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马鞍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皎洁       障碍        流光益彩        得不偿失

    B.顽皮       繁琐        楚楚动人        催枯拉朽

    C.斑斓       驱使        卧薪尝胆        语无伦次

    D.延绵       蜂拥        珠丝马迹        无精打采

  •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_____。 _____。____ 。 ______。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①在散步时我们没有避风息凉或是架屋烧火的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

    ②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

    ③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

    ④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厚单于     赂:贿赂

    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③不名节   矜:自夸

    ④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美景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⑥御六气之   辩:通“变”,变化

    ⑦所赖君子见   机:时机

    ⑧虞常果张胜 引:招供

    ⑨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⑩秦王酒 竟:完毕

    A. ①④⑦⑩   B. ①④⑦

    C. ②④⑦   D. ②④⑨⑩

  • 4、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我是陈三,今天感冒了,鼻涕横流,非常难受,特向老师请假一天,请务必批准。(请假条)

    B.截至昨日晚上十点,当地的海啸已经造成逾一千人失踪,逾三万人流离失所.(广播稿)

    C.小偷王某、赵某,乘月黑风高之夜,潜入本居民小区,盗取了不少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请丢失物品的居民前往本派出所认领。(通知)

    D.环球中学女子排球队:你们在第九届全市中学生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夺得了冠军,为我校争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贺电)

  •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进祝痊安。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 本报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大家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D. 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类自在的天性

    ——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些思考

    刘兵

    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与生俱来。当童年的人类睁开惊奇的眼睛而对世界之时,对知识的习得和对美的感受是同步的。

    ②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境,也是人类的遭遇,大自然既平淡浅近又神奇诡奥,温暖明媚和恐怖狰狞在大自然是一体的,而在人类却是难以化解的巨大谜团。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分工出现了。分工使科学和艺术异径而走,分工也分化了人类的心智,分化了审美和求知。于是,__________。

    ③在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这种分化,或者说分离的背后,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的重要论点。其实,人们在传统中主要来自艺术中的对的研究与追求,以及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中的对于的追求,大致就分别属于这两种文化。斯诺在那本关于两种文化讨论的名著中,还提到了科学家阵营和人文学者阵营对各自文化颇为傲慢的良好感觉和对对方文化带有偏见的轻蔑。斯诺提到,那些人文学者会嘲笑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一本重要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科学家太可怜,他们把这些科学家当作无知的专家来看待。然而,他们自己的无知和他们自己的专业化更令人吃惊。……有一两次,我被激怒了,并且问这些朋友,他们是否能够叙述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是冷淡的,结果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我提出的问题,不过是相当于问一个科学家——‘你读过莎士比亚吗?’而已。艺术与科学似乎真的在疏远。

    ④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就在这种疏远和分离中,科学的探索与艺术、与审美也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也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升华,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科学与艺术重新联姻,并身体力行地为之而努力。即使是更多地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我们也仍然能够看出这种发展的明显趋势。

    2000年,一本名为《科学与艺术》的画册在中国出版,主编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在序言中,李政道先生谈到: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刷,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的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就越优秀。在这里,李政道先生也提到了莎士比亚,似乎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⑥李政道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这一比喻被人们广泛地引用。

    ⑦早在李政道提出这一比喻的几十年前,另一位也是兼有科学与人文双重背景的外国学者,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G·Sarton) 就曾提出了另一个比喻。他将分别对应于”“”“的科学、宗教与艺术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并认为: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种比喻中,顺理成章的推论不难想见,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真、善、美将愈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

    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形象的隐喻,从这种种隐喻出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以往之所以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科学与美相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高度不够。

    ⑨那么,如何提高我们所站的高度,以便将科学与艺术、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起来呢?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建议。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科学史家萨顿,就认为科学史是联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用的桥梁。其实,不论什么方式,首先应将那种表面的伪结合排除在外,因为这种所谓的结合只是对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种很表面的,而非本质性的认识。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而最重要的,应是在哲学的本质层次上的联系,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不同方式和途径。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应该说,这才是科学和艺术之间最为深刻的重要联系。

    (选自《科学反思:两种文化》,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适合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代表了人类理性认知的科学踟蹰前行,代表感性的艺术审美不断被推翻。

    B.科学与艺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齐头并进,或互为助力,或独自散发光芒。

    C.人们逐渐忽略了科学规律中的审美要求,甚至一方日益凌驾于一方之上。

    D.艺术在追求审美之中疏远了规律,科学在追求规律的过程中遮藏了审美。

    【2】第①段中加点词“联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进行细致的分工,童年的人类将无法在复杂的自然中生存。

    B.兼有科学与人文双重背景的学者都一致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

    C.萨顿模型描述的只是一种空想状态,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

    D.科学家在研究中采用艺术与美的标准,将有助于其发现真理。

    【4】第③段论证了科学与艺术分化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5】在上海书展的读者交流会上,你认为作者最有可能使用下列哪则材料来论述他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请说明理由。

    A.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之余以拉小提琴自娱;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灵感奇发,用诗来表现热力学第二定律。

    B.以杜桑为代表的未来画派利用多种创作方式,在艺术作品中将时间进行分割,将“现在”向“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同时扩展。

    C.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美国馆采用富勒设计的圆形穹顶建筑,数百个几何体相互连接形成坚固精巧的球面结构,造型极具观赏性,其蕴含的理念启发三位化学家进行实验,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 《蜀道难》中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一般的响声描绘蜀道险要地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

     

  • 8、按要求填空。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_________》)

    (3)《终南山》中,运用远景描绘山势的一联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而又细腻,其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作行为,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4)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8)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2)   ,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3)陛下亦宜自谋,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出师表》)

     

  • 12、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3)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

    (4)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5)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这与李贺“老鱼跳波瘦蛟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蘸甲:指酒斟得太满,捧杯时指甲会沾酒。②玉尘:指雪。③困融:困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六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四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

    B. “捣椒泥四壁”,是把花椒捣碎,与泥混合,涂抹在房屋四壁。汉未央宫有椒房殿,乃皇后所居之室。这里写“豪贵家”以椒泥房,可以想见室内的温暖、芳香与华丽。

    C. 在这大雪飞扬、地冻天寒的日子里,“饥寒人”还在劳作不已,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挣扎。“岂知”,不仅是责问,简直是痛斥。

    D. 本诗在前两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

    2本诗主要使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肃武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初从征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有功,授贝勒。二年,偕济尔哈朗讨蒙古固特塔布囊,诛之,收其众。偕贝勒莽古尔泰等视通州渡口,师薄明都,豪格迎击宁、锦援兵于广渠门外,敌伏於右,豪格以所部当之,冲击至城壕,明兵大溃。六月,进和硕贝勒。

    七年,诏问征明与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疏言:“征明,如徒得锦州,馀坚壁不下,旷日持久,恐老我师。宜悉我众及边外新旧蒙古从旧道入,谕各屯寨,以我欲和而彼君不答,彼将自怨其主。再用更番法,俟马肥,益以汉兵巨炮,一出宁远,一出旧道,夹攻山海关,不得,则屯兵招谕流贼,驻师通州,待其懈而击之。朝鲜、察哈尔且缓图焉。”八月,略山海关。

    崇德元年四月,进封肃亲王,掌户部事。寻坐党岳讬漏上言有怨心,降贝勒,解任,罚银千。旋偕多尔衮攻锦州,仍摄户部。承畴将兵十三万援锦州,破其垒三。七年,松山明将夏承德密遣人请降,以其子舒为质,豪格遣左右翼夜梯城入,八旗兵继之,旦,克松山,获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斩官百馀、兵千六十有奇。叙功,复原封。顺治元年四月,以语侵睿亲王多尔衮,为固山额真何洛会所讦,坐削爵。

    三年,命为靖远大将军,偕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西征。十一月,入四川,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捷闻,上嘉奖。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系豪格於狱。三月,

    八年正月,上亲政,雪豪格枉,复封和硕肃亲王,立碑表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节选自《清史稿·豪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B.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C.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D.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勒,原为两宋时金国贵族称号,清时沿用,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仅次于亲王、郡王。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国家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称皇子公主或者封王贵族的去世。

    D.太庙,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因为皇后、宗室、功臣非皇室一族,所以死后不能进入太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格英勇善战,屡次建立战功。他与济尔哈朗率兵消灭了蒙古固特塔布囊;攻打明朝都城时,他带兵迎击援兵,一直冲到北京城壕,大败明军。

    B.豪格深谋远虑,见解得到认同。在明朝、朝鲜与察哈尔三个地方先攻打哪个的问题上,豪格提出了先攻打明朝的意见和具体策略,赢得太宗的认可。

    C.豪格交友不慎,因为有军功被宽宥。豪格因流露对太宗的不满受到降爵的处分,后在松山一战中,他为雪耻擒获了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立下赫赫战功。

    D.豪格蒙受不白之冤,多年后方得昭雪。豪格被多尔衮构罪陷害,最后死在监狱,顺治帝亲政后,才为他雪冤平反,恢复了亲王的封号并立石碑加以表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明,如徒得锦州,馀坚壁不下,旷日持久,恐老我师。

    (2)旋偕多尔衮攻锦州,仍摄户部。洪承畴将兵十三万援锦州,破其垒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中国古代科学家孜孜探索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20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事业艰难起步;20世纪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携“祝融号”火星车飞过广袤的太空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探索,攻坚克难,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假如你将作为振华中学的学生代表,参加电视台举办的以“中国航天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