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尽管越来越多的文化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十分重视文化问题,但是,__________________ ,相反,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的探讨和研究,导致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②不同学者探讨文化问题的视角、层面、问题域都差异很大
③关于文化本身的界定并未由此而形成公认的、一致的意见
④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无所不在的特性,导致文化界定困难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档介绍人工智能的电视节目中,智能机器人与主持人谈笑自若,妙语连珠,机器人的机智幽默博得满场喝彩。
B.要去除旷野里的杂草,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拔掉或铲除,而是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只需种上美德。
C.西汉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为匈奴所囚,历时十三年才回到长安,一路受尽磨难,九死一生,他却始终安之若素。
D.我何曾不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淳朴温暖,诗意无比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可能是贫穷落后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5月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 立秋以来,太原的气温是早上凉中午热,呈现出特别明显的两个温差,穿多穿少都不舒服,倒是应了七八月乱穿衣的俗语。
C. 一个人的胆识与他是否注重自我反思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胆无识就会盲干,有识无胆就会徘徊,有胆有识才会成功。
D. 新华社推出的“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互动活动,得到了网友热烈响应。据微博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18时,十九大相关微博话题多达80个,阅读总量超过180亿人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卢恩光等大老虎台上人前冠冕堂皇,一派正人君子,背地里却男盗女娼,最终逃不了被人民唾弃的下场。
②五四时期,时代的风雨使许多知识分子不安于室,纷纷走出书斋,奔赴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
③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搭配美轮美奂的舞台制作,带来的是一场场视觉盛宴和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④张老师这次出差到深圳,与分别二十多年的老同学李刚萍水相逢,两人惊喜不已,彻夜长谈。
⑤古丝绸之路旷古胜迹蔚为大观,民俗民风淳厚,时刻激荡着美术家们的心灵,为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
⑥《朗读者》,一档开播即火的节目,再次让董卿成为炙手可热的屏霸,为这个端庄大气,而又满腹诗书的女子圈粉无数。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吾不忍其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B.栩栩然蝴蝶也/ 奏刀騁然
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的树
肖复兴
①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 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②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③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④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 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⑤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⑥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⑦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 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
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 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⑨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⑩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11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
○12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13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
(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
【1】下列语句中,“讲究”与例句中“讲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
A. 这一次我们学校请的专家报告真好,非常讲究.实效。
B. 北京人以茶待客,沏茶时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这叫讲究.。
C. 写高考作文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
D. 明星走红地毯,总是穿着讲究.的服饰,力求光彩照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
B. 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
C. 第⑦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表明在他心中树比人重要。
D. 文章第○12 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
【3】文中第8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
【4】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颗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 分析。
【5】中国的文人有为居家或书房写门联的传统,文中吴晓玲先生写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就是一例。请你依据自家的特点或对未来书房的设想,写一副对联。
【6】“北京的树”对北京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下列作品中某一事物对人物的意义和 价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小说《药》中,对华老栓来说,“药”是治好小栓痨病的重要寄托。
B. 《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是宝玉身份的象征,也是送给薛宝钗的信物。
C. 在《平凡的世界》中,“书”是孙少平的朋友,也是他不竭的动力源泉。
D. 《老人与海》中“海”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老人的敌人也是朋友。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用“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丰年酿酒,与朋友共庆的欢乐情景。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为国立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 , _____”。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_____ , 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登高临水常常诗兴大发,留下众多佳句,如《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
(3)古人诗词中常用叠词,或摹写声音或描绘形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前汉兴盛的原因。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为反衬下文欢乐场面进行铺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庄周梦蝶”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鱼儿在水中游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承接上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又开启下文盛赞周公瑾年轻有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
(3)杨万里有诗云:“诗人长怨没诗材,天遣斜风细雨来。”很多诗人从“雨”中获得灵感与情思,因此“雨”成了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有“__________”,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有“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躬耕
陆游
莫笑躬耕老蜀山,也胜菜把仰园官①。
唤回痴梦尘机息,空尽闲愁酒地宽。
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②。
十年世事茫如海,输与闲人静处看。
注:①杜甫曾有感于园吏所送之菜多杂野菜,作《园官送菜》诗。陆游曾在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②此联两句分别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雨过苏端》诗,其中“微雨过苏端”是指杜甫冒雨访问苏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感慨自身年老,用杜甫“园官送菜”的典故表明自身才华惨遭埋没。
B.颔联“唤回痴梦”与“空尽闲愁”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酸楚与无奈。
C.颈联表面轻松,实则无奈。诗人屡遭挫折,壮志难酬,只得将情感寄托于与友人的交往之中。
D.尾联抒写世事难料,人生苍茫,十年来忙忙碌碌,如今只能做一个“躬耕”“静处”的“闲人”。
【2】本诗仅有首联提及“躬耕”,为何以“躬耕”为题?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 海 秋 传
姚 莹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
君少为文,有奇气。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也。”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余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又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问,升沉存殁若此,悲夫!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人讦之 讦:揭发
B. 吏议轻,不足以儆 儆:敬重
C.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 拟:模仿
D. 已梓者三十余卷 梓:刊刻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光:皇帝的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外,也有用干支等纪年的。
B.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朝廷殿试而录取的人。
C. 文中“诗多悲愤沉痛之作”的“之”与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D. 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与“礼、吏、兵、刑、工”合称“六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2)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
【4】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与“外”是一对表示方位的词。它们的本义非常简单,而一旦有了参照点或参照系(如圈内圈外、内行外行等),或是与其它的词组成新词(如内因外因、内求外求等),内涵就非常丰富。内与外的关系处理不但重要,而且复杂,还要讲究艺术。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