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台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每年非法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国,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B. 针对长江流域当前汛情,国家防总指示长江防总加强预报预测,优化水利骨干控制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各项责任,严防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C. 了解作为青藏高原屏障的贡嘎山的生态情况,对研究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D. 公立医疗机构由于总体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地位,少数医疗机构抵制付费方式改革,不愿意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或者推诿病人、转嫁费用。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家母虽是北方人,却是个锡剧迷,她有一些锡剧问题向你垂询,还请你不吝赐教。

    B.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作,鄙人才疏识浅,兄长拜读之后,还请多加指正。

    C.来信收悉,贺大嫂弄璋之喜,小弟略备薄礼,不日快寄与兄,不成敬意,望笑纳。

    D.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现场,亲聆在座诸位先贤的高论,实在获益匪浅。

  •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辞书修订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要完成具有相当学术深度和广度的修订,弥补旧版系统上的缺失,殊为不易。相比过去,现在编写似乎容易了,有海量的数据库电子书可以提供线索,   。如果没有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哪里可以完成一个字一个音的准确校检?

    A.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浩瀚的资料,发挥它们在修订中的作用

    B. 因此我们能够掌握丰富的资料,从中选择我们需要的东西加以借鉴

    C. 但恰恰是这些浩瀚的资料,更需要我们做好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

    D. 但是这些数据库电子书的信息量太大,恰恰很难满足我们的要求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创作主体,电影人当然需要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升华,而不是躺在大众文化的里坐享其成,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有的文化自觉。

    B.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导致,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

    C.国庆假期天气比较好,秋高气爽,适宜外出旅游。但文化和旅游活动具有人员聚集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将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D.为了这个目标,他报考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在大学四年的努力和汗水的浇灌下,某电视台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风雪

    祝勇

    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

    ②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

    ③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

    ④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宋代画家也用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

    ⑤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

    ⑥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晋唐那种花红柳绿的青绿绘画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间的所有色彩、层次与秩序收纳在黑白两色中,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

    ⑦如果说在晋唐,中国绘画走进了它激情丰沛、充满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国绘画则进入了它充满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绘画一方面追求着俗世里的热闹繁华,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由俗世的艳丽,遁入哲学式的深邃、空灵。所以,宋画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那些卷,那些轴,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画山,画雪,其实就是画地老,画天荒,画宇宙的浩森——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厚重雪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感,在唐代没有找到对应的绘画图像,却在宋画里一再重现。

    ⑧我一直不相信《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画的。画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全图不着色,它抽去了所有繁华绮丽的成分,突然变得冷漠幽寂、深沉内敛,那清旷、孤寂的境界,与宋徽宗的其他画作显得格格不入。宋徽宗是爱热闹的,喜欢吉祥富丽、活色生香,《祥龙石图》《瑞鹤图》里的那种飞升感和生机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归棹图》卷里,还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来为自己的王朝歌功颂德,雪江归棹,这大雪覆盖的江山,不是归了他赵家吗?

    ⑨只是,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

    ⑩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冥”,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雪江归棹,而徽宗却归了金朝,在北国“坐井观天”。大雪无痕,寒冷伴随着寂寞侵蚀着他。

    无论《雪江归棹图》卷里收纳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画卷里那片辽阔奇绝的山川宇宙,那种宋代雪图所共有的荒寒画境。

    宋代许多雪景山水图都不画人,那人,在画外。纵然“空山不见人”,也会“但闻人语响”。把所有的“有”,都归于“无”;在“无”中,又隐含着无数的“有”-这就是藏在宋代雪图里的辩证法。

    正如冷到了极处,反而会激发出生命更大的潜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对生活最强烈的渴望,应当不是在他纸醉金迷的宫殿,而是在苦寒萧瑟的北国。所以,一无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国的雪地里写诗:“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

    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

    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内敛、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

    于是想起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

    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能画画,真该再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

    (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汇于笔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绘“宋代风雪”中的人文古韵。

    B.文章多次写林冲与宋徽宗,均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命运与雪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C.第段引用了叙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

    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宋代雪图在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以及审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响。

    【2】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

    (2)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

    【3】文章标题“宋代风雪”有哪些含义?

    【4】第14段写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空间的悲剧美感有哪些表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痴情女子登上倒塌的墙,对着心上人的方向远远地痴望,形象鲜明,情意动人。

    (2)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沉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听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然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的高妙的演奏技艺。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世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富贵人家的子弟的追捧。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论语》中说“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述秦王朝对待宝玉金珠的态度,揭示了“成由勤俭败由奢”这颠扑不破的真理。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凄楚的箫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楚江怀古

    马戴

    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

    (注)①唐宜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②讵可:岂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一、二联写景,“芦洲”点明地点为江畔,“早雾”“微霜”点明时间为秋晨。

    B.《其二》颈联的景象雄浑阔大,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其三》首联中“蕙带”“兰桡”两个意象沿用了《离骚》的“芳草美人”的写作传统。

    D.《其三》颈联中“侵”“入”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晚雾弥漫,江水冲刷岸树的场景。

    2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狄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过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开成初,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B.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C.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D.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十八岁冠礼时所起。

    B.禁中,指禁令所及范围之内。也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

    C.秩满,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秩”;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委之常秩”。

    D.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外交、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名重一时,擅长作诗写文。他善写五言诗,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而他也受到王叔文的重用,被称为有宰相器。

    B.刘禹锡宦海沉浮,出仕在外多年。他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后又受牵连被贬离京十多年,在几个州任刺史。

    C.刘禹锡心系教育,兴叹学校衰败。他认为如今教育不力在于没有钱物供学官使用,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D.刘禹锡以文会友,甚得朋友深交。晚年他与白居易交往友善,在诗歌方面唱和往来,且白居易集其诗并为之作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过他人,尤不可赦。

    【5】刘禹锡第二次被贬由极偏远的播州刺史改为连州刺史的原因是什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查良镛)于2018年10月30日驾鹤西去,享年94岁。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著武侠小说15部,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他的小说销量保守估计是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选》,盗版书更是不计其数。邓小平、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蒋经国、莫言、钱学森、季羡林、贾平凹、三毛……都是“金庸迷”,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对金庸老先生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认识、见解?或者,有怎样的领悟、感慨?总之,你有怎样的话要说?

    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不能写成诗歌;内容健康,文风严谨,观点不能偏激。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