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总要学会 地去生活。人生的四季,怎能永远都是春天?一季有一季的味道,都是岁月的 与馈赠。学会与时光相互包容、接纳, 地奔着自己的喜好而去,说明内心已成熟。
A.机智 赏赐 删繁就简 B.睿智 赏赐 言简意赅
C.睿智 恩赐 删繁就简 D.机智 恩赐 言简意赅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流水不仅倒映着山,也在修改着山。一座山在水的倒影中变得朦胧, ,变得柔软,仿佛随波荡漾。水也因山的存在而越发幽深,越发纯净。山与水互为镜像,使彼此的美学特征越发 。山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两种 ,成为一个画种的名称,也成为一种审美原型。
A.模模糊糊 凸显 成分 B.影影绰绰 凸显 元素
C.模模糊糊 突显 元素 D.影影绰绰 突显 成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惊蛰已过,本是天气回暖时节,谁想气温直降10℃,走在大街上冷气逼人,竟然一寒如此,让人难以适应。
②《论语讲记》是钟茂森先生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书中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分析得鞭辟入里。
③2018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在英国伦敦落下战幕,一如赛前所料,中国队一路3比0无惊无险地包揽了男女团体冠军,又一次折冲樽俎,独占鳌头。
④正月初八,第二届德州董子文化街庙会盛大开幕,夜幕下的庙会被年味十足的花灯装扮得五彩斑斓,让游客意兴阑珊。
⑤位于贵州省内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序繁杂,对精确度要求也毫发不爽,否则就会失之千里。
⑥在生活中,一个人对物质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更应深深懂得,怀瑾握揄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目标。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云丽小姐是从苦境里过来的,如今得地身安,安不忘危,立志要不负众人所望,乘改革春风,成就一番事业。
②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才能获取更多知识。
③破除大而化之的习惯,树立精准发力的意识,是各级干部的应尽职责,也是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迫切要求。
④张强下到基层,担任胜利村科学扶贫技术指导员。他一心为民,工作勤勤恳恳,经常在瓜田李下指导耕作,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⑤李小刚的父亲是亿万富翁。仗着家里很有钱,李小刚根本就不思进取,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⑥可见文人是耐不住寂寞的。这无可厚非,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商品社会里,为什么独要求文人自甘寂寞呢?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称雄之前,刘备成功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的庸才,这一韬光养晦的做法让他得以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一起称雄三国时代。
②“手如柔黄,肤如凝脂”,《诗经·硕人》通过对齐女庄姜的细腻描绘,刻面了一个珠圆玉润、亮丽动人的古典美人形象。
③自8月1日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正式宣布后,网上盛传商务部反垄断局已两次约谈滴滴并依法进行调查,滴滴对此讳莫如深。
④由于缺少有效监督,《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在许多地方沦为一纸空文,只有真正令行禁止,才能达到公共场所“无烟化”的目标。
⑤城市规划大师卡罗琳·博斯在做主题演讲时说,城市环境和建筑休戚相关,所以要改善城市环境就不能忽视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
⑥他此时正心事重重,尽管窗外鸟语花香,一片春意盎然,可他仍目不暇接,无心欣赏,还时不时地叹上一回气。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抒情的过程,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过程,而不应满足于表层的视觉感受,必须是一种包括文辞内容、文化含量、文化深层信息的全面体验过程。
书法之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中独领风骚、永葆青春,不在于它的表层艺术,而在于它内部蕴含着的深邃的文化。可以说,书法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概念。书法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技术,这无论从它的产生、发展,还是从它所承载的内涵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书法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书法有着一种无法拆解的因缘,所以说书法因文化而具有了灵魂。反过来,书法又以其形式美让文化放射出光彩。可以说,只有当文化作为书法的内涵时,书法才能够感人。如《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不是简单地因为颜真卿的笔墨技巧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背后的爱国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含量。
一些人认为,与历史上的辉煌相比,当代书坛可谓黯然失色。我认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式的丰富和内涵的退化。内涵就是文化含量。所谓退化,就是无论从展览抑或大赛来看,书法反映出来的都是偏重于笔墨的效果,而淡化了传统书法抒情达意的本质。书法必须以国学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其础。我们搞书法,如果只是套用西方的概念,把书法纳入一个学科,这就把书法推向一个单纯的抽象造型艺术范畴,就会造成书法内涵的削减。书法最主要的是文字的情感和文学的内涵,即所谓的“书以载道”。书法是具有丰富文学内涵的抽象化了的汉字书写艺术,其表现形态在一些人眼里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能概括书法的全部特征。现在欣赏书法,不应把书法的内容与形式分开。文辞的内容与书法的线条、形态、创意有着内在的联系,撇开文辞内容,书法作品在视觉上的审美有其独立性,我们所感知的是一种“包含了内容”的形式。一些书法家试图摈弃文辞,在作品中有意对汉字结构作增减、重组、切割,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带汉字意味”的线条组合本身的审美价值,但这不算完整意义上的“书法”,只要还是搞“书法”,而不是其他什么艺术,就不能彻底摈弃汉字。
能把字写好是技术,能把“情”写出来才是艺术。因此,书法要把文化当主体,不能把简单的笔墨当主体。古人说书法是“小道”,指的就是技法方面。书法同时也是“大道”,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伦理价值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等。“小道”可以悦人耳目“大道”可以震撼心灵。书法是有生命的,不是僵死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单位,书法是文人向社会发出的生命信号。由此看来,书法既是“浅学”又是“显学”,既是“简学”又是“难学”。书法既通俗又高尚。就是说,书法既平易近人,又高深莫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认识汉字的人都会对书法有不同的兴趣,而且对书法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所以它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但是并不是识字的人都能讲出它的深刻内涵和深奥的审美意趣。
中国书法正行进在一个蜕变的道路上,正在完成它的时代转身----从历史的“工具”向当代的“审美”转型,由文学表达的“手段”向艺术表现的“目的”转变。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趋势看,书法的思想观念表达正在悄然让位于审美功能。令人欣慰的是,书坛上仍有一批有志于书法传承的耕耘者。我们不能因盲目自卑而止步不前,也不能因盲目自大而陷入保守,只有让书法超越现实的功利,真正深入传统,方能幻化出大师和经典。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盼 ---书法的明天会更好!
(摘编自陈传席《艺术杂谈: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
材料二:
在“技法至上”时弊之下,我们亟需重塑书法的文化身份,重新建构书法审美的评判体系,以“道技并重”推动新时代书法的健康发展。在书学上,古人对“道”更多地理解为书法达到一种自由运用的状态。《中庸》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道也,通平艺矣;学书者,由勉强以近自然,艺也进干道矣。这里的“道”显然指书法达到一种“近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书写佳境。
但我们所提倡的“道技并重”的“道”,不止是对书写规律,法则、技艺的自由运用,它应包含一些普遍的意义,诸如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艺术理论、文化学、伦理学等方面。首先,它写的是汉字,那么我们就要了解“汉字文化”。目前各种大小展览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用字、错字问题,如篆书的创作上,出现“用字张冠李戴、任意增减笔画、移动偏旁部首、变形夸张”等用字问题,这就破坏了文字的正常结构和文字的演变轨迹,缺乏基本的文字学常识。其次,书写的载体是汉字,汉字是有字义的,连字成文就是一篇文章,它承载着要表达的内容。目前书法创作主要集中在诗词方面,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学养的不足。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应以更加宽泛的视域来展现广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运用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内容,书写新时代的华章。文字学和书写内容也只是书法之“道”的基础内容,它背后还承载着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因此,在掌握书写技法的基础上,要重视书法文化的发掘,道技并重,契合时代书法发展之需。
(摘编自汪碧刚、刘自川《兼容并包 道技并重--推动新时代书法文化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的审美是综合的,立体的,人们欣赏书法既要着眼于作品的外在形式,又要关注具体内容。
B.书法是一种艺术,但其内部蕴含的深邃文化,使它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概念。
C.书法不是僵死的,而是文人向社会发出的生命信号,它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态度等震撼着人的心灵。
D.书法创作者应丰富学养,以更宽泛的视域展现广博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内容,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书法的文化内涵,不过二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把书法纳入学科,书法就会成为单纯的抽象造型艺术,其内涵也会削减。
C.书法具有思想观念表达和官美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但地位却并不相等。
D.忽略汉字文化,只追求线条组合本身的审美价值,书法就会走向畸形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张怀瓘《文字论》:“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B.解缙说:“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
C.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
D.王羲之说:“凡书之时,贵乎沉静,意令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始,构思成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书法作为历史记载者和文化传播者,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书法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滩》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3)《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刘禹锡是一位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土形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提出了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形象作镜鉴的修养方法。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梅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借写梅花抒发高洁的情志或隐逸的情怀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
(2)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对“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提出了批评,其中他们“爱其子”和“于其身”分别对应的行为是“_______”和“_______”。
(2)顽皮的南村群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对此杜甫只能用“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自己的无奈。
(3)杜鹃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能够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例如“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高骚》中提到,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 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听到“__________”,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却“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 __________”。
12、根据提示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_________________”,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_________________”的悲壮场面。
(2)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反证强调,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连禽、兽都难以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衬托蜀道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请在上阕的画线句中各找一个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词语。
景物特征:____;气候特征:_____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B. 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C. “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D. “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3】就作品中的诗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向,字师正。以祖颜任太庙斋郎,为永寿主簿,权京兆户曹。向知鄜州。大水冒城郭,沉室庐,死者相枕。郡卒戍延安,诣主将求归视。弗得,皆亡奔。至,则家人无存者,聚谋为盗,民大恐。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又论河北籴法之弊,以为:“度支岁费钱缗五百万,所得半直,其赢皆入贾贩家。今当有以权之,遇谷贵,则官籴于澶、魏,载以给边;新陈未交,则散籴价以救民乏;军食有余,则坐仓收之。此策一行,谷将不可胜食矣。”朝廷是向计,始置便籴司于大名,以向为提点刑狱兼其事。
武强有盗杀人而逸,尉捕平民抑使承,向覆其冤,脱六囚于死。入为开封度支判官,权陕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盐足支十年,而岁调畦夫数千,向奏损其数。兼提举买马,监牧沙苑养马,岁得驹三百,而费钱四千万,占田千顷。向请斥闲田予民,收租入以市之。乃置场于原、渭,以羡盐之直市马,于是马一岁至万匹。张靖使陕西还,陈向制置盐、马之失。诏向诣阙与辩,靖辞穷,即罪之。
北使久留都亭,数出不逊语,而云、应点兵,涿、易治道,佥谓必渝盟。向曰:“彼欲疆议速成,故多张虚势以撼我。使者惧不如其请,故肆嫚言以侥倖取成。兵来不除道,其亦无能为也已。”后皆如向言。向干局绝人,尤善商财,计算无遗策,用心至到,然甚者不能无病民,所上课间失实。时方尚功利,王安石从中主之,御史数有言,不听也。向以是益得展奋其材业,至于论兵帝所,通畅明决,遂由文俗吏得大用。及在政地,同列质以西北事,则养威持重,未尝启其端,非常所以属望意。会诏民畜马,向既奉命,旋知民不便,议欲改为。于是舒亶论向反覆无大臣体,斥知颍州。又改随州,卒,年六十六。元祐中,录其言,谥曰恭敏。
①度支:官署名。魏晋始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节选自《宋史•薛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B.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C.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D.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北宋时仍指长安及周围地区。
B.坐仓,宋代诸军有余粮愿意卖给官府,计价付钱,入其米于官仓,称之为坐仓。
C.同列,本指同一班列和地位;也指同僚,与“序八州而朝同列”中“同列”义同。
D.元祐,宋哲宗年号,因元祐年间旧党当政,后又指宋党争中的旧党,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向大胆改革,获得朝廷认可。他指出河北买进粮食之法的弊端,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朝廷认可他的计策,在大名设置便籴司,让他监管事务。
B.薛向明察是非,秉公处理案件。武强有盗匪杀了人之后逃跑,县尉逮捕平民并强迫他们认罪,担任提点刑狱的薛向为平民审察冤屈。
C.薛向施政有方,为老百姓着想。他任开封度支判官时,上奏减少征调畦夫的数量;兼任提举买马时,请求将空闲的田地租给农民耕种。
D.薛向明察秋毫,洞察他国用心。北国的使者长期停留在都亭,出言不逊,并召集士兵,撕毁盟约,薛向认为他们是虚张声势,想通过威胁动摇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度支岁费钱缗五百万,所得半直,其赢皆入贾贩家。
(2)张靖使陕西还,陈向制置盐、马之失。诏向诣阙与辩,靖辞穷,即罪之。
【5】文章末尾说到薛向“遂由文俗吏得大用”,简要说明其“得大用”的原因。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末,多家媒体评选“当年十大流行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居榜首。世界急剧变化,矛盾丛生,机遇频现,每一个个体都裹挟其中,身为高中生的你也不例外。
请结合过去一年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写一篇文章,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大变局、看待自己,又该如何审视“我”与周围这个激荡变化的世界的关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