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苗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约车平台在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供求时,动辄受到舆论掣肘。

    B. 中尼双方将争取早日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更快实现互利共赢。

    C. 浙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D. 各类培训班粉墨登场,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

  • 2、下列用横线连接的成语,意思全都相近的一项是(  )

    A. 自始至终——有头无尾 聚精会神——心无二用

    B. 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漫不经心——心不在焉

    C. 不可思议——可想而知 雾里看花——洞若观火

    D. 声名狼藉——臭名昭著 倾国倾城——其貌不扬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字并不能直截了当地经世致用,   谁指望让文学去提升GDP,那肯定是痴人说梦,  ,人们知道文学的任务也不是治理雾霾,   帮人中彩票,   按照一位年轻作家的说法,文学连“中国式过马路”也管不到.文学不会失去价值,  文学能够载“道”,   这个“道”,与我们每个人是否能够活得更美好是息息相关的。

     

    A

    如果

    同样

    或者

    甚至

    但是

    因为

    而且

    B

    /

    因为

    甚至

    而且

    然而

    由于

    所以

    C

    如果

    同样

    或者

    甚至

    因为

    而且

    所以

    D

    倘若

    /

    亦非

    而且

    所以

    同时

    而且

    A.A

    B.B

    C.C

    D.D

  •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是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对周瑜所言而提出的为将标准。

    B. 《三国演义》中,张松为说服曹操攻打张鲁,解益州之围,想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不料因相貌而未得礼遇,失望之余把地图献给了刘备。

    C. 《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想起海洋时,有时把它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有时把它当成充满阳刚之气的朋友,有时把它当做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有时又把它当做人生必经的一个去处。

    D. 《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二人与翠翠一见钟情,都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大老托媒人提了亲,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E. 《边城》中的傩送,外在俊美,善歌,为人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决斗”“走马路,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明清科举的状元试卷中就不乏灵活运用经典、闪现真知灼见的佳篇名作,胶柱鼓瑟的迂腐之作实际上寥寥可数。

    ②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时代的逐渐远去,作为房地产库存的卖方,房地产企业自然不应隔岸观火,应及时调整过时的营销策略。

    ③时光行云流水般静静流淌,白发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④词学家夏承焘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对辛弃疾词《摸鱼儿》的评语,指的就是此诃所具有的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

    ⑤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摆花架,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大的危害,但是,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⑥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闪烁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

    A. ①④⑤   B. ②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成熟于十七世纪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明清的皇家园林。前者清隽婉约,后者精巧富丽,虽气象大不一样,却都是想让园子的主人置身于道家“清静无为”自然境界中,因而格局上大都错落有致,没有规整对称的布局。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代表则是文艺复兴发展起来的意大利造园和17世纪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勒·诺特尔式造园。尽管这两种相继产生的园林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布局相似,都采取了非常严谨的、对称的规则形状。事实上,西方人也有模仿自然、崇尚画意的园林,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而且这种园林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接触到了东方的自然观。但是,同样是要模仿“自然”和“画意”,西方人却有自己的理解。。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虽然夸张了一点,却是真知灼见。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崇祯四年吴江人计成在《园冶·自序》中说:“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书中,计成也多次提到造园要遵循绘画的意境。在他看来,五代的荆、关和元代的黄、倪等山水大家所创造的画意都是造园应该模仿的典范。把造园的艺术作为一个门类抬得最高的是李渔,他认为“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在他看来,“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在这里,李渔强调了造园是一种独特的技艺,画家不一定能用手摆出他自己的画意。但他断然没有怀疑过画家的眼睛,也没有再就造园艺术的特殊性讨论下去。不过,当这个问题传到欧洲人那里,意见就不是那么统一了。

    有关中国园林的知识在十八世纪中叶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欧洲。英国建筑师钱伯斯爵士在《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一书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的园林。他反对古典的规则式造园,也反对当时英国颇为风行的布朗式的自然风致园。布朗的造园善于使用成片的树林和湖泊、水流,极度的追求纯净优雅的自然风韵。但钱伯斯却认为,规则式的造园太雕琢,过于不自然,其创作态度是荒唐的;而布朗的自然风致园则是在不加选择和品鉴的抄袭自然,既枯燥又粗俗。他认为,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如果以酷肖自然作为评判完美的一种尺度,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还不如真人蜡像。最好是明智的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比较完美的一种花园。而中国的花园在钱伯斯看来正是值得西方人去模仿的典范。

    钱伯斯的观点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造园家们也形成了两派:其一是布朗派;其二是如画派。“布朗派”的人强调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比如:风景画中的前景对画家来说必不可少,在大自然中却总是不尽人意,从高处俯瞰险峻的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野更为开阔。“如画派”的理论主张自然的艺术理想化,事实上就是把大画家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意作为园林的范本来主张。他们赞赏画家们的风景画构思,认为园艺家要努力将其画中的意象再现于庭园之中,尤其是为了形成对比,哪怕是粗野和丑陋无无比之物,都不妨吸收到庭院风景中来。显然,“如画派”的自然是经过绘画处理过的自然。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成为“布朗派”和“如画派”争论的焦点。

    (节选自周博《追求“自然”与“画意”的中西园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园林艺术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布朗派”,一个是“如画 派”。对这两个流派,钱伯斯都持反对的态度。

    B. 在文中,计成的引文强调造园要遵循绘画的画意;李渔的引文也认可造园要符合山水画的画意,同时强调造园是一种特殊的技艺。

    C. 钱伯斯认为,以完美来评判,米开朗基罗的人像雕塑,还不如真人蜡像。因此他主张,园林的景色不应该与一般的自然景色毫无区别。

    D. “布朗派”认为,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不应将自然风景搬进园林中;而“如画派”则认为,园林应努力再现风景画的画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主流在审美追求上的不同之处。

    B. 文章以计成和李渔的相关言论,说明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造园艺术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同时也印证了黑格尔的有关说法。

    C. 文章列举“布朗派”与“如画派”的造园艺术理论,以说明英国造园家们对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的不同看法。

    D. 文章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不同审美追求的比较,论证了能否表现自然与画意是评判园林建造是否完美的标志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格局的错落有致,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则追求布局严谨与对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

    B. 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虽然也模仿自然、崇尚画意,却有自己理解,这说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往往不是全盘照搬的。

    C. 文中引用计成《园冶·自序》来证实“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可见《园冶》是一部被认可的著作。

    D. 钱伯斯反对西方规则式和布朗式的园林,并认为中国的花园是值得西方人模仿的典范,这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要高于西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追溯了蜀秦隔绝、互不相通的漫长历史。

    (2)李煜《虞美人》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3)屈原《离骚》中写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承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内心的愁绪往往投射在花鸟草木等自然景物上,如《春望》中的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视钱财如泥沙挥霍无度,揭露其自私无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沧海”这一意象背景宏大、辽远广阔,但在唐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寄托愁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____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

    (3)驽马十驾, 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致橡树》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人 _________ 的代表作。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眼泪是情感的流露和释放。《诗经·氓》中有关描写眼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正因为剑门关高大险峻,易守难攻,所以李白在《蜀道难》中才说“________________”。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那些同舍求学的人身上穿的、头上戴的都“烨然若神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二首(其一)

    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注】①这首诗是769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②焦举,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③严君,即严君平,汉易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清晨赶路,清明新火正升起缕缕新烟,天宇明净,湖水澄澈,反衬了诗人心中的阵阵苦痛酸愁。

    B.第二联写飞翔的小鸟,游乐嬉戏的儿童,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的勾画宽远阔大。

    C.第三联着眼于现实,书写眼前,因为战乱,楚地已经很难看到少数民族的儿童,到处是生活贫苦的女子。

    D.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驱逐到偏僻湿远的地方,诗人是借古人而抒发自己内心的郁怀。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①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扁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②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1可填入第①段方匡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不属于“公”想为书斋命名为“止斋”的心理的是

    A.急流勇退

    B.心生倦意

    C.知足常乐

    D.悲观失望

    3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两个不同类型的“止”:

    ⑴“止而止”:

    ⑵“行而止”

    4对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地证明了前人对于“止”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

    B.进一步批评了认为“止”是闭门远居保持高洁的观点。

    C.与“知进不知退”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圣人之止”。

    D.列举的三种人均具有典型性,能够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5评析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进退观”。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

    ---威尔·罗吉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习总书记

    近年来,网络上不时出现对英雄烈士诋毁、侮辱、诽谤的错误言辞。他们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

    ---人民论坛网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