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明的博士论文并没有剽(piāo)窃,这一点毋庸质疑。其立论宏阔,从多个角度对核心话题的思想精髓、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延伸性阐述,语言也无可挑剔(tī)。
B.那群人,个个高挑(tiāo)的身材,坚实的脊背,在阳光下立正,稍(shào)息。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群虎贲之士。在烽火硝烟中,他们用血与火演译了一个又一个悲壮的传奇故事。
C.不少人钟爱诗词歌赋,或许浅尝辄止,似乎还不上档(dǎng)次,但仍笃(dǔ)爱。一首“当时已惘然”的《锦瑟》,究竟表何情达何意,往往聚讼不已,却还是喜爱有加。
D.这里没有华屋,只在小小的一隅,放着并不起眼的翘(qiāo)翘板,却并无来玩的孩童,只有几位精神矍铄、面容清癯(qú)的老者,煮一壶经年老茶,亦或小酌一杯清冽淡酒。
2、“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品质依次是“傲、幽、坚、淡”。下列各项中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陵清寒。
④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A.①兰②梅③竹④菊 B.①菊②兰③梅④竹
C.①兰②竹③梅④菊 D.①菊②竹③兰④梅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加入广场舞健身大军并受益匪浅之后,她看待广场舞的视角也有了转变,并且积极地参与了广场舞健身活动。
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近几年来文坛上难得的佳作,它选材得体而丰富,人物真实而丰满,力透纸背,光耀文坛。
③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④老校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⑤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⑥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4、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C.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D.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
B.“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句话评价的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C.隋以后,中央常设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职责是司法行政、刑部负责审判,御史台是监察。
D.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遇
〔日本〕石川乔司
终于见到您了!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这一找就是五十多年啊。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已成为年近八十岁的垂垂老者。那也没什么奇怪的,当年才五岁的我,现在不也是个年逾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吗?
为参加亡母十三周年忌辰祭拜,昭子坐上了开往东京的中央直达特快列车。从上车的那一刻起,邻座的老人就让她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先搭话的是老人。
“那个,请问你到哪?”
“您好。我坐到终点,您呢?”
“我也是……唉,是我糊涂了,这车本来就是直达终点,半途不停的。”
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都在自嘲落伍于时代了。这时候,对方眉宇间的黑痣引起了昭子的注意,她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老人一边讷讷地说着话,一边凑近昭子:“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这车,请多多关照。”
“啊,我也是第一次呢,该是我请您多关照才对啊!”
二人彼此低头致礼的时候,老人头顶的两个样子奇特的发旋特别惹眼。昭子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
兵荒马乱之际,昭子和母亲挤上了一列超员的夜行列车。车厢里拥挤不堪,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唯有昭子不受影响,还觉得很好玩,因为有一个身体结实的高个子兵哥哥驮着她。她朝下一看,发现兵哥哥的发际渗满汗水,头顶中央并列着两个奇特的发旋。昭子突然产生冲动:将来我一定要做这个兵哥哥的新娘。列车在黑暗中不停地前进,前进……
后来,昭子从母亲口中知道了当时的艰难处境。那是战败之年(1945年)秋天的事,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长途旅行尤为艰难。母亲接到娘家发来的“父亲病危”的电报后,攥着好不容易搞到手的火车票,带着才五岁的昭子,离开九州的婆家赶往远在栃木的娘家。
那时候母亲肚子里还怀着弟弟,车厢里拥挤不堪,母亲快撑不住了。就在这时,一个像是复员兵的年轻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年轻人让昭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腾出空间,自始至终保护着母亲不被周围乘客挤倒,一直到东京终点站……
受到如此体贴的照顾,母亲感激不尽,但东京车站人流汹涌、秩序混乱,母亲还来不及道一声谢,就同年轻人走散了。这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从那以后,她就凭着当时年轻人说过的一句“我叫中村”这唯一的线索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但直到最后,母亲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果找到他,你一定要代我谢谢他……”昭子牢牢记住了母亲临终时说的话。
现在昭子终于同恩人不期而遇了。望着老人的脸,昭子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
“你是有什么心事吗?”老人微笑着问,同时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
“没……好久不见,中村先生。”最后几个字她是带着哭腔说出来的。
“哎?”老人脸上掠过一道惊异之色。
“您大概已经忘了,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昭子下意识地触摸老人的手。
随着真相渐明,老人的手开始颤抖起来。
昭子的话一说完,老人就重重叹了一口气。
“这真是奇遇啊!我也一直记着呢。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回国便遇到你们这对幸福的母女,当时你还骑在我脖子上撒了泡尿呢。”
“啊,是吗?”昭子被这意外的话羞得满脸通红。
“一闭上眼睛,那时的情景就浮现出来。你稚嫩的小脸,还有你母亲的模样……你母亲长得真漂亮。”
“要是母亲在世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话该有多好。”
时间在慢慢流逝。说不定眼下这趟特快列车疾驶的线路,正是五十六年前载着二十岁中村和五岁昭子的破旧火车开过的线路。车窗外,似乎可以看见那时黑暗笼罩下的凋敝景色。
“五十六年啊!记得母亲常常说,中村的头文字是N,咱关姓的头文字是S(N和S分别是日汉字‘中’和‘关’的发音声母),这也是磁石的北极和南极,互相吸引,照理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可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呢?在这里见到您,大概真是磁力的作用吧!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自己的身体悬浮着,离开地面有十厘米……”
昭子说出这番像是酒后的醉话,连她自己都觉得奇怪,而老人则一直沉默不语。他在苦苦思索着,五十六年前与眼前这个女人擦肩而过,半个世纪后竟又重逢,各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复员回乡的列车上,邂逅一对幸福和睦的母女成了他走向沉沦的起点。他千里迢迢回家后发现,在战败导致的穷困中挣扎的父亲、母亲、姐姐彼此反目。不久。灾难又频频降临这个破败的家:父亲因甲醇中毒失明,母亲跟着别的男人私奔,姐姐被占领军污辱,最后,他自己也离开了家。
他在想:你们怎么找得到我呢?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高墙里度过的……
老人自嘲般地歪着嘴,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刚才摸到手的钱包重新放回去而不被对方发觉。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列车都是载着不同的人生在疾驶。
(杜海清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昭子前后两次乘坐的是完全不同的列车,但走的可能是同一条线路,这使得她能够又一次在列车上遇到中村。
B.为使昭子能在五十六年后认出中村具有合理性,小说特意点出了中村眉间的黑痣、头顶的奇特发旋这些相貌特征。
C.母亲对于当年照顾自己的中村感激在心,临终还嘱咐女儿找到恩人致谢,母亲的言行强化了昭子对往事的记忆。
D.年轻的中村对困难中母女的照顾非常周到体贴,充公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与他后来的沉沦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关于小说的首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倒叙手法,直接从昭子巧遇并认出老年中村写起,形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B.“终于见到您了!”起笔即是昭子的内心独白,且语气强烈,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C.“五十六年”“二十岁”“八十岁”“五岁”“六十岁”等表示时间的数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D.小说整体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本段则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3】小说最后部分中村偷窃昭子钱包的情节为什么特别让人感到意外?前文为这一情节埋下了哪些伏笔?
【4】有评论者认为,二战后日本出现的反战文学的视角大都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其对战争的反思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诗人追求理想过程的艰难险阻与失意无奈。
(3)《登高》中表达诗人疾病缠身、万里漂泊的悲凉惆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无意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达了选错道路之后的后悔之情,同时透露出想返回原来生活的想法。
(2)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观察视角,并用夸张、映衬手法,突出了蜀道之高,引出下文对黄鹤、猿猱也难以穿越的慨叹。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手法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可谓“末世衰主,穷奢极侈”。
(2)集句联是从古诗文中选句组成对联,既要原文不变,又要浑成出新。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为上联,可与杜甫的“心迹喜双清”形成宽对;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为上联,再集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堪称佳联。
(3)“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两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
(2)在《琵琶行》中,“________”是白居易听到浔阳当地音乐时的感受;而“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他当夜听到琵琶声时的感受。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___________,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5)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细节。弟子“言志”时,子路言谈不够谦逊,孔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哂笑他。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吃和住,而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称得上“好学”。
(2)《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己,疏远小人的两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常用“丝竹”泛指音乐,因为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古诗文中就有很多带有“丝竹”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1)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2),身闲心苦一舂锄(3)。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4)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1)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2)属玉:鸟名。(3)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4)莫:即“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扣题,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素朴,不假藻饰,但内心情意已委婉传出。
B. 颔联写诗人放眼流观,无意见到的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读来令人想象、回味。
C. 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 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将复杂意绪融入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2】本诗颔联“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作者将内心情感投射于白鹭。下列诗句中的白鹭形象所寄托的情感与此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 雪然飞下立苍苔,应伴江鸥拒我来。(陆龟蒙《白鹭》)
B. 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卢仝《白鹭鸶》)
C. 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雍陶《咏双白鹭》)
D.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3】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
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直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来宾;六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迫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B.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C.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D.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鳏寡,鳏指的是男子死了妻子,寡指的是女子死了丈夫。
B. 有司,指的是相关人员。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 邑,指的是食邑,即以征敛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来作为食禄。
D. 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靖家世煊赫。其父刘馥曾任庐江太守,他自己曾任尚书,其子在他逝世后承袭了他的爵位。
B. 刘靖重视民生。他关注农业生产,懂得任用官吏,关心弱势群体,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C. 刘靖重视教化。他认为应该选取行为端正通晓经学的人来教导儒生,让教化通达四方。
D. 刘靖重视边防。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让边民的生活安定祥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2)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演员在拍电视剧《天龙八部》时,听说可以配音,于是连正常台词都懒得说,只要一说话,就直接“一二三四五六七”,顺嘴时会把“我们走”说成“Let’s go”。当其他演员建议他背诵台词时,他竟然十分不满,认为对方多管闲事。后来,因为大多数配音与口形对不上,许多相关工作人员担心观众看出来,影响声誉,导演才明确要求该影星背诵台词,重新拍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给即将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提出你的建议。统一署名为“敬之”。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