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________,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它们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几条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整个森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三星部分手机因电池爆炸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被大规模召回,召回的手机在维修过后,很可能被再次出售,三星这一做法实属是玩火行为。
B. 网络低俗语言违反语言规范,侵犯社会环境,损害公序良俗,误导广大受众,整治网络语言低俗之风、遏制网络低俗语言蔓延刻不容缓。
C. 唐伯虎曾到一寺庙游玩,长老请唐伯虎在一幅和尚画的《出水芙蓉图》上题字,唐伯虎不禁脱口吟出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但苦思不得下联。
D. 1864年,《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实施颁布,以一种顶层制度设计的方式,建立起庇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后屏障。
3、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A.①赛龙舟 ②赏月 ③祭土神 ④观花灯
B.①祭土神 ②观花灯 ③赛龙舟 ④赏月
C.①祭土神 ②赏月 ③赛龙舟 ④观花灯
D.①赛龙舟 ②观花灯 ③祭土神 ④赏月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多年来,他心系社区的百姓,迈着坚定的步伐,将全部身心都放在工作中,________,家里有事他却很少顾得上,舍小家为大家。
②如果画家“胸有成竹”,笔墨与造型就可以________,但在一些结构复杂、制作深入的创作中,往往需要做诸多的局部调整,还要照顾整体上的安排。
③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红木家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但红木家具种类繁多,一些商家为牟利将非红木家具混入其中,________,搅乱市场。
A.处心积虑 一挥而就 鱼龙混杂
B.殚精竭虑 一蹴而就 鱼龙混杂
C.殚精竭虑 一挥而就 鱼目混珠
D.处心积虑 一蹴而就 鱼目混珠
5、在开学初,小王劲头很足,想要好好学习,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放松了,同学可以用来提醒他的话是( )
A.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1】下列对文章加点的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母亲眼里“陌生的光”,说明母亲今天对我不同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
B. 文章中间,“陌生的气息”, 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C. 文章结尾部分,两次使用“出神”, 强调了母亲沉浸在由美味带来的美好和憧憬的心理状态中。
D. 文章结尾部分,“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一句写大鹏能够乘着如羊角一样的旋风盘旋而上至几万里的高空,“_________”一句写斥鴳只能在草丛中飞行,两种对比即是“小大之辩”。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一些太学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在《陋室铭》中指出自己“陋室不陋”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对此进行了直接描述。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诗中为表现蜀道的高峻无比,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人与万物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
(3)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先汉繁荣昌盛的原因。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甘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诗人杜甫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提出了秦国应当爱惜六国的人民的观点,他认为,秦国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酒遣怀,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因君王不察,为小人所诬陷后,人生走投无路,内心陷入极度的苦闷失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借猿啼写别离和悲苦之情的诗并不少见。请从高中阶段所学的“诗仙”或“诗圣”或“诗魔”的诗中任意摘取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自己尽忠时间充足而尽孝时间不足。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战船之多,来势迅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马”既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惜别之情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①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③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释】①章德茂:陈亮的朋友章森,字德茂,当时是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奉命出使金国,给金国皇帝完颜雍祝寿。②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③藁(ɡǎo)街:西汉时期长安城中有一条专供外国使臣居住的街道。《汉书·陈汤传》中记载,匈奴单于郅都,屡犯西汉边庭,后来有一次汉将陈汤在作战中俘虏郅都,便将其带回长安,斩其头颅悬挂于藁街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当时南北形势,偏安的南宋朝廷,已经很久没有恢复中原的行动了,诗人不禁感慨朝廷没有能打仗的人才了。
B.诗人用“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勉励友人,要不卑不亢,昂扬挺立,彰显我大宋使者不可屈服的英雄形象。
C.下片没有直写章森,而是宕开一笔,激愤提出:在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总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人吧!
D.最后“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两句写胡人的气数、国运无须多问,而我大宋的国运则如日中天!
【2】在抒发爱国豪情壮志的大合唱中,陈亮高亢雄壮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来的“听众”。这首送章德茂的《水调歌头》独树一帜,立意深远,写得颇具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作者是如何抒发内心的真挚情感的。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井记
秦观
①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②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 ?
③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④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欤
B.耶
C.哉
D.矣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就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于是(人们)特意相传认为龙居住在这里。
B.(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世上)相传认为是有龙居住在这里的缘故。
C.(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D.(人们)却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3】本文第②段在写作上很有特色,请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4】袁宏道曾评价此文“或可谓此文亦为山水游记中的‘逸品’”(逸品:艺术作品达到脱俗的品第)。你认为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5、根据要求作文。
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常用来指对行为或思想等进行分析总结。有人这样提炼反思,它是对认识的再认识,对思想的再思想;也有人说反思是指对人对事持有理性思考和独立精神……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符合逻辑。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