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星小学门卫王煦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③⑥②①⑤④
C.⑤③②⑥①④ D.②⑥①④⑤③
2、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体 刊载 一年半载
B.生肖 肖像 惟妙惟肖
C.咀嚼 嚼蜡 咬文嚼字
D.和平 唱和 随声附和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庄重
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大多 ④思厥先祖父 其,他们的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⑥始速祸焉 加快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①④⑤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B.走上山岗,扑人眼帘的是那满园怒放的绚丽夺目的桃花,一簇一簇的。游人三五成群,沐着阳光,陆续走进了那片泛着红光的海洋。
C.春风和煦,轻轻地抚摸脸庞,温和深情,与家人一起行走在春风里,沐浴在阳光中,春风和我们一起欢笑,笑声让生活变得更美了。
D.宁静的湖水,将蓝天白云尽收眼底,颀长的苇草,将自己美妙的影子,深深地浸入清凉的水中,轻歌曼舞,倾吐着柔情缱绻的心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除了导弹,未来中国的航母编队要面对电子对抗和反潜等任务都会很重,这些设备显然也是需要相当的空间和电力支持。
B. 在质量时代,不管一个品牌之前享有怎样的声誉,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多高的认可度,只要没有把好质量关,就会满盘皆输。
C. 据介绍,新建立的中国食品谣言智能预警处理系统,将依托云技术,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便捷、权威的谣言查询及科普平台。
D. 我国铁路部门将通过研究应用信息新技术,不断提高铁路的智能化服务水平,使旅客的心情和客户满意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B. “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C.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D. 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
B. 文章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
C.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的原因。
D. 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B.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 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
D. 《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都分。
(1)《蜀道难》写蜀地在开凿栈道前,长期与外界阻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指宋朝社会官场的不良风习。
(3)自司马迁为汉代名将李广作传后,历代诗文对李广之品节、才能、遭际多有吟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秦宫内奢靡的生活场景,他写道:远处仿佛 “________”,那是宫车驶过。
(2)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 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诠释。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游无穷”需要遵循的宇宙万物的规则。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依山而建的楼阁密集、高耸。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燕昭王不惜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报效朝廷的决心。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主人公和男子短暂的分别后对男子的思念之情,颇有点“望穿秋水”的感觉。
(2)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湖北黄冈文赤壁因为苏东坡的《赤壁赋》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的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观景观。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1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之无禁,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2)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传统意象“酒”和窦宪刻石记功的典故,抒发感慨。
(3)柳宗元《小石潭记》善用比喻,比如以“_______”表现水声的清脆悦耳,以“_______”形容溪岸的形状。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1】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__(传统节日名)前一或二日。
【2】下面对这两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第二句写出了“堪悲”。作者独在他乡,寒食佳节,倍思亲人。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B.孟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C.韦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D.韦诗通篇写景,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两首诗歌的划线句。(任选一句)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 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吾事济矣(__________) ⑵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B.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
C.以申饬五伦之教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与“避诏讳更以今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大凡也 B.大王来何操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章君有见于斯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⑵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5】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章君办学的义举?(用原文回答)
【6】根据文意,章君请宋濂作这篇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1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矛盾。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别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另一方面在外面又害怕跟陌生人说话。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