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血牺牲 须臾之间 全力支持
B.买卖兴隆 精力充分 发表论文
C.践踏尊严 氛围浓厚 弊端丛生
D.增强体质 封锁消息 纪律严明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无论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
②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最终将其缉拿归案。
③日本挑起钓鱼岛的争端,自知理亏,备受孤独,于是外相东跑西跑,逢人说项,试图绑架不相干的国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④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⑤只有从根本上着手,不断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同时,政府各权力部门也要以身作则,乘公执法,亿万百姓期待的河清海晏的局面才可能出现。
⑥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冲击了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句子中与“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的“因”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C.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就采用贾诩的“抹书”之计——曹操写一封信给韩遂,将信中“紧要处”用笔涂抹改易,然后派人送信时故意让马超知道,马超一定会索要书信去看,信中的那些涂抹必然引起马超的猜疑,二人会反目成仇。 (《三国演义》)
B.香菱和一群丫头在草地上斗草玩耍,结果把宝钗送她的新裙子让一汪积水弄污了,宝玉怕她被薛姨妈责怪,便让晴雯把她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香菱换上了。 (《红楼梦》)
C.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后,觉慧异常激动,摇着觉民的肩膀问鸣凤的死因,之后一个人跑出去,离开家;后来觉民找到觉慧,劝他把这件事情忘记,觉慧说他永远不会忘记。 (《家》)
D.赵伯韬和尚仲礼正在密谈,刘玉英不请自来。她发现赵伯韬和吴荪甫之间有矛盾,觉得这里面有利可图,于是从中作梗,加深赵伯韬对吴荪甫的忌恨。(《子夜》)
E.为了高攀,在印度发了财的查理和侯爵奇丑而难以嫁出的女儿订了终身。他写信告诉欧也妮,自己不会同她结婚。在这沉重的打击下,欧也妮决定嫁给特·篷风。(《欧也妮·葛朗台》)。
5、《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是介于( )和( )之间的声音,声调悲凉。
A.宫和商
B.商和角
C.角和徵
D.徵和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第③段中,加点词“这样说”指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界面”代替了“纸而”的阅读。
B.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C.人在获得大而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D.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
B.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C.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论题。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行不再承载精神重负的阅读
B.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C.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
D.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6)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描写出了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5)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昆琶行》)
(6) ,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賦》)
(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1)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3)万籁此俱寂,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叫嚣乎东西,______。(柳宗元《捕蛇者说》)
(5)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博观而约取,________。(苏轼《稼说送张琥》)
(7)知是行之始,_______。(王阳明《传习录》
(8)________,清词丽句必为邻。(社甫《戏为六绝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诗人潇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孔子在《论语》中说:“_____ ,______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说明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要回归田园的句子是: , 。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_;管弦呕哑,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其十一)
陈子昂
吾爱鬼谷子①,青溪②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注择:①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见卓绝。②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赞叹鬼谷子隐居山林,用幽静的环境映衬出其人高远绝俗的风貌。
B.三四句一放一收,“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为读者设置了悬念。
C.“七雄”四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D.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
【2】陈子昂的感遇诗体现了他的“兴寄”主张,即比兴、寄托,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下列诗句符合该主张的一项是
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物《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B.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王维《陇头吟》)
C.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
D.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3】“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磨灭成尘埃。”这是陈子昂的《感遇(其三十五) 》,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感遇(其十一)》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论李将军之死曰:知与不知,皆为流涕。论大将军曰:以柔媚于上。愚意李广之所为,青之所不愿,而非不足也。李敢[注]怨其父死,至击伤青,青为讳不言。不斩苏建,使归命天子,言之如不快人意,而其知时见远,皆中几会。
夫好名之士,常鼓舞于壮锐可喜之节,而不快于持重远见之士。广之所为,天下之乾勇者好之,其明者未必善也。后世论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者,未尝不右子仪。夫善战而有谋,果敢而精锐,子仪皆苦其不及。其宽缓仁爱宜若鲁钝矣而卒过光弼者何也子仪之所长,光弼之所不能;光弼之所长,子仪或未必待。是故也。
(节选自《张右史文集·卫青论》)
材料二:
大将军卫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长史安曰:“不然,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狄青为枢密使,自恃有功,颇骄蹇,怙惜士卒,每得衣粮,皆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文潞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度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镇节,无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为然,向潞公述此语,且言狄青忠臣。潞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默然。青犹未知,到中书自辨,潞公直视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李敢:李广幼子,李敢怨忿大将军卫青使其父含恨而死,击伤了卫青。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宽A缓B仁爱C宜D若E鲁钝矣F而卒G过光弼者H何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右,汉代以右为尊,又有动词义,文中指与李光弼相较,后世没有人不尊崇郭子仪。
B.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诸侯所在之地或巡行所到之地,文中特指天子所在之地。
C.当国,指执政,担负国家事务的意思。类似的表述还有用政、用事、当政、秉政等。
D.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谏太宗十思疏》中“太宗”也是庙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青了解时势,见识高远。他不自行斩杀苏建;李敢怨恨前往击杀卫青,卫青秘而不宣。
B.苏建、赵信两军率领三千多骑兵,与单于的军队遭遇,交战一天,汉军消耗殆尽,赵信投降。
C.周霸认为苏建独自回营,应该斩杀他。长史安认为苏建有功,如果斩杀将无人抗敌。
D.文潞公建议让狄青离开朝廷,狄青自陈得到仁宗认可,文潞公借陈桥兵变说服了仁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之所为,天下之乾勇者好之,其明者未必善也。
(2)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5】卫青和狄青都位高权重但结局却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次亲友聚会,大学生李华与亲友们聊起了“信息检索与筛选”的话题。
在一家企业做管理的表姐说,自己曾因为开启了“垃圾短信屏蔽”而险些遗漏了几条重要的工作信息。
刚退休的大伯感慨现在信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觉得还是过去好,虽然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但人们做事心里感觉踏实,效率反而更高。
自主创业的堂兄认为,信息检索与筛选是现代社会人们一项重要的素养,谁的“搜商”高,谁就更有可能抓住机遇。
假设你是李华,请你就亲友们的观点或困惑,围绕“新时代的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即兴发言,分享你的理解与思考,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