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内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好友想写一句话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左氏辨》)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轲《孟子》)

    D.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葛洪《抱朴子外篇》)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鄙人仅以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浅知拙见,大家如果需要指点的话,我定将不吝赐教。

    D.他以书法线条入画,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jiǔ)   车(yùn)   马脚(lòu) 尽其妙(qǔ)

    B. 梗(jié)   精(suǐ)   子手(kuài)   水摸鱼(hún)

    C. 缩(yā) 狡(xié)   脾气(nìng)   不知耻(tián)

    D. 菜(zhái) 连(lěi)   紧咒(gū)   咎由自取(jiù)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对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备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 5、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____,____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____是值得怀疑的。____,议员在议会中打架,____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____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A

    然而

    如果

    一定

    那么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

    那么

    C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D

    /

    一旦

    似乎

    也许

    那么

    可是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的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为什么要古籍今译?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

    从先秦到晚清,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材料三:

    二十五史中的译事类记载高频词

    史书

    译事类记载

    重译

    高频搭配

    《史记》

    4

    4

    重译

    《汉书》

    9

    9

    重(九)译、累数译

    《后汉书》

    23

    14

    重(九)译、累译、通译

    《三国志》

    6

    5

    重译、译转

    《晋书》

    14

    14

    重译

    《宋书》

    19

    11

    重译、贡译、通译

    《南齐书》

    4

    3

    重译

    《梁书》

    5

    3

    重译、通译

    《陈书》

    0

    0

    ——

    《魏书》

    7

    3

    重译、导译

    《北齐书》

    1

    0

    命翻

    《周书》

    2

    0

    传译、通译

    《南史》

    5

    3

    重译、鞮译、译通

    《北史》

    7

    2

    重译、译通、译注

    《隋书》

    11

    7

    重译、通译

    《旧唐书》

    12

    9

    重译、译曰

    《新唐书》

    12

    5

    重译、鞮译、通译

    《旧五代史》

    1

    1

    重译

    《新五代史》

    0

    0

    ——

    《宋史》

    17

    5

    重译、通译、传译

    《辽史》

    7

    0

    工译、诏译、命译

    《金史》

    16

    0

    诏译、命译、进译

    《元史》

    49

    1

    敕译、命译、进译

    《明史》

    37

    5

    重译、诏译、命译

    《清史稿》

    131

    19

    敕译、命译、重译

    总计

    399

    123

     

    〔注释〕译事类记载,主要是关于翻译行为和翻译事件的记载,如“重译乃通”“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之”等。

    (节选自夏登山《国家翻译实践史上的“进译”现象研究》)

    材料四:

    古代翻译史上的“重译”并不是在已有译本的情况下再次翻译,而是指因为缺少兼通两种语言的译者导致无法直接翻译,转而借助其他语言作为中介的翻译行为。“诏译”指的是由皇帝下诏书,受皇命而翻译的行为,与之相似的还有“敕译”“命译”“令译”等翻译行为,本文将这些译事统称为“诏译类行为”。诏译类行为中令译出现最早,见于汉代。

    诏译类行为与重译类行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实践。(奉)诏译是制度化的、以国家名义开展的翻译行为;而重译描述的是其他民族不辞辛苦,借助多位中介译者试图与汉文化沟通的民族交往的翻译实践,是历代朝廷用以建构汉民族文化中心自我形象的手段。

    在多民族、大统一的历史时期,服务于民族治理和文化统治的国家翻译实践往往盛行。进译是译者将其译本进献给帝王而得到认可的国家翻译实践形式。进译有自上而下的奉诏进译和自下而上的自发进译两种形式,进译者大多是地位较高的朝廷官员。笔者认为,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进译,尤其是自发进译,标志了“尚译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新阶段,进译行为在辽代至清代的朝政治理、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历法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节选自夏登山《国家翻译实践史上的“进译”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古籍今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人的现实生存条件。

    B.今译是古籍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原作信息的丢失。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与二十五史翻译类型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译”指的是借助其他语言作为中介的翻译行为,这是由于缺少兼通两种语言的译者而产生的翻译行为。

    B.“敕译”“命译”“令译”等翻译行为与“诏译”相似,都是受皇命而翻译的行为。

    C.无论是奉诏进译还是自发进译都是译者进献给帝王而得到认可的译本,自发进译是“尚译精神”崛起的标志。

    D.《宋史》与之前的正史中,“重译”是最频繁的关键词,而《辽史》至《清史稿》则是以诏译、命译为关键词。

    【3】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今译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的心灵,但不具强制性,因而不能对上层建筑产生反作用。

    B.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的话,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与“意译”论述的观点。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汉书》《后汉书》重译次数最多,表明“两汉”处于民族文化融合,大统一的历史时期,彼时汉民族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约而同地都选用雪作比喻来描写滔天的江浪,其句子分别是“________ ”和“________”。

    (2)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都有作者注视手中武器的细节,均传达了作者强烈的报国情怀,其词句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3)李清照《声声慢》开篇全用叠词,绝妙而痛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心中的万千愁苦,其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的意思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近。

    (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写道:“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这情景恰可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梨花比喻冬雪,描写大雪突如其来、景色奇丽壮观的情形。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种种痛苦经历,接着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回到现实,表现自己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庄子·逍遥游》指出,宋荣子虽然能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奋勉或沮丧,但实际上他的思想仍然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限境地,没有完全超越世俗纷争,还不是真正的“无所待”。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音时而婉转、顺滑自然、时而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说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游无穷”需要遵循的宇宙万物的规则。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依山而建的楼阁密集、高耸。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燕昭王不惜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报效朝廷的决心。

  •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5)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6)___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 (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__,不戚戚于贫贱。   (班固《汉书·扬雄传》)

    (8)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这首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被贬岭南时所作。②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的山水林木,生动呈现了浓郁的南国风光。

    B.一个“争”字既将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诗句倍添情致。

    C.颈联写五月岭南已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三更时分鸡就会叫,表现出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

    D.尾联皆是情语,直抒胸臆,全诗写景抒情相互交替,景中寓情,情中有景,灵活多变。

    【2】《唐诗成法》中评价这首诗:“三、四有惧心,结亦有意味。”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穷乏,家无余财   振作

    B. 吏误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 访复以舟师湘城   前往

    D. 访威风既著,远近服   愉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家庐江寻阳焉 弘阵乱突围而出

    B. 时有访同姓名者 贼战,斩首数百

    C. 轶将周广烧城应访 访作长岐枨距之

    D. 弘大掷宝物城外 又破之,奔临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 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 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 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2)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图片要素:两条鱼在鱼缸里玩跷跷板,一条鱼儿由于失衡被抛到鱼缸外死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联系当今热点,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