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人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莫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2、下列选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B.客初至,不冠不袜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六王毕,四海一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D.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只有“词”的概念,“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_______________。这意味着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的现代汉语语法,或许是一个有些荒谬的存在。
①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
②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
③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
④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
⑤因为它们只认词
A.②④⑤③①
B.②⑤④③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①②④⑤
4、小明经过刻苦努力,获得古诗文知识竞赛大奖,你对他表示祝贺,以下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则是国别体史书。
B.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其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C.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自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温故而知新”。
D.《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作者不仅关心底层民众,同时也关注弱小民族的命运,因此有人评价雨果是“为穷人说话的人道主义作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
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 奏唱国歌有法可依》)
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
B. 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 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 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
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理依据。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饮酒》中陶渊明写自己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对大鹏鸟徙于南溟广击水、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 ”。
(3)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 , ”,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时说,终日不停地思考,却不如“____________”;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踮起脚远望,不如“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有“三顾频烦天下计”的诗句,这个内容在《出师表》中的相应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⑵人间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⑶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⑷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⑸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⑹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⑺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______”一问,然后以“______”一答,意在排遣忧思。后来人们常用这两句表达借酒浇愁之意。
(2)《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李白的高度自信。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认为“______,______”是不行的,必须要亲自去调查研究。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挺身而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来被引申为奉献至生命终点也无怨无悔。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6)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赠杜鹃花①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②。
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③。毕竟花开谁作主? 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革职闲居瓢泉之时,词人虽赋闲在家,仍存恢复之志。②海棠魂,此处指杜鹃花。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花相似。③唐人司空曙《杜鹃行》一诗中有句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岂思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
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
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
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
【2】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以“杜鹃”这一意象抒发悲伤之情,但二者感情颇不相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所抒感情的不同。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清)
①伏承来教①,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②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固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③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④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⑤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③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可以自勉。鄙哉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
(注释)①伏承来教:对他人来信的敬称。承,接受。②曩(nǎng)者:从前。③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④矧(shěn):何况。⑤私淑艾:取人之善以自治其身。私淑,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悼其学之无传 悼:痛惜
B.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干:俸禄
C.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 躁竞:急于进取而争竞
D.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彀率:射箭的标准、要求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闵其年之衰暮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而班固乃断之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 /皆若空游无所依
D.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西汉传授经书带来的荣耀只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
B.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意为:“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能见到的。”
C.作者不愿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来招揽天下人,不愿张扬名声。
D.作者通过“大匠”和“(后)羿”这两组类比,表明了自己的心愿和追求。
【4】翻译下列句子。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可以自勉。
【5】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顾炎武“不愿”招徒授学的原因。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县一中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王老师和李老师。两个人都担任高三重点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王老师的班会课上得中规中矩;李老师的班会课却是赤裸裸地对学生进行优胜劣汰教育——成绩好的同学坐在前面,成绩差的同学坐在后面。王老师听说后,建议李老师应该把成绩差的同学和成绩好的同学排在一起坐,相互帮助。李老师则对王老师说:“自然界的规律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生活不相信眼泪,学生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在就让他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未尝不是好事。”王老师还想说什么,李老师说:“王老师,我的教育方式究竟恰当不恰当,一年后见效果,十年后见结果,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一年后,高考结果出来了,李老师的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王老师的班。但王老师还是不服气,他忧郁地望着李老师说:“一切都还没有完,10年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李老师冷笑一声说:“我坚信,我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打败你的学生,走到社会上,依然可以打败你的学生,因为我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
设想10年后,是王老师赢还是李老师赢?请结合材料内容作出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