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南通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鲁迅善于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明天》中的何小仙都留着长指甲,前者可说是不事劳作的读书人的标志,后者是虚伪冷酷本性的外化。

    B. 小说《明天》中作者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和命运勾勒出来。如: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慢条斯理,趁机捞钱。

    C. 《狂人日记》中发现“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后来他狂病治愈而“赴某地候补”,这是作者对他寄予的希望。

    D. 鲁迅先生在《药》中安排了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一明一暗始终平行的两条线索。既突出了群众的愚昧麻木,也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

    E. 鲁迅先生在小说《端午节》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讽刺了一个表面进步、骨子里浅薄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

     

  • 2、下面是宋代诗人王珪的七言律诗《金陵怀古》,中间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怀乡访古事悠悠,

     

     

        ,人心无复更风流。

    ①萧萧暮吹惊红叶  ②故国凄凉谁与问  ③惨惨寒云压旧楼

    ④一鸟带烟来别渚  ⑤数帆和雨下归舟  ⑥独上江城满目秋

    A. ②④⑥③⑤①

    B. ④⑤⑥①②③

    C. ⑤③②④⑥①

    D. ⑥④⑤①③②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之不厌(抑,不过。)②吾妻归宁(归宁,指女子出嫁。)

    B.①则又爱之太(恩,情深,这里指用心。)②有神护者(殆,大概。)

    C.①因之以饥馑(饥,蔬菜不熟;馑,五谷不熟;饥馑,泛指饥荒。)②见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D.见其不知量也(多,只,仅仅。)②冠者五六人(冠者,成年人,18岁以上的人。)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城人,故乡的风土人情滋养了他,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的许多作品再现了这座古城质朴生活的吉光片羽,让人更好地体味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②王帆竞选班长一职成功,就职演说那天,他精心准备后粉墨登场

    ③商代铜器铸作技术之高明,就连今天的科技也望尘莫及

    ④他对宇宙形成的看法,被誉为自盘古开天以来,最石破天惊的论断!

    ⑤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家长作风。

    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交友的方式和途径早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既带来了沟通的便利,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对于网络交友要慎重,避免陷入交浅言深的误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 5、根据下面的材料,对“创客”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创客”是一群陶醉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又执着地要将每个“灵光一闪”变成现实的人。对于这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人,什么都能缺,就是梦想不能缺。

    (《光明日报》2014 年 5 月 3 日)

    市领导与年轻的创客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创新创造成果,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实现梦想。

    (《解放日报》2015 年 4 月 26 日)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有一句名言:“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这句话在创客文化中依然得到了应验。创客们对他们眼中的“美”——市场空白之处、无人涉足之地——格外地敏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 年3月24 日)

    A.富有激情活力和奇思妙想、执着大胆、敏感捕捉生活之美的年轻人。

    B.富有激情活力、怀揣梦想、自主创新创业、敏感捕捉商机的年轻人。

    C.富有激情活力、怀揣梦想、自主创新创业、敏感捕捉生活之美的年轻人。

    D.富有激情活力和奇思妙想、执着大胆、敏感捕捉商机的年轻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而西方的反汉化论者强调族群认同,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丰满中,蒙古,汉军,汉人,壁垒分明。罗斯基与克劳杜雷等西方学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满人汉化为然,他们严厉批评汉化的提法,指为大汉沙文主义,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华裔学者大都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如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能否长久,是其能否汉化,汉化是夷狄之乡,成为冠带之邦,如12世纪的女真在进入华北之前,就已经从事农耕,占据华北后,起用汉人官僚,采取中国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虽极力保存女真文化和语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汉化程度已深,并允许汉人和女真人通婚。

    满人的族群认同,固然归属于八旗制度,但编入八旗内的所谓旗人除女真族主体外,包括蒙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单一族群的认同。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质固然有其过程,疾徐有别,最终融合亦难易有异,不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经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质,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若说政治认同,无论任何族群,在清帝国时代都认同清朝,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一抹不认同清朝。然而一旦帝国覆亡,认同随之消失,而满足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最终结果是,满汉两族经过同质化而终于同化 带有满族血统的汉人,增大了汉族的总数,而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趋向认同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并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情感。但汉化并不是全面的,实有程度深浅之别,而深浅取决于个人所属种族,社会阶层,家庭背景与居住,中原时间之长短;不过,即使汉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与汉族融为一体时,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满、蒙等胡族吸纳汉文化,势必回馈汉文化,也是比丰富汉文化的内容,是汉文化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以非原来汉文化的面貌,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而其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亦因而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所以汉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同化其他民族,而是长期的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与西化或现代化之过程并不尽相同。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里,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毕竟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摘编自汪荣祖《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学者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用夏变夷,不允许用夷变夏这一史观来自孔子赞美管仲的尊王攘夷

    B钱穆认为,宋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或全部或部分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但西方的反看化论者则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为例,强调族群认同。

    C有些研究清史的西方学者,并不认同中国学者的满人汉化论,他们指责汉化论是大汉沙文主义的表现,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D华裔学者基本上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来说明夏夷之变,认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夷狄之乡可成为冠带之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朝的八旗满人并不是单一族群,它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包括满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在内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B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化都会有一个过程,有快有慢,有难有易,但最终都会成功融合的。

    C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同质化以及同化达到了相当成功的融合,虽然清朝灭亡,但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

    D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莫不认同清朝,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也趋向认同中华民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所以并没有形成汉文化,吞并少数民族文化或少数民族放弃原有的文化的局面。

    B在汉族同化异族的过程中,汉族与其他民族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感情的同时,即使汉文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也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C满、蒙等胡族在吸纳并回馈汉文化中,是汉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他们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

    D汉化是汉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长期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表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从屈原的诗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出现“木叶”这一意象,它在后人的诗歌创作中就不断出现并得到发展,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修身》中有这样一句话“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表明了对赏罚措施的态度,《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明了相似的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____________”强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

    (3)在富有浪漫情怀的古代文人的笔下,桥有着丰富的韵味,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在下面三题横线处填入正确的诗句。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陶渊明归心似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胜利闭幕。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__________”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__________”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3)“铁衣”指铠甲,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来征战之苦,如:“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中用“______________。”表现秦人搜刮钱财时斤斤计较,但使用起来时却视如敝履的状态。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无论全社会的人都称赞还是责难,宋荣子都不为所动。

    (3)《爱莲说》中借莲 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指出秦的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伏:服气。

    (乙)

    戏赠友人

    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1】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甲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送别、绝句

    B.咏物、楚辞

    C.讽喻、乐府

    D.抒怀、律诗

    【2】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中《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

    B.甲诗五六句虽包含着作者对于自身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C.乙诗词浅意深,以易喻难,把抽象的行为具体化,鲜明生动又通俗自然。

    D.乙诗五六句中作者感慨自己虽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

    【3】请从“戏赠”入手,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 君之大经也。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 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 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莫敢谏 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 失之本也。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 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 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 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吕氏春秋骄恣》)

    (注)①简:怠慢。②春居:齐宣王臣。③辟:同“避”。④鸾徼:赵简子臣。⑤绌:减损。⑥三代:指夏 商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物则无 备:储备

    B.而乐为 轻:轻快

    C.箴谏不可不 熟:深思熟虑

    D.而鸾徼之 致:招致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无壅塞,必礼士

    想要不闭塞,必须礼贤下士。

    B.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

    即使有一千名大臣进谏,也没有人能劝阻楚王。

    C.何谏寡人之晩也

    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D.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

    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确的事,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错误的事。

    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②此三代之盛教。

    4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

    ②分别用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齐宣王、赵简子对待骄恣的态度。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整天待在家里,缺乏锻炼,体重蹭蹭往上涨,有的人甚至完全胖成了另外一个样。但也有一些人,能一直保持好身材。他们并不是天生吃不胖,而是每天坚持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坚持做瑜伽、举杠铃等各种运动,从不放纵自己。日常繁忙工作之余, 83岁的钟南山每周都要抽出三四天进行锻炼,每次保持在40到50分钟,“主要是先跑步25 分钟左右,锻炼下肢和内脏;然后做杠上撑,一口气20个,还有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锻炼上肢力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大学》里的句子说的是君子表里如一,而小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所以想做品德高尚的人,独处时,也一定要谨言慎行。现代人说看一个人是否自律,给他一点自由就知道了。日复一日,“自律和不自律之间,差的是整个人生”。

    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自律”问题的认识、体会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