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卖油翁》-欧阳修-《归田录》
B.《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巨人传》
C.《活版》-沈括-《梦溪笔谈》
D.《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羊脂球》
2、下列选项中,对寓言的寓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边立了块碑,上面写着:“抛弃传统的禁锢。不勇敢地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鹰?”接下来,黄鼠狼每天就在崖底吃着摔下来的鸡……
A.结合自身实际,谨慎地对待励志之语。
B.世上很多谎言,总是披着美丽的外衣。
C.人生需要立志,更要勇敢地锤炼自己。
D.正确对待传统,不能盲目地追求突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B. 成功构建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否拥有持久活力,我们的民族能否赢得世界尊重,我们的人民能否获得安定祥和。
C. 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昏脑胀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D. 不少地方开始以实际行动取消“农民工”称谓,在解决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制度性歧视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白洋淀(diàn) 启碇(dìnɡ) 锭(dìnɡ)子 适宜(yì)
B.篾(miè)席 蚕茧(jiǎn) 撅(juē)嘴 岑(cēn)寂
C.灰烬(jìn) 吮(shǔn)吸 苔藓(xiǎn) 眷(juàn)念
D.股肱(ɡōnɡ) 啜(zhuì)泣 沧(cānɡ)桑 氛(fèn)围
5、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________,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它们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几条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整个森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②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③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④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⑤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⑥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中庸》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⑦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士认为自己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更是政治主体,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责任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皇帝只需要放权就可以了。
B. 宋代儒学强调重建政治秩序,不但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百姓愿望,因为宋代朝廷对唐朝吏治败坏、武人横行中国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
C. 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不仅符合孔子的原意,他们更将理论推向实践,张载和程颐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变法便是明证。
D. 宋士虽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同时也认为权应由君与士共享,正是基于这一心态,“道学”的重点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 第②③④段紧承第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来源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 第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第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
D. 第⑦段总结全文,并照应文章开头,指出正是因为宋士在政治地位上的变化,政治心态也随之变化,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从而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宋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世宗有感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 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 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 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提升自我,反思自我。《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诫弟子,既要学习榜样,又强调要进行自我反省。
(2)古人常借“水”抒发情感。《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悲叹时光飞逝,《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感慨历史更迭。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⑵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 _______,_______ ,______”三句指出自己所说的“师”不是指教小孩学习文章断句的老师。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诗人用生动传神的文字描绘出塞外雄浑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戒,将仍会重蹈覆辙。
(3)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理解完成下列课文的默写。
(1)韩愈在《马说》中推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2)柳宗元《小石谭记》中描写的小石潭虽然环境优美,但氛围过于冷清,让人感到“____,____”,不可久留。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
(2)“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无数诗人用诗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屈原就曾在《离骚》中写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体恤民生疾苦饱含爱国热忱的诗句。
(3)古诗中,猿猴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博得诗人的青睐,借猿啼写别离和悲苦之情的诗并不少见。请从高中阶段所学的“诗仙”或“诗圣”或“诗魔”的诗中任意摘取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在《赤壁赋》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2)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借梦境写深情,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3)“山河”一词常见于中国古典诗词中,一般指大山大河,自然胜景,又可指国土疆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发宜兴
曾几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阳羡即宜兴,玉溪曾为作者侨居之地,故代指其故乡。③善权,指善卷洞,与张公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诗题“发宜兴”,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又”字意蕴颇丰。
B.颔联出句承上,言客居宜兴时日之短;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
C.颈联由实入虚,设想回乡后之状,语言精炼工整自然,“听风听雨”则为双关语。
D.全诗以记行为主,以抒怀为辅,围绕行踪构思,抒写“发宜兴”引起的身世之感。
【2】诗歌尾联言“布袜青鞋梦”,你认为“梦”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少通五经,游吴澄、范梈门。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赐金及宫人,不受。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迁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转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时乱将亟,素每抗论得失。十八年参中书省事,请专任平章定住总西方兵,毋迎帝师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畿内,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且曰:“今日之事,宜卧薪尝胆,力图中兴。”寻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二十年拜参知政事,俄除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
素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上都宫殿火,敕重建大安、睿思二阁,素谏止之。请亲祀南郊,筑北郊,以斥合祭之失。因进讲陈民间疾苦,诏为发钱粟振河南、永平民。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维扬、京口饥。
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顷之,坐失朝,被劾罢。居一岁,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赐小库,免朝谒。尝偕诸学士赐宴,屡遣内官劝之酒,御制诗一章,以示恩宠,命各以诗进,素诗最后成,帝独览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忧之意。”时素已七十余矣。御史王著等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岁余卒。
先是,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院,以赐所谓帝师者。素在翰林时,宴见,备言始末,帝叹息良久,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其明年,绍兴以永穆陵图来献,遂敕葬故陵,实自素发之云。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索遂止。
B.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
C.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
D.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B.翰林学士承旨:唐代开始设置的官职,为翰林学士的首领,权柄极重。清代废除此职。
C.楮币:指宋、金、元时发行的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D.宣政院:是在明朝首设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国家机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关心百姓疾苦。他不但抓住时机向皇帝进富民间疾苦,使皇帝下诏发钱救济灾民,还在淮南兵乱时亲自前往查访,发钱赈济饥荒。
B.危素为人刚毅正直,敢于承担大事。他进谏阻止皇帝修建宫殿,并自请前往南郊祭祀,又到北郊筑坛,来驳斥南北郊合祭的悖礼做法。
C.危素富有文采,擅长作诗。朱元璋在宴会上命令诸学士写诗进献,危素最后一个写完,但因其诗有先忧后乐之意,受到朱元璋的赞赏。
D.危素熟谙历史典故。他曾向皇帝叙说了西夏人杨辇真珈截取宋理宗颅骨作为饮酒器具的旧事,促使皇帝派人购得颅骨,并安放于寺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
(2)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
【5】危素在编修保存史书方面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说明。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这方面,南开中学、北京大学堪称表率。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上面文字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