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盐城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B. 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作诗也不是随便地堆砌词语。

    C. 只要是孩子们认真读了教材上的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

    D. 慰安妇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伤口,应当坚决制止对她们进行戏谑和消费的事件不再发生。

     

  • 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B.像《论语(十则)》这样的古代经典诗文,一定要能够背诵。

    C.我问那个买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9年,国务院批准天津市撤销塘洁、汉洁、大港三个行政区划,组建滨海新区。新区成立至今,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

    ②驾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自学直考”新政策出台后,到他们这 的市民并不比往年少,但交费报名的却不多。

    ③证监会相关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上市公司在回答投资者问题时,因为时间比较短,所以反馈的质量水平

    A.台阶   查询 良莠不齐 B.难度   咨询 良莠不齐

    C.台阶   咨询 参差不齐 D.难度   查询 参差不齐

  • 5、下列对加点词解释全有误的一项是(  )

    A.誓天不相(违背)   独夫之心,日益骄(顽固 )

    B.君安与项伯有(老交情)  闻大王有意督之(责备)

    C.后五年,吾妻来(回家)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回头)

    D.今已亭亭如矣(伞)   去怀乡,忧谗畏讥(国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街三怪

    贾大山

    城里西街上,居住着三位老人,人称“西街三怪”。他们是于老、杜老和黄老。于老外号“药罐子”,杜老外号“火锅子”,黄老外号“神算子”。

    药罐子

    于老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李先生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于老来了。他说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紧紧的。

    李先生赶忙让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开水,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

    于老相面似地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康泰克’,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也在这里歇着。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大家笑了。

    李先生也笑了,给他讲了一番道理。李先生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杜老笑着说:“我们不能迷信旧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崇拜新东西。盲目崇拜新的,就会迷信旧的。李先生说是不是?”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李先生笑了说:

    “好好睡一觉,效果更好。”

    李先生送他回来,呆呆望着桌子底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怅然一笑说:

    ①“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

    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火锅子

    于老爱吃药,杜老爱吃饭。

    可是,一到春节,他便有些反常。整天少言寡语,食欲也明显下降。

    女婚怀疑他得了什么病症,便到诊所去问李先生。李先生听了,朝给病人扎针的小床上一指,笑着说:

    “这得请教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就是“神算子”。他闭着眼睛坐在小床上问:

    “你们平常吃什么饭呀?”

    “家常便饭呗。”

    “他呢?”

    “他老了,我们做小的总得给他弄点差样儿的东西吃,也就是炒个鸡蛋、买个猪爪子什么的……”

    “正月里,还给他炒鸡蛋吗?”

    “不啦。”

    “还买猪爪子吗?”

    女婿摇头笑了说:

    “正月里,又是鱼又是肉,又是鸡又是鸭的,还炒什么鸡蛋,买什么猪爪子呀?”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黄老说,“你那老泰山,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平常和你们吃的不一样,他就高兴;现在一样了,他就不高兴了。”

    李先生哈哈笑了说:

    “黄先生有什么妙方不?”

    “有。”黄老睁开眼睛,对杜老的女婿说,“你们吃饭时,不要叫他。你们吃饱了,把剩下的莱呀、肉呀,朝锅里一倒,热了给他吃,记住,得说‘折罗’!”

    正月十五晚饭,闺女、女婿如法做了,杜老果然吃得高兴!晚上观灯,于老碰见他问:

    “老杜,吃了么?”

    “吃了!”他呵呵一笑,说,“‘火锅子’!‘折罗’!”

    于是,“火锅子”的外号就叫起来了。

    神算子

    黄老读过不少古书,到了“不惑”之年,人们说,黄先生开了“慧眼”啦,能看到未来的事情,他便得了“神算子”的美名。

    黄老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人们刚刚分到责任田的时候。人们穷怕了,一举一动都想卜个吉凶,都要问问他。他开始说自己不善此道。人们便说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你。他心里一高兴,便“开放”了:玄门真言、禅门偶语、毛主席教导、阴阳八卦,熔百家于一炉,给人们指示方向,解难析疑。先是无偿服务,后来变成有偿服务了。

    自从变成有偿服务,人们常常望着他的背影说:

    “别理他,半疯子!”

    首先对他发生怀疑的,竟是于老。一天晚上,大家正在李先生的诊所里歇着,他来了,于老便问:

    “老黄,你什么时候学会算卦了?”

    “哪个算卦了?”他说,“我那一套,全是哲学!”

    大家哈哈笑了,杜老说:

    “哲学家,你看我的晚运如何?”

    “你三十挨刀,四十挨炮,五十遭雷打,六十被火烧!”

    “哎哟,我今年都六十四了!”

    在一片笑声中,他灰灰地走了。大家想起昔日的黄老,觉得很惋惜。

    于老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说:

    “我看都怨大家!”

    “我看不能怨大家,首先得怨他自己!”杜老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嘛!李先生说是不是?”

    李先生点点头,看看于、杜二位,也笑了说:

    ②“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三个普普通通而又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他们人性中的劣根:观人时精明,看己时糊涂。

    B.“火锅子”里的杜老患有一种心病——“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这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极富代表性。

    C.给人物起外号来体现人物特点是民间文学常用的技巧,如《水浒传》中108位梁山好汉就各有外号,本文的人物外号也有这样的作用。

    D.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目光和笔触从显意识层面深入到潜意识层面,让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深层触动,催人警醒。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康泰克’!”

    ②“唉,咱街上净出怪人,又净出哲学家!”

    3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小诊所的李先生有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一直是男子心中理想的配偶,《关雎》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2)《蒹葭》中,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漫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人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使至塞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飘蓬”“归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6)《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居闹市,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2)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内心的孤寂悲愁。

    (3)《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小石潭记》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苟以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

    (5)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7)《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论语》中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直接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既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又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

    (3)《永遇乐(千古江山)》结尾“______________”两句,辛弃疾以古代名将自况:一是表明决心,二是显示能力,三是抒写忧虑。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化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开篇用了两个叠词句来渲染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古诗文常用“云”这个意象来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和李商隐的《无题》中的“____________”。

  • 1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苏轼在词中用“浮生一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不要疑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__________,感叹人生短暂,人与人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苏轼的《前赤壁赋》里有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________。《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____⑧ ”__,表达了随着时间季节不同,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仅仅是指普通人,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要品行完备的圣人就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清)李祯

    (1)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3)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刘:杀戮

    1可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B. 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D.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3对本文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指出二苏的论点不对,然后提出本人观点,再驳世人的偏颇看法。

    B. 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 本文是一篇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的偏颇之论。

    D. 本文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篇议论文。

    4分析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作者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寒梅未著仍渗芳》一文中,古人的迁徙常常是被动的,而现代人的迁徙则多是主动的,如外出务工,留学国外,移民他乡……现代人的这种迁徙现象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未来智慧城市建成,智能化高度发展,在这样的智城市里,人的生活会怎样?

    请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情节,有描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