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对熟语(包括成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词语释义——①礼贤下士:降低身份,延揽人才。②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③击筑悲歌:形容慷慨悲歌。④唱空城计:只用来比喻用掩饰自己力量空虚的办法,骗过对方。⑤倚马千言: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B.常见的不能带宾语的成语有:耳濡目染、司空见惯、妄自菲薄、漠不关心、信手拈来、求全责备、出奇制胜、津津乐道、心领神会、和盘托出、熟视无睹、夸夸其谈等等。
C.下列词语或成语的连词造句可能都造成赘余等语病:百姓生灵涂炭,众多的莘莘学子,某活动正方兴未艾,由衷地感激,被(让)人贻笑大方,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忍俊不禁地人笑,海内外闻名遐迩,值得可歌可泣,更加弥足珍贵。
D.成语运用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弹冠相庆、始作俑者、附庸风雅、推波助澜、无独有偶、满城风雨、处心积虑、惨淡经营、无所不为、粉墨登场”等都具有贬义色彩。
2、下列句子中“固”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轻重固何如哉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乃辞谢固请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 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 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 除,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4、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 )
A.100 B.110 C.128 D.138
5、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dot##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A.攻:攻打
B.然:这样,一样
C.宜:应该
D.爱:吝啬
6、现代文阅读
八 千 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轰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太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太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千岁之所以叫八千岁,是因为他的穿着方式和外在形象经年不变、简朴破旧,尽显顽固老态。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E.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体现出盗亦有道,虽行为不堪也算讲究江湖道义。
【2】请结合作品前4段的内容,概括作品中“八千岁”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宋侉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厚积方可薄发。庄子《逍遥游》在谈到大鹏南飞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强调了这一观点。
(2)《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陋室外环境的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暂时沉入寂静,同时又孕育着下一个高潮的到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见到贤与不贤之人,应持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2)庄周在《逍遥游》中,举证何为“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比较君子与常人异同之处的句子是:“____,___”。
9、名篇名句默写(6分)
(1)王湾的诗《次北固山下》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名句。如苏轼《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夸张地表现了蜀道中青泥岭上山路的曲折盘旋;攀行在高险摩天、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的蜀道,人们会紧张、惊恐得“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化抽象为形象,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2)苏轼《赤壁赋》一文,作者先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洞箫之声,然后用“ , ”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的悲凉。
(3)杜甫《望岳》中“ , ”两句,把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江早发①
刘禹锡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
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清。
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②平。
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
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③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
沧洲④有奇趣,浩然吾将行。
【注】①本诗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作者由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途中。②孤愤:指《孤愤》,先秦法家韩非看到韩国败弱,数次进谏却不被采纳,乃作《孤愤》篇。③元气:指大自然。④沧洲:指滨水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旭日东升时天光的变化,既赋予景物动态之美,也巧妙表达了“早”的意思。
B.诗人眺望秋江景象,联想自身际遇,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只能借高声吟诵《孤愤》来化解。
C.诗中写“渚鸿未矫翼”,与诗人的早发赴任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
D.本诗在写景叙事抒情时融入人生思考,这一写法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较相似。
【2】本诗“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四句,对全诗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B.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C.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D.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鼎,相传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
B.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非华夏部落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以鼎与楚”的“以”字,与《论语》中“仁以为己任”的“以”意思相同。
D.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多指的是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错和张仪对秦国的扩张与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张仪高瞻远瞩,提出了“伐韩”的策略,为秦国设计了走向强大的有效途径。
B.在张仪看来,据有传国之宝,并按照地图户籍,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人都会俯首听命的,这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根本。
C.在司马错看来,对地盘狭小而百姓穷困的秦国而言,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才更有可操作性,所以他选择了以攻蜀国来强秦的道路。
D.秦惠王可谓是一位善于纳谏,兼听则明的君主,他果断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蜀,蜀地划归秦国的版图后,秦国越发强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5】司马错最终使秦惠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他的劝说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5、根据材料作文。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认为君子不该局限于一技之长,只求职业的发展,个人的前途,而应该拥有更为宽广的格 局。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