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善如登,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②天津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平一段《野猪林》中的“大雪飘”,唱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③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④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十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亲历21世纪的我们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⑤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⑥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尤其是考上作文更是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
B. 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C. 近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接到不少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反映部分实体商家和网络卖家有口无心,不兑现承诺,或者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D. 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虽然比起《霸王别姬》还稍有差距,但相较于前几年口碑极差的《无极》,媒体和大众给些过分的溢美之词还是可以理解的。
B.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只是照搬列举说明,还自以为找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就是我们说的食古不化。
C.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没有这一条,各行其是,势必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D.李明对老师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4、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血牺牲 须臾之间 全力支持
B.买卖兴隆 精力充分 发表论文
C.践踏尊严 氛围浓厚 弊端丛生
D.增强体质 封锁消息 纪律严明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 , 。 。 。 , 。
①陶诗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
②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
③陶诗中荒墟草屋、榆柳桃李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
④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
⑤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
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 ①⑤④③②⑥ B. ③⑥④①②⑤ C. ②⑤③④①⑥ D. ②⑥④③①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书法学习中,“天然”更多地体现为书家的禀性与天资,“功夫”更多地体现为书家对古法和书体的学习,“天然”与“功夫”在书家习书时同样重要。
书法因天资而革新。一个书家的天资往往能引领一个时期的艺术风尚。金农作为清代前碑派书家的典型代表,他在书法上的天资表现为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敢于叛逆当时帖学的笼罩,形成自己标新立异、面目繁多的书法风格。金农的这种天资还表现在他在书法上的广收博取。他开掘古代书法中的倒薤笔法,吸取飞白用笔中的扫刷,并且能大胆地卧笔作书,留心于刻工的木板字体,并将整洁、光滑、装饰化的用笔特征引用到书法创作上来。金农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传统中开拓出的全新的笔法,展现出前无古人的全新面目。
当然这种有天资的书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书家都循规蹈矩,甚至泥古不化,书法面貌中往往没有自我的体现。这样的书家也能对书法的技法掌握精熟,得到时人的称赞,但是终究在书法史上被逐渐隐没。
一个书家的禀性与天资可以赋予书法新的审美趣味与自我面貌,但是学习的用功是个人的天资所不能替代的。书法因用功而有规矩的体格。习书过程中书家的功夫在审美上表现为对古人经典审美的不断追求,即学古用功: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基本的用笔操作娴熟有致,即法度森严。书家的自我面貌的形成是离不开功夫的,而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才能用笔精熟,将章草的发展由质朴推向精美,使书法成为更加纯粹的艺术,人称“草圣”;由陈入隋的书家智永,相传闭居阁楼数十年而不下,潜心书法。有“退笔冢”“铁门限”的故事,因此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致,反造疏淡。”总之,书家的功夫是书风成熟必不可少的因素。
“天然”与“功夫”的统一是书家形成自我风貌的关键。书法中的“天然”是书家情性的自然流露,是书家独有的禀赋。这种“天然”表现在书法上即书风的革新与创变,它体现了一个书家的创造力和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所谓的“功夫”是书家对书法基本法则的把握。“功夫”是由书法的传统决定的,也是书法基本体格的表现。倘若一味地追求“天然”而漠视“功夫”,书法则会信笔为体,流于野俗。反之,只是盲目地临仿古人,忽视“天资”,不求创变,书法则会泥古不化,失去自我。董其昌曾言“字须熟后生”。这里的“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古的过程,即“功夫”;这里的“生”则是书家的自我体现,也是由书家的“天然”决定的,是“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总之,没有“功夫“则书法缺乏体格,失去“天然”则书法缺少灵动,“熟后求生”即是天然与功夫辩证统一的最好注解。
“天然”与“功夫”在书法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相辅相成,这两方面应该构成我们当下的学书态度,即“功夫”与“天然”并举,资学兼重,斯为至理!
(摘编自刘永军《书法中的“天然”与“功夫”之辨》)
材料二:
当代书法创作虽形式丰富多样,但内涵苍白无力。书法家们只追求所谓视觉上的冲击力,但没有思想上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穿透力。这就是书法创作缺钙的病灶,也是当下书法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法艺术的钙质源于思想的充盈和精神的指向。《兰亭序》既是书法艺术的名典,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之所以成为经典,既是由于王羲之书法的优美,还在于王羲之文辞的蕴涵。颜真卿《祭侄稿》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不在于这篇“急就章”表现出了多高的书法技巧,而恰在于文稿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读之令人感佩感怀,书法因文字承载的情怀而焕发神采,光耀千古。书法一旦离开了文字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就如同艺术只剩下技术而毫无风骨气韵可言。书法艺术唯有思想上的充盈,文学上的滋润,文化上的传承,心灵上的寄托,才能彰显出打动人心的魅力。可以说,历史上那些最好的书法作品也都是经典的华章。
反观今日书坛,书法家们不缺少良好的创作环境,不缺少技法的磨砺,而缺少思想的深意和艺术的灵气。当下参展参赛的作品多为抄写古人诗词名句,即使那些规定必须要有原创的内容,也只是一些生硬无味的造句,缺少文学的蕴含和艺术的新意。观众和读者很难产生美的共鸣,故而书家虽多,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却难深入人心,像《兰亭序》和《祭侄稿》那样,能够标志今天时代高度的杰作几近为零。众多在各种比赛展览中早早夺冠或成名的书家,亦难进入大家之行列。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其虽技法娴熟,但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从而陷入书写惯性化和表演性的困境中。如此,只能是抄写经典的诗词话语,难有思想的突破和境界的提升。
(摘编自罗杨《唯思想是书法的钙和精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史上大多数书家缺乏像金农一样的天资,大都循规蹈矩,自我往往难以在书法面貌中体现。
B.学习的用功使书法具有规矩的体格,书家的功夫表现在审美上的学古用功和形式上的法度森严。
C.当下书法作品虽然众多,但缺乏杰作,其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思想上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穿透力。
D.《兰亭序》和《祭侄稿》能成为书法名典,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其蕴涵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笔法,是因为他敢于革新,具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
B.书法学习重视“天然”才会形成书家个性,不致失去自我;重视“功夫”才会书风成熟,不致流于野俗。
C.当下书家保持“功夫”与“天然”并举的学术态度,就能在立足书法传统的基础上革新与创变一代书风。
D.当今书坛书家虽技法娴熟,但缺乏文化修为,不能创作文学作品,导致只能抄写经典诗词话语参展参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书法以结构形式的内在规定性和“字势”的抽象性,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从而被接受。
B.一件书法作品可以通过短期的技法训练写就,但创作主体的思想高度不能短时抵达。
C.书法作品格调情怀为第一性,创作技法乃第二性,唯思想性是书法作品的第一要素。
D.书法艺术以抽象自然美和人格精神构成其基本内涵,而情感是沟通二者的主要媒介。
【4】材料一在开篇提出论点后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某大学书法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有《隶书临摹》《楷书临摹》《行书临摹》《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格律及楹联基础》等,请结合材料分析设置这些课程的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两句“ , ”,说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心志。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 , ”,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慈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面对皎洁江月的思古之情,与苏轼“明月几时有”颇有相似之处。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天色渐晚,诗人依然留恋孤松不愿离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一代名相诸葛亮,作《出师表》,兴伐魏师,后人常在诗句中借此表达对其赞扬慨叹之情。“______,______”两句便是其中代表性诗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占地极广的角度来表现阿房宫建筑之恢弘壮观。
(2)韩愈在《师说》中在论述了从师的标准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转入对今人耻师行为的批判。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们面对山势的高危,抚胸叹息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音和颜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集》中的“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
(1)《过秦论》中描写秦朝灭亡过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
(2)《离骚》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急流与飞泻的瀑布争相喧闹的场景。
(4)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以高度精练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诚。
(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本图宦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流莺的漂泊无依,在陌生的地方飞来飞去,不能控制。
B.颔联写流莺歌声美妙,有着自己的深意,期待自己的佳期。
C.颈联借流莺啼唱的执着写自己求索的坚持。
D.尾联写我不忍听流莺歌唱,不知道流莺在京城中有没有栖息之所。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C.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
D.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2019马云乡村人才计划”启航典礼上,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谈到,每一个孩子在发现世界的同时,要去发现自己,成就自己。他认为不仅应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团队协作,学会担当。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子,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