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 应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活动的开展,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
C. 随着申办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D. 故宫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舍是现代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B.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有《屈原》《孔雀胆》等。
C. 《阿Q正传》《祝福》《包身工》《暴风骤雨》等小说,都反映了半殖民地旧中国劳动人民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
D. 五十年代出现了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其作品以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为其艺术风格,对当代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荷花淀派”。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纤(xiān)细 亘(gěnɡ)古 鲜(xiǎn)为人知 咬文嚼(jiáo)字
B.炽(chì)热 褴褛(lǚ) 自给(jǐ)自足 戛(jiá)然而止
C.慰藉(jí) 蓦(mò)然 锲(qiè)而不舍 相形见绌(chù)
D.气馁(lěi) 稽(qǐ)首 长吁(xū)短叹 拈(zhān)轻怕重
4、在下列各句子中,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A.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 徐公何能及君也 D.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②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
精神。
③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④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
学批评方法。
⑤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 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⑥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穿着青色短卦,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还有受众,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个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这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我们学生不行,我们必须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下还有受众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转译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事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这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
A.鲁迅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柳青1959年创作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再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基本相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__,秋以为期。(《氓》)
(3)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4)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天台四万八千文,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认为“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
(2)《师说》中写士大夫这类人从地位尊卑的角度为自己不从师学习进行辩解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3)《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宦途坎坷,失意惆怅,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积蓄在心中,使他泪流不止。在《琵琶行》中,表现他这种状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主人公充满愤慈地批判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感情经常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杜甫写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视线由高处转向江面洲头,用“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一幅精美的画面。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家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的说,即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形状和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4)《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文人雅事,将作者被闲置的落寞之感蕴藏在恬适平静的表象下。
(5)《客至》中,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 “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 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 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 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A. 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 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 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 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 矣
B. 乎
C. 耳
D. 也
【3】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 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 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 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新闻,标题是“有责任感的毕业生求职最受欢迎”,内容是山东人才网对200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毕业生时,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待人接物能力等,其中责任感被排在第一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