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泉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典例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奇瑞公司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②武亦姝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中勇夺冠军,大家都夸她是一位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③社会对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认知不足,学校不愿意张扬,家长们投鼠忌器,使得多数校园欺凌最终沉没水底,私下消化。

    ④这些游戏或多或少都占据了我们手机一定的存储空间,有时候为了保留它们,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应用或者照片、视频等。

    ⑤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⑥2017年初,人类在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PK中连连败退,这类机器人无所不为,会下棋,会猜脸,还能解答各种问题。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B小王领父亲见班主任时说:老师,这是令尊大人。

    C对于有兴趣投资木王山森林公园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我所做的只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 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打算放下那些新鲜农产品就走,没想到投了凤姐和贾母的缘,被热情挽留并参加大观园盛会,她搜寻些话儿说,胡诌的故事竟引得宝玉信以为真。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比赛扳手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 《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D. 《三国演义》中刘备不愿暂弃百姓先行,导致行军缓慢,被曹军追上。乱军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成功突围救回阿斗,刘备赞谓“子龙一身都是胆”,并掷阿斗于地。

    E.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但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便更觉自负。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②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③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困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⑥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果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时代、政治、身份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学“自娱”有不同的理解。原本“自娱”之文,接受者却能看出善和知识,将其视为严肃的作品。自娱的曲子词也能从中发现微言大义,“自娱”的戏曲、小说也可经典化、雅化。原生态的“自娱”之文衍生出其他功能。。

    原非“自娱”之文,接受者又从中发现娱乐成分,将经、史、子及正统古文“小品”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以游戏轻佻态度对待庄严典重的经典之作。如晚明陆云龙辑《公穀提奇》,以“奇快可喜”为标准看待和选辑儒学经典,原本用以修身养性、经世致用的高文大典也为我所需,自娱自乐。这是“娱”的“泛化”。

    原本有“自娱”成分的作品,后人见仁见智,有的只重自娱。从接受心理上看,普通读者偏嗜接受“自娱”之文。

    对同一作者的作品,读者也是各取所需。如明末张大复兼擅古文和小品,但世人多欣赏其自娱的小品,只求捧腹解颐,而不喜严肃正经的古文。不同文体对“自娱”有不同的要求。按传统、正统观念,文载道,诗言志。正宗的古文是廊庙文学、载道文学、事功文学,不是用以自娱的。诗言志抒情,可兴、观、群、怨,净化心灵,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也不是单纯的自娱。词、曲小说则以自娱为主。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云:“词曲,金元小技耳。上之不能博功名,次复不能图显利,拾文人唾弃之余,供间谑浪之具,不过无聊之计,假此以磨岁耳,何关世事。”又说词曲作者是“正业之外,游戏为此”。认为词曲是超功利的纯然消遣自娱的文体。弁山樵子《红楼梦发微》也说:“夫小说,一茶余酒后之消闲品耳。”创作小说是消遣自娱,阅读小说也是消遣自娱。

    不同文体对“自娱”的不同要求也是相对的。写古文同样可以“自娱”,如韩愈写《毛颖传》《送穷文》即是自娱。晚明兴盛的小品实是古文的休闲化。汤显祖《答张梦泽》中将用以“自嬉”的“小文”与“长行文字”“馆阁大记”对举,“小文”只是自娱而已。历代宫体诗、香艳诗、闲适诗也多是自娱。不少小说、戏曲娱乐与教化功能兼而有之,是“寓教于乐”,有些小说、戏曲政治色彩浓厚,则完全脱离了自娱功能。

    正统观念中,某些文体如诗、文、赋地位越高,则越轻视其“自娱”功能;相反,某些文体如戏曲、小说地位越低,则越重视其“自娱”功能。

    任何一种文体于民间初兴时,皆是自娱娱人,文人人偶尔染指,也多是自娱,后来便逐渐被统治者利用,政治化、功利化,原来的自娱功能反遭贬低排斥。但“自娱”功能是一脉不断的。这是一种带有普遍规律的文学现象。

    (摘编自欧明俊《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原生态的“自娱”之文可能衍生出其他功能,例如自娱的诗词、戏曲、小说等,对接受者而言,可能有潜在的寓意。

    B. 不同读者对于同一作者作品的阅读接受有所侧重,因自娱文体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偏好同一作者的自娱性质的作品。

    C. 晚明小品文具有“自娱”特点,它是古文的休闲化,它和不少小说、戏曲一样,寓教于乐,娱乐与教化功能兼而有之。

    D. 在正统观念中,越轻视“自娱”功能的文体地位越高,如诗、文、赋;越重视“自娱”功能的文体地位越低,如戏曲、小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陆云龙以独特的标准选辑《公穀提奇》,来论证对经典的解读可以多样化。

    B. 文章引用《三家村老委谈》和《红楼梦发微》中的话,论述词、曲、小说的自娱功能。

    C. 文章以韩愈的《毛颖传》等为例,论述不同文体对“自娱”的不同要求也是相对的。

    D.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时代、政治、身份与审美趣味等的不同,人们对文学“自娱”见仁见智;所以我们应动态地看“自娱”说的变化。

    B. 在接受者看来,“自娱”之文与非“自娱”之文并非铁板钉钉,“自娱”之作可经典化,正统古文也可“娱乐”化。

    C. 诗用于言志抒情,并非单纯自娱;因此即便宫体诗、香艳诗、闲适诗,虽多为自娱,但也不排斥某些载道、教化成分。

    D. 从文体产生与发展角度看,任何一种文体源自民间时,都是自娱娱人,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其原有自娱功能就会消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_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4)《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5)《氓》中用淇水再宽终有岸,反衬男子变化无常,没有底限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晏殊的《浣溪沙》一词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行猎后“______”,可见其豪迈狂放。他不以年老为意,还坚信“______”,到西北边疆杀敌报国。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旷达、乐观的情怀,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古今之士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非易事,需要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格局,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言“___________”。

    (6)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洋溢着浓厚的、古朴的乡村生活气息。

    (7)《天净沙·秋思》中以哀景衬哀情,描写黄昏时萧瑟衰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以乐景村哀情,描写农村温馨画面的句子是“______”。

    (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潼关险要地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手法来表现国家国势危亡、个人遭遇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11)《蜀道难》中描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艺术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12)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空荡的山谷里悲哀婉转的猿啼来烘托氛围,《登高》中的“____________”也有同样的效果。

    (13)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这一诗句是对《琵琶行》中“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化用。

    (14)“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典故营造出了朦胧凄迷与悲戚哀婉的意境。

    (1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情景。在《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也表达了相同的感慨。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一句解释了“离骚”的意思,“______”一句阐明了“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的道理。

    (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加“____________”。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能以片言传神,用极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比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暮色中远村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而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更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尽冬日雪后泰山晚照的壮美之景。

    (2)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你回顾高中生活,感慨时光飞逝,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诗句:“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可以印证这句话的一句是:

    (2)岳阳楼的一幅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仲淹,两字指忧乐二字。《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        

    (3)《逍遥游》中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

    (2)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则由花谢之景触发伤春之情。

    (3)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拥有坚定的信仰,宁死也不会做出丑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在具体描述了自己从师向学的过程后,用“____________”句做了概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消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B.颔联以夸张手法极写旱情的严重,人间江海将因暑旱而枯竭,天上银河也会因暑早而干涸。

    C.颈联笔锋一转,写远眺昆仑山顶有积雪,蓬莱岛上气候寒凉,皆可解热除旱,不禁心生向往。

    D.本诗用“清风无力”来表现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反衬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2】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盛赞此诗“识度高远”。请你结合尾联,对刘克庄的这一说法作简要阐述。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仇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仇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昔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未可以训,元庆之可显宥于此矣。然而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而元庆能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今若取此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

    (选自柳宗元《驳复仇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国家画一之法也             于其身也,耻师焉

    B.果以是示天下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法可仇乎?                    孰能讥之乎?

    D.今若取此断两下相杀       木欣欣向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B.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C.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D.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3】下列材料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宗元《驳复仇议》观点的一项是(     

    A.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到官员处告发了这件事。结果楚令尹说:“杀掉他!”楚令尹认为直躬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就判了直躬死罪。

    B.孔子认为,父子之间有着最亲的血缘关系,如果父亲犯了罪,做儿子的应该为父亲隐瞒罪行;如果儿子犯了罪,做父亲的应该为儿子隐瞒罪行。

    C.《春秋公羊传》中说父亲无罪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有罪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种报复行为只会导致彼此仇杀不止。

    D.《礼记》中说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的跟仇人是不共戴天的。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遇见了就要马上与之搏斗,甚至不可以回家去取兵器再复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未可以训,元庆之可显宥于此矣。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5】针对“徐元庆复仇案”,柳宗元认为陈子昂的处理方式存在什么错谬,有怎样的危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这是《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段,看了以后,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修养或社会现象是否也有感悟和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