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中的“黄花”是指( )
A.黄色的野花
B.海棠花
C.菊花
D.象征革命战士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古田再出发,习近平带领人民军队革弊鼎新、固本开新、改革创新,回归初心、回归传统、回归本色,重塑政治生态,重振精气神,既立起了“样子”,又纯洁了“里子”。
②(新华社)这是自今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时隔89天后,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卷土重来的首次一箭三星发射成功,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的第251次发射。
③即这种综艺节目,可以唤起人民内心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但如果指望它成为老师,看几期节目诗词水平就能突飞猛进,那也不现实。
④不管《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选手多么满腹经纶,不管点评嘉宾多么妙语连珠,不管主持人董卿的谈吐气质多么不凡,这终究还是一档在电视台播放的综艺节目。
⑤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乘车时听到《殇》这首大提琴曲,当得知演奏者杜普蕾时,他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
⑥阿联酋“火星城”中设有多座实验室,科学家们将在这里研究火星生活,比如怎样确保能源、食品和水源的自给自足,如何在外星环境中进行农业种植。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在大学期间最早确立的诗歌感觉,是靠轻逸、收放有度的语言韵律感、呼吸感,________的转喻和带着沉思特征的抒情。这使他的作品获得了一种魅力,感性与智性缠绕在________的语言的肌理中,形成微妙的共振和声音的高纯度。这种写作方式,非常仰赖洞察力的精进及其与感受力的合拍,如________,黑暗中很可能踩空。从他的一批近作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的分寸感。
A. 浮光掠影 侃侃而谈 牛刀小试 少年老成
B. 蜻蜓点水式 娓娓道来 投石问路 日臻成熟
C. 浮光掠影 娓娓道来 牛刀小试 日臻成熟
D. 蜻蜓点水式 侃侃而谈 投石问路 少年老成
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 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 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 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 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我们要重视分析小说中的风景描写。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既 | 又 | \ | 因此 | \ | 所以 |
B | 虽然 | 但 | 还 | 同时 | 并 | \ |
C | 不仅仅 | 还 | 从而 | 同时 | 既 | 因此 |
D | 尽管 | 但 | 并 | 不仅如此 | \ | 因此 |
A. A B. B C. C D.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的一项是
A.去来江口守空船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D.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院里清凉如水,月光下,小枣儿红了,石榴熟了,指甲草、茉莉花在窗下开成一片,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根儿底下,草棵子里,蛐蛐儿轻轻地唱着:“如——知——”好像也在催促着那美好的时光早些到来。
琢玉坊的窗纸也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三年,一次多么艰苦卓绝的航行,他像一名久经沧海的老舵工,稳稳地把着舵,已经看见了近在咫尺的彼岸!
他想象着,宝船出现在洋人亨特先生面前,将会是怎样的惊讶、赞叹!他还想象着,要是英国人亨特先生把这件宝船拿到什么万国博览会上去展览一下,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赞赏!这不是胡思乱想。民国十五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什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北京的象牙雕刻不就得了个金奖嘛!当然,他梁亦清不是为这个才做宝船的,这宝船上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和信仰,只要这宝船能够周游四海,让天下的人知道中国玉雕艺人有怎样的手艺,他就知足了,就算没有辱没“玉器梁”世世代代的声誉!他进一步设想,那成千上万的观看宝船的人,一定也有穆斯林[注],如果他们知道这宝船出自中国的穆斯林之手,一定感到无上的光彩!不,这办不到,宝船上没刻着他梁亦清的名字,谁也不会知道他!
梁亦清感到一种莫名的遗憾。艺人毕竟是艺人,不能和著书立说的文人、挥毫作画的画家相比,不能在自己的心血化成的“活儿”上题款、盖章。但遗憾只在梁亦清的心头闪了那么一闪,也就自生自灭了。手艺人,想这些干什么?普天下三百六十行,千古留名的能有几人呢?那紫禁城里的宫殿,颐和园里的万寿山,天坛的圄丘台、祈年殿,卢沟桥的狮子,居庸关的云台,还有那万里长城,不都是木匠、石匠、泥瓦匠造的吗?
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摒弃一切杂念,重新又投入到专心致志的创作中去,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晴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人间的苦难,自身的荣辱,都置之脑后了,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会在全世界航海史、中国穆斯林功业史上占据光辉的一页,留下显赫的姓名吧?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
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
“师傅,我来接着做,您歇会儿,瞅着我就成了。”
梁亦清坚决地摇了摇头:“子奇,不是师傅信不过你,这三年,你的手艺已经学成了,比师傅我差不到哪儿去,这宝船其实就是咱爷儿俩做的,只不过我做得多点儿。眼下,这活儿到了画龙点睛的时候了,怕万一有个闪失,还是由我来做完了它吧!我这辈子琢了多少玉,最可心的也就是这个大件儿,这是我的压轴戏,唱完了这出戏,我梁亦清也就称得上一个琢玉高手了!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
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北时完全忘却了自我。
突然,这一切都在剥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师傅!师傅!”韩子奇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
宝船遭到了意外的灭顶之灾!三保太监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摔断了!这是《郑和航海图》中至关紧要的一笔,整座玉雕的核心部位,七下西洋的方向所指,一臂断裂,前功尽弃了!
“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生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倒在那残破的宝船上,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
月光下,静静的小院纷乱起来……
(节选自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注]穆斯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梁亦清雕刻玉船即将峻工渲染了温馨、静谧的氛围,与结尾月下小院的纷乱构成对比,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梁亦清与徒弟对话时的眼睛描写,与曹雪芹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眼睛描写,虽同样是描写眼睛,但用意不同。
C.玉雕作品将郑和塑造成镇静沉着、胸怀坦荡、不计荣辱的形象,一方面表现梁亦清对英雄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表现雕刻郑和形象难度极高。
D.小说主要运用叙述语言,人物对话不多,但肃穆凝重,如“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就是师傅对徒弟的郑重承诺。
【2】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一代工匠梁亦清的?
【3】小说以雕刻《郑和航海图》玉雕的宝船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补出下面空缺处。
①燎沉香,_________。鸟雀呼晴。(《苏幕遮》)
②不应有恨,___________?(《水调歌头》)
③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月夜》)
④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归思难收。(《八声甘州》)
⑤其西南诸峰,______,望之蔚然而深秀。 (《醉翁亭记》)
⑥凄神寒骨,_________。(《小石潭记》)
⑦人生若只如初见,__________。(《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⑧人生自是有情痴,__________。(《玉楼春》)
8、按要求填空。
(1)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杜甫《蜀相》)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______,______,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3)《离骚》行文,香草美人多有象征意义,如“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君主废弃“我”的原因,字面是在说“我”佩带众香,其实是在“我”说行以忠正。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用到这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志得意满在船头饮酒吟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也对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高官厚禄的行为表达了他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11、古诗文默写(5分)
(1)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2)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表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顺船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经·氓》中,女子对婚后的悲惨遭遇有着清醒的认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比鲜明,指出了男女婚后行为上的不同。
(3)在《逍遥游》中,庄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13、阅读下面两首南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起笔写银河西坠,苍茫静寂,“一再”二字可见诗人已百感暗集。
B. 第一首三、四句中的“欲”“怆”二字表现了诗人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C. 第一首写得雄浑辽阔,第二首则显得沉郁顿挫,这两首诗歌特点略有不同。
D. 第二首第三句“泪尽”一词饱含无限辛酸,以“胡尘”作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2】谈谈你对第二首最后一句中“望”字的理解。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青主善书画
(1)傅青主徽君山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哺至昳,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缽,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清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2)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颕。以僧无行,不许。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曰:“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塗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此三字授僧,榜于门。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沈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谓俟月上东向
(2)急取水为之浣濯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骈两几(____)
A并列的马
B骈文
C整齐
D并列排放
(2)遂掷笔搓纸而辍(____)
A停止
B拿出
C撤销
D拆除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轻为人作 急取水为之浣濯
B.秉烛为之 吾欲之南海何如?
C.以僧无行,不许 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
D.傅笑而许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
【5】第(2)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B.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C.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D.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6】第(2)段中通过傅山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傅山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15、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屏幕上,一些当红小生的妆容越来越精致;大街上,美颜出行的男生不再稀有;商场里,男士美容化妆用品越来越丰富高级。对此,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社会是平等社会,不能因为男生化妆便去非议他们,另一种观点则明确表示中国男人必须要阳刚,有内涵。
新华社的评论指出,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人民日报则认为,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