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你尽管放心,今后无论是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 我可以帮忙做些文书工作,但要我主持大局,安排整个工作流程,那我就敬谢不敏了。
C. 今天请各位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希望大家能姑妄言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请大家不要拘谨,畅所欲言。
D.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中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多年来承蒙您的雅教,我受益良多,若说我有一点儿的进步和成绩,跟您都是密切相关的。
B. 这位老师教出的学生都成绩优异,尤其是班长更出类拔萃,老师经常得意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的高足,很是让我心里安慰啊!”
C. 家里五岁的小儿子爱画画,信笔涂鸦,线条简单却有童趣,虽然是拙作,但是看得妈妈的喜在心头。D.单位里的年轻人小刚爱炫耀他的手表,当他再一次在我面前夸耀他的手表时,我有些生气地说:“你的敝帚自己戴着吧,不是人人都稀罕啊。”
3、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 )
A. 孙权在濡须与曹操相拒月余,不能取胜。张昭、顾雍上言:“曹操势大,不可力取;若与久战,大损士卒;不若求和,安民为上。”孙权从其言,令步骘往曹营求和,许年纳岁贡。
B. 曹操留曹仁、张辽屯合淝,自己班师回许昌。文武众官皆议立曹操为“魏王”。尚书崔琰力言不可。有与琰不和者,告知操。操大怒,收琰下狱问之,琰虎目虬髯,只是大骂曹操欺君奸贼。
C. 曹操大妻丁夫人无出。妾刘氏生子曹昂,征张鲁时死于宛城;卞氏所生四子:长曰丕,次曰彰,三曰植,四曰熊。于是立卞氏为魏王后。曹植聪明,举笔成章,操欲立之为后嗣。
D. 袁谭、袁尚,异母兄弟也;刘琦、刘琮,亦异母兄弟也。袁绍与刘表唯注重感情因素,故欲立其所喜爱者。曹操则不然。丕与植,皆为卞氏所生。而操独以才爱植,是为子之才华所见,非为其他因素。
E. 称魏公、立太子、江东讲和、孙权纳贡,曹操正得志满意时也,忽然遇一无可如何之左慈,刑之不得,辱之不能,奸雄之力尽矣。
4、已知“人遇到艰难的抉择时总是模棱两可”正确,下面不能支持这个判断的是( )
A.王安石被贬,是愤然离开朝廷,还是取悦上司苟且偷安,对他来说也是艰难的抉择
B.下午是去看电影还是去听音乐会,当然好选择,但是人生的选择哪能都这么简单
C.大多数人遇到鱼和熊掌的艰难抉择时,并不像书上所写的那样轻易做到舍生取义
D.并非所有人遇到艰难的抉择时都模棱两可,总有一些人能义利分明,目光如炬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科学的估价体系,收藏市场监管滞后,参与收藏的人员滥竽充数,欺诈之事时有发生。
B.他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C.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的时候,我这个微乎其微的志愿者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倍感荣幸,也备受鼓舞。
D.如果批评家只在意少数人的看法,不关心普通读者的感受,认为只要让圈里人满意就功德圆满了,批评的路会越走越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散文。
B. 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C. 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个散文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 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够被世界各国人们接受。
C. 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在地域文化散文创作时最为关键。
D. 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B. 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 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相。
D. 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却善始不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这一现象。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诗人所写之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人有时内心充满矛盾,常常心里想着什么,可现实却不容你如此,两难之间更见张力。古诗文中能写出抒情主人公矛盾心理或行为的两句有:“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多情的女主人公想念心上人而不得相见时就会“____________”,而一旦见到心上人就会“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阐明了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
(3)落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弥漫着春光不再、生命易逝、美人迟暮、命运难料等感慨,或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或表达优美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理;《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事物都有限制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离骚》 中,“_____,_____”借榫头与榫眼不能相合表明屈原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
(2)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的生活宁静悠闲,没有世俗嘈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唐太宗如果担心耳目被蒙蔽,就要做到“_______________”,如果担心邪恶之人说坏话陷害别人,就要做到“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农人五月收麦的忙碌情景: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地里干活,连妇女儿童也没闲着,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派全家总动员的景象。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烘托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酒”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其他运用“酒”的意象的古诗词名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曰: “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云硝雨霁,___________,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碧云天,___________,西风紧, 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別》)
(4) 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
(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隐士山居
杜荀鹤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①,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②似君家。
[注]①三岛客:传说东海的仙人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②争得:怎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闲居”点题,交代了主人公隐士的身份;“山门”则点明隐居之地。
B.颔联以传说入诗,显示出主人公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寄情自然的生活方式。
C.喝酒、煎茶、觅句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雅兴和意趣。
D.全诗语言率真朴素,平易质朴,给人亲切之感,与诗中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贫乐庵记
(金)耶律楚材
①三休道人税居于燕城之市,榜其庵日贫乐。有湛然居士访而问之日:“先生之乐可得闻 ?日:“布衣粝食,任天之真。或鼓琴以自娱,或观书以自适,咏圣人之道,归夫子圭旦。于是息交游,绝宾客,万虑泯绝,无毫发点翳于胸中。其得失之倚伏,兴亡之反覆,初不知也。吾之乐良以此耳!”日:“先生亦有忧乎?”日:“乐天知命,吾复何忧?”
②居士进日:“予闻之,君子之处贫贱富贵也,忧乐相半,未尝独忧乐也。夫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是故君子之得志也,位足以行道,财足以博施,不亦乐乎!持盈守谦,慎终如始,若朽索之驭六马,不亦忧乎!其贫贱也,卷而怀之,独洁一己,无多财之祸,绝高位之危,此其乐也。嗟流俗之未化,悲圣道之将颓,举世寥寥无知我者,此其忧也!先生之乐,知所谓矣;先生之忧,不其然乎?”道人瞪目而不答。
③居士笑日:“我知之矣。夫子以为处富贵也,当隐诸乐而形诸忧;处贫贱也,必隐于忧而形诸乐。何哉?第恐不知我者,以为洋洋于富贵,而戚戚于贫贱也。”道人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吾子之谓矣。请以吾子之言以为记。”
【1】可填入第①段空缺处的虚词是( )。
A. 夫 B. 哉 C. 欤 D. 矣
【2】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3】第③段中说“处贫贱也,必隐于忧而形诸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说)
【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赞扬了居士安贫乐道的精神。
B. 抒发了道人深受启发的喜悦。
C. 突出了居士谦虚自抑的品行。
D. 表明了道人认同居士的观点。
【5】第②段说理思路清晰,请加以分析。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所在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