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呼伦贝尔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几年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 ,两种极端走到一起,焉有不发生冲突之理?   ,说的也是整个道理,   ,谁也不是窝囊废,结果也就成了窝里斗。

    ①市民强调情理而忽视法理

    ②究其原因,往往与双方的情法失衡有关

    ③你持情理,我持法理

    ④执法者强调法理而忽视情理

    ⑤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⑥你用情理攻击我,我用法理回击你

    A. ⑤④①②③⑥

    B. ②④①⑤③⑥

    C. ②①④⑤⑥③

    D. ⑤③⑥②①④

  • 2、七月七日长生殿,(  )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B.那篇游记写到的天山景物有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等。

    C.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赞叹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D.你去过上海吗,小刘?

  • 4、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名。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对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自称和对平辈则称名。

    C.“是寡大之过也”中的“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 诸侯王自己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吾不能早用子”中韵“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D.按照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所以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北面”。宾主之间宴席酬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B.陛,指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C.闲章是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D.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别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可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了。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但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览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值得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现出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赏酒并不要靠眼鼻,因为全身已经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其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混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共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艳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着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它才成为名酒之祖。

    观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是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解数,那酒终不姓。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甲等大奖章,后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虽然其他名酒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参观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涌而出的、晶莹的酒流,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不禁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带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很别致,是一所传统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仍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若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只是酒的话,何处没有呢?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可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了”,以此设置悬念,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

    B.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着轻妆”,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汾酒作为清香型的代表,不求浓烈,只求纯真的特色。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的水与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2】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文末处画线句子“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交代了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3)白居易《琵琶行》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不仅以声写声,而且以形写声,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选用雪作比喻来描写滔天的江浪,其句子是“_______ ”。

    (2) 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词中有作者注视手中武器的细节,传达了作者强烈的报国情怀,其词句是“________ ”。

    (3)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4)《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凋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吾师道也,_________? (韩愈《师说》)

    (3)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   (荀子《劝学》)

    (6)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7)_________,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8)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洵美且异。(《诗经·静女》)

    (3)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钉头磷磷,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浴乎沂,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管子》的典故,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定平和。

    (2)《登高》中写出诗人郁积已久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黎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注]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初冬之夜的一场火灾,先写黑云密布,渲染氛围;再写火灾之大,烈焰冲天,犹如万丈朝霞,令人惊骇。

    B. 颔联紧承首联,气韵贯通。一写判断,远处有火灾发生,地点不明;二写祈愿,希望立即降雨止风,不使大火蔓延。

    C. 颈联诗人视通千里,由眼前之景想象五岭一带百姓的悲惨生活情状,火灾频发,使人们或破产或逃难,十室九空。

    D. 尾联一个“怜”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食不果腹、如随风飘转的蓬草般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2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枚乘字叔,淮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筰,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不然,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饷道;梁王饬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愿大王孰察焉。”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B.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C.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D.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本义指山南水北,即受光的一面,淮阳即淮水之北,阴则反之,指山北水南。

    B.三光,日、月、星,也泛指各种光,三为虚,指多数,如“卷我屋上三重茅”。

    C.羽林,汉代侍卫皇帝的禁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战斗力很强。

    D.辞赋,源于战国盛于汉,汉人称屈原等所作赋为楚辞,故称赋为辞赋,亦称汉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枚乘见识广远,甚能明晓大势。吴王谋逆,枚乘两次奏书谏言,第一次指出积德累行,守义循理,才是王术;第二次分析天下利弊得失,甚为周到。

    B.枚乘忠心为主,也知明哲保身。枚乘力谏吴王两次,言辞见其忠心,但吴王不采纳谏言,他便选择离开,到梁地侍奉孝王,这是避祸的明智之举。

    C.枚乘自视甚高,不愿委身郡吏。景帝召拜他担任弘农都尉,他因长期做大国座上宾而称病辞官,待朝廷以安车蒲轮的方式征召他,他选择以死相拒。

    D.枚乘富有才华,谏言文采斐然。梁国的宾客都善于作赋,而他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从他上奏吴王的谏言看,也带辞赋风格,论述纵横捭阖。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2)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

    【5】文中枚乘第二次游说吴王放弃“为逆”有哪些理由?请简要作答。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知名教育人士俞先生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在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在一场以“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的网络直播中,俞先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

    有人认为俞先生的建议字字珠玑,对学生的前途意义重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择校方式未免有些狭隘。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假如你观看了这场直播,请给俞先生,或正准备填报志愿的考生,或他们的家长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