们静心等待。

    ②志当存高远,志小者器隘,但徒有大志,能力不能与之匹配也不行,必须拥有穿云裂石之力,方可无愧于凌云之志。

    ③观众沉浸在林校长营造的百年北大的厚重氛围中,陡然听到“鸿浩志”的错误读音,真是如鲠在喉,难以忍受。

    ④《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世上本无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只要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品就不会日薄西山

    ⑤苏轼在《书六一居士传后》一文中,把恩师欧阳修“六一居士”的寓意深文周纳,说得颇妙,却也颇玄。

    ⑥此处受迎祥寺影响,文风颇盛,耕读为重,便被当地文人演绎成了北诗村、南诗村,这给几座山村平添了些许温情蜜意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刘备字玄德,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身长七尺五寸,他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但是,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靠编织麻鞋和席子维持生活,家境贫寒。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B.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因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逃难江湖五六年。

    C. 曹操字孟德,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后用假中风之计,使其父不信其叔之言,遂得以恣意放荡。

    D. 《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

    E. 司马懿是曹魏集团后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秉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死后,司马昭依样画葫芦逼魏主禅位,国号大晋。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游客可以从东方明珠上鸟瞰夜色中的大上海,整座城市灯红酒绿,尽展国际大都市那迷人的风采。

    ②如今,安全感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夜半时分可在街头闲庭信步,这得益于越织越牢的社会治安防控网。

    ③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时光荏苒,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发展脉络有了最直观的触摸。

    ⑤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⑥反腐倡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党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之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B. 拔剑,剑长,其室 操:握住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C. 泰王之金千斤 购:重金征求

    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近臣

    D. 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有利于进一步展示中国形象,增强我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B.自中央作出部署以来,无论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都使铺张浪费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清。

    C.被众人称赞创造了“万米高空的奇迹”的川航,我们在赞扬机组的壮举的时候,实在应该冷静下来,追问一下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

    D.李克强总理在考察铁路公司时强调,中国铁路总公司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创造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则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杀身成仁”,但不是同后者相对立的东西。“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死亡哲学和西方死亡哲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B.孔子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

    C.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

    D.孔子把“仁”的内涵分为“忠”“恕”,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肯定了孔孟的观点,含蓄地否定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的观点。

    B.文章认为孔子和孟子都重视死亡的价值,都特别关注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都认为有高于生命自身价值的社会价值存在。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仁”和“义”这两个标准,彰显了儒家有关的死亡哲学的立场。

    D.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阐明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孔孟观点的异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离开了“仁”讲“修身”,其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因为“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

    B.死亡如果脱离了“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标准,而强调死亡的自然属性,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C.根据孟子的观点,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求生欲望是人之常情;当人面临某些生死抉择的时候,就要把“义”作为标准。

    D.死亡哲学是很复杂的问题,东西方对此都有所探讨,而探讨此问题有利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个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3) 陶潜在《归园田居》中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相近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鳝的洞穴的原因。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运用对比手法来阐明君子与小人不同义利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能了解、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

    (3)“江”与“月”在古诗词中经常相遇,并融入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示:当生与义不可兼顾时,要“________”;当面对比死亡还让人厌恶的事情时,“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反复表达自己对往昔追忆的怅然若失,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如此,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亦是如此。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因道不同而不能相安共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表达即使粉身碎骨,志向也不会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用“__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做铺垫。

    C.第五句写石涵村民在温暖的春日到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村民的勤劳。

    D.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2本诗的颔联中“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谒之G叔H请服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B.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

    C.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5】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②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