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弘扬中国传统诗词,耀华中学朴风诗社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凌绝泰山,一览天下②旅食京华,针砭朱门③渔阳鼙鼓,国破春望④避乱入蜀,草堂闲情⑤缘江出蜀,夔门秋兴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 无题顿挫,接武诗圣 B. 绣口一吐,圣唐气象
C. 忠君爱国,香草流芳 D. 漂泊西南,老病孤舟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谈不上造诣,马齿徒增罢了。
B. 明天我准时到府上拜望,请务必在家恭候。
C. 你邮寄来的那首诗,我抽空一定雅正。
D. 如此真心实意,这礼物我就笑纳了。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绒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剪裁。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 ⑤④③①⑥② B. ③①⑤④②⑥ C. ③①②⑤④⑥ D. ⑤④⑥②③①
4、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谨拜表以闻 ④以无厚入有间
⑤以八千岁为春 ⑥洎牧以谗诛 ⑦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⑧耕植不足以自给 ⑨诸侯以惠爱为德 ⑩汝殁以六月二日
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 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⑩ D.①⑥/②④/③⑦/⑤⑧/⑨/⑩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停播,有网友点赞:这有助于 社会权利世袭化的倾向,给更多没有明星爸妈的演员更多发展空间。
②为了满足我们中考语文复习的 ,全年级语文老师针对今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整理了一本《无敌中考语文背多分》。
③他反映情况的信件被 了半年,最近才送到有关部门。
A. 遏制 须要 扣压 B. 遏制 需要 扣压
C. 遏止 须要 扣押 D. 遏止 需要 扣押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或曰人与天)的分离,以中国为例,虽然有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就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显然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东亚智慧没有完成“主客体浑然一体”向“主客体两分对立”的转化,这本是东亚智慧的一种时代性缺陷,但东亚智慧阐扬了人与自然的一体观——从自然规律经过人的自觉而发展出伦理观以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观念,如孟子所说“仁民爱物”,主张施仁政于民众,更把爱推及到万物;又如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名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万民为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家庭,这种绿色理念对于救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东方智慧的另一源——印度思想也有此类资源,诗人泰戈尔说:印度人……把世界和人一起包括在一个伟大的真理里。印度人强调在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的“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一类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决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新回复古代的“主客不分”、“主客浑沌”,而是充分肯认工业化的成就,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著《沙乡的沉思》一书,描述作者在一个废弃的沙乡农场,运用现代科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过程及其思索。该书有一节名为《土地道德》,首次从道德角度提出人与自然关系标准,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该节论述维持生物链完整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如果过分垦殖、开采,强行打破这种生物链,是不道德的,而且,“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利奥波德还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不过这是在新的科技、新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哲学及伦理学概括,生动展现了人类理智的古今贯穿性和中西相应性。
(摘编自冯天瑜《先哲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材料二:
1987 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中国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和环境未遭大的枯竭和破坏,未曾削弱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传统是由历史沿转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首先体现在思想上。这就是以人为本,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由于人抽去了自然属性,因而是社会的人,人代表着社会。《四书》中的首篇《大学》开首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社会的灵魂是道德,主体是人民,由道德去建造社会的形式,由人们去构筑社会的精神,所以《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此中的“格物”和“致知”合起来,也称为格致,被认为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这就说明中国先贤们试图建立的社会,是文明知识的社会。3000 余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农业经济传统。
(摘编自刘盛佳《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天人合一”观念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并未被取代。
B.以中国与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虽然努力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以推广的完备样板,但实际上因时代性缺陷而无法做到。
C.孟子“仁民爱物”的思想,与张载“民胞物与”的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之病,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D.印度智慧中关于人和宇宙和谐的观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同中有异,后者较前者对现代人克服主客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更富启示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给现代可持续发展不少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回到人类发展的“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B.根据相关概念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为了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就必须牺牲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C.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殊途同归,同步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展现了人类理智的中西相应性。
D.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的道德感,体现了中国先贤建立文明知识社会的愿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挟太山以超北海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东西方智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有哪些相似的认知?请结合利奥波德的相关论述,概括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6)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7)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第四》)
(8)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管弦繁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强调“____________”,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3)《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皓月当空、山泉清冽的景象,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孟子·尽心下》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4)孔子曾感叹河水不论白天黑夜都匆匆奔流不止,后世文人常常化用此句,如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项脊轩志》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于一棵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2)《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痴情,没看到心上人时,“________”;看到了心上人后,“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宦途坎坷,失意惆怅,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积蓄在心中,使他泪流不止。在《琵琶行》中,表现他这种状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实转虚,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洞庭阻风
张泌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日,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虽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但举目远眺,只见空江浩荡,顿生悠闲之情。
B.颈联写诗人感叹远眺已生伤春之心,愁闷至极身上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沽酒解愁。
C.尾联以景作结,渔人的零星房屋,远方西下的夕阳,同样也给人带来萧然的感觉。
D.全诗将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含蓄有味。
【2】《唐诗绎》评价此诗说:三四写阻风之景,声势俱出。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春秋》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1)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以义设人 设:陷害
B. 然而不得为淑人者 淑:善良
C. 则《春秋》弗美 美:称赞
D. 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 萌:萌芽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以治人与我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 乃往救之 乃不知有汉
C. 其至明矣 至若春和景明
D. 莫之亡而自亡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逆其理,鲜不乱矣 违背了这个道理,少有不混乱的
B. 以暗于人我之分 以致于隐藏起别人和自我的分歧
C. 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 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
D. 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 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
【4】下列补写在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故曰:以仁安人
B. 此则人与我也
C. 是义与仁殊
D. 故曰:义,我也
【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
②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
【6】下面语段中,孝文皇帝的行为是如何体现仁义的?请结合本文的“仁义观”,简要分析。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1),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和亲后,匈奴背约入盗,帝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
(取材于《汉书·文帝纪》)
注释:(1)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5、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愚”,有人努力摆脱“愚”,有人执着坚守“愚”。请以“跟‘愚’说 ”为题,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或他人关于“愚”的故事。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