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福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引以为流觞曲水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固当(名,起名,作动词。)

    我以文(博,广博。)

    B.犬西吠(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C.①其欲密(筑,捣土用的杵。)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句)

    D.①其之也(培,为动,为……培土。)

    ②欲其身(洁,使动,使……洁。)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洪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B.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C.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你们把作文拿回去,从选材到谋篇到拟题再作斟酌修改,周一交上来,我会真斧正的。

    D.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 4、下面诗句没有描写莲花的一项是

    A.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B.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

    C.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D.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语言的形式, 能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声音来表现的。

     

    A

    之所以

    由于

    所以

    既然

    那么

    B

    之所以

    因为

    那么

    尽管

    但是

    C

    之所以

    因为

    所以

    尽管

    但是

    D

    之所以

    由于

    那么

    既然

    那么

     

     

    A. A   B. B   C. C   D. D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世”最初多作“阅历世事”“经历世亊”解,自晋朝葛洪著《抱朴子》之后,“经世”不复有《淮南子》“养生以历世”的道家话语色彩,而是进入儒家话语系统。“经世”之“经邦治国”“经国济世”内涵,虽为后起,但之所以一经《抱朴子》的运用,便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因这一内涵十分精确地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

    “经世”是孔孟以来儒学为自身设定的文化标识。儒家司徒之职事,乃是以治民之官兼教民之责。故孔子答子路,谈到儒者的行动目标时,从“修己以治人”上推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为基点,儒家与其他思想流派划开了界限,譬如道家,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经世”这一概念正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基调。因此,历代儒者无不反复强调“经世”,声言“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三,以下标注卷教);“圣人之学,主于经世”(卷一);“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卷十三),从而建构起儒学的“经世”传统,并不断加以强化。

    “经世”是一种精英身份的表演,其话语的背后隐藏着权力关系。在中囯古代,士人最喜言“经世”,无不自况“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甚至有士大夫以“经世”命名,如明代天启年间仕至户部尚书的张经世。正是借助于“经世”话语的言说,士人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经世”意味着士人以其所学参与经略国事、治理社会之事务,而未曾习练过经世之学,是无法入仕经世的。因此,“经世”是士阶层的专属话语,草野平民无以进入这一话语层面。

    “经世”并非个体的抉择,而是国家职能的需求。“经世”的目标,盖在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计民生,而此两大功能,与国家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是相吻合的。国家的社会职能有: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如发展社会生产,从经济强盛中攫取财富;组织、领导科技、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控制思想意识形态。儒家的“经世”思想正迎合了历代王朝的政治统治需要和国家的社会职能需要。在“经世”思想的号召下,士人积极参加国家治理,既强化了王朝的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也维持了国家的日常运行。

    中国古代“经世”论分帝王经世与士人经世两类。“帝王经世”实际上是宋代士大夫致力于“正君心”,引导君主治理国家政事,所谓“帝王经世”,就是他们建构的帝王治统路线,如“颜回在陋巷,而于帝王经世之事无所不讲,此学者所当法也”(真德秀《四书集编•论语集编》。“士人经世”指以士人为主体的经世活动,它是中国古代“经世”活动的主流。上层、下层经世均包括在内,如明代王龙溪所主张“在家仁家,在国仁国,在天下仁天下”(卷十三)。

    (摘编自周积明《经世:概念、结构与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经世指人们阅历世事、经历世事、养生以历世,也可指儒者经邦治国、经国济世。

    B. 国家的社会职能有调整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干预经济活动、控制思想意识形态等。

    C. 帝王经世是帝王为让士大夫们致力于“正君心”,引导君主治理国政而建构的治统路线。

    D. 士人经世指古代以士人为主体的于不同层面发挥着不同程度作用的一种经世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以突出“经世”让儒家与其他思想流派划开了界限。

    B. 文章列举明朝官员以“经世”命名等事例,论证了士人欲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

    C. 中间三段呈递进关系,论证了“经世”内涵精确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的观点。

    D. 文章指出“经世”的目标具有两大功能,并就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从葛洪著作《抱朴子》问世,“经世”内涵发生变化,致使道家不再对其拥有话语权。

    B. 儒家强调“经世”,建构起“经世”传统,与“经世”概念表述了儒家文化基调紧密相关。

    C. “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的士人是能担当入仕经世重任的。

    D. 儒家的“经世”思想有重要作用,能帮助封建王朝治理国家,使国家趋向统―、强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追随先帝,说明创业的艰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4)《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善用香草设喻,表达洁身自爱的人品美德,如“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此被后人称为咏唱香草的歌手。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神兽的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山林震悚。

    (3)“六合”常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有如此叙述,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武中校区】

    ①“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三峡》)

    ② “__________”“ __________”这两句屈原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离骚》)

    ③ “___________”讲述作者渴慕圣贤学说,为求学不畏路途遥远前去请教。(《送东阳马生序》)

    (2)【宏达校区】

    ①《氓》中的“反是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女子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

    ③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说蜀地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年“__________”,可见其闭塞;后来“五丁开山”,才使“__________”,秦蜀相通。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他“__________”;只有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 ,“_________”,遨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逍遥。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_____”一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相师的表现。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船肪和秋月,烘托出琵琶曲终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中通过描写”“,表现战场壮观景象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人不是天生就懂得知识和道理,每个人都会有疑惑。

    (2)《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的行为使百姓“______”,而秦朝统治者却“______”。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苏轼一身猎装、狩猎队伍气势磅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访问贾谊故宅,明知贾谊已逝,却仍独自在秋草中寻找陈迹,表现出他对贾谊深切的怀想。

    B.诗歌在首联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突兀而强烈,但当转入对贾谊故宅景物的描写时,写法委婉含蓄。

    C.诗人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秋感兴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形象中,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D.一个“过”字,既是本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直贯篇末,又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2】清人赵臣瑗曾评价此诗“笔法顿挫,言外有无穷感慨,不愧中唐高调”。本诗是如何抒写“无穷感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善最堂卷后

    (明)刘基

    ①武林陈舜中以善最名其堂,介其友富君子明求予言。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于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②所谓善最者,盖本于东汉东平王。王之言,天下之格言也,人以是而服膺焉。圣贤之为道,不外是矣。然之云,不过概而言之,求诸实践,必有其方,不可徒云云而已也。

    ③今夫世俗之人,类以自名也,观其行而不掩道之不明□久□。夫善未易择也,恭与谄相邻,讦与直相似,小谅贼信,小慧贼智,小刚贼勇,小不忍贼仁,故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疑似之间,禽跖分焉,可不慎哉?是故择焉而不得其中,道焉而不知其穷,古之人有为之者,杨墨是也。知焉而不能蹈,好焉而不能用,取其名不必其实,古之人有为之者,郭公是也。若人之心,未尝不自谓已能善也,而卒于不善。为善之名,岂易当哉?

    ④且题匾之设起于何人乎?盘之铭,几杖之书,朝夕警省,淬厉以成其德,非炫外以为观也。今之揭于轩,标于楣,大书以示于人者,其果有志于自警乎?抑将从事于咏歌以为娱也?故屈子曰:善不由外来,名不可以虚作也。

    [注]①“所谓”句:东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什么事最快乐,东平王说:“为善最乐。”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者 也

    B.乎 矣

    C.也 矣

    D.矣 也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匡正自己的学问。

    B.从求文章和写文章两方面指出“言”不可随意。

    C.陈舜中随意向作者求取文章是不合适的。

    D.作者认为他写文章可以帮助陈舜中明白道理。

    【3】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圣贤类比陈舜中,指明他应该如何行善。

    B.将陈舜中和圣贤对比,指出他应如何为道。

    C.强调“为善”落实到实践中必有其方法规律。

    D.指出圣贤关于“为善”的见解是笼统的。

    【4】根据第③段,概括世俗之人“卒于不善”的原因。

    【5】第④段文字说理有力,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卢梭

    (2)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以上两句名言寓有深意,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