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上饶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这本书中,使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

    B.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C.改变“亚学习”状态,要合理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D.两会期间,西藏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

  • 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结尾处,马诸林为圣地亚哥买来热咖啡,并安慰老人,后又表达了与老人一起去钓鱼,向他学习本领的愿望。

    B.《红楼梦》中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李纨主动请缨做社长。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咏桃花,林黛玉才情倾倒众人。

    C.《边城》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如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

    D.《三国演义》中,“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指的是三国中蜀国的君主刘禅,有句成语可以概括这句诗,即乐不思蜀。

  •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9月8日,平顶山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

      C.在13届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张琳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中国男游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当人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是说:感谢我的教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D.进入8月,沪指连续四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东山再起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C.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尤以章回体长篇小说光辉夺目。继元明两代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古典小说顶峰。

    D.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

    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

    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至今日,“三个面向”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正确方向。站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央一再重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要义是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材料二:

    在近期教育治理中,教育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而过去几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的做法沿用已久,而这种惯例被冠以“因材施救”之类的理由广为人们接受。但这样真的合理吗?

    埃里克·哈努谢克和卢德格尔·沃斯曼因在《国家的知识资本》一书中讨论了对教育公平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政策,其中就包括学校分级,“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是有争议的”。

    他们介绍,在第一次将孩子分到不同级别学校的年龄方面,各个国家的安排差别很大。在大多数OECD(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学校分级发生在学生15岁或16岁期间,九年级或十年级之前没有分级。而在对比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数据之后,他们表示,根据假定的同伴效应,同质学伴的学习状况可能会达到最优,不过,弱势组学生如果过早与优势组学生分开,他们的情况会系统性变差。因此,他们认为推迟学校分级的年龄也许可以提高公平性。

    上面讨论的是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在不同学校间分级。那么,是否需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班教学?分班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吗?这些问题困扰着国内外教育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众口难调

    从国际上看,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而大多数英国中小学会在不同科目上根据学生对应的科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在印度,伯乐林(注:一个非政府组织)也倡导“按实际水平施教”,其基本思想是在某个时期,根据孩子掌握的知识将之分组,然后让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匹配。可见,按照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并不是中国特色。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通过教育治理,对这种习惯做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纠正。比如,北京市2010年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都必须承担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取消重点校不接受电脑派位生的特权,强调必须平均分班。但直至教育部最近的新政出台,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一直难以根除。

    许多人反对分校或分班教学做法的一大理由,是这必然对重点班落选者的心理产生不好的暗示。而重点班入选者也可能因“鸡头变凤尾”而承受一定心理压力。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与迈克尔·克雷默等人于2005年在肯尼亚开展的一项早期多干预实验显示,分班教育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所有样本学生都获得收益。其中,快班里垫底的学生和慢班里拔尖的学生从分班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当。

    总之,在是否按成绩分级教学中,人们意见不一,各国选择不同,似乎均有其理据,而选择的最终效果可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逐渐显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曾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B.教育过度商业化,是教育部门采取教育治理举措的根本原因。

    C.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德国保障了本国的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

    D.为打造社会新格局,中国应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教育治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应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B.过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做法,在新时代应被取消和禁止。

    C.为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昔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都需要调整。

    D.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开放之门应继续开放。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分校、分班”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广泛接受按成绩分校或分班,其中一个原因是因材施教。

    B.数据对比表明,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

    C.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分班,分班教学是中国特色。

    D.国内不少地方不同程度纠正过义务教育“分校、分班”的做法。

    【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支右绌

    B.革故鼎新

    C.众口难调

    D.假以时日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国近期为什么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请分条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逼游》中,为嘲笑大鹏,蜩与学鸠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来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焉在后。(《论语》)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美景表现了出来。

    (2)荀子在《劝学》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知识,更是劝人为“善”,培养高尚的品德,由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 10、补写出下列名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遥襟俯畅,    。爽籁发而清风生,   (王勃《滕王阁序》)

    (3)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亭送别》)

    (4)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描写赤壁周围山水连接环绕,树木翠绿繁茂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作者表现螃蟹心思浮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宫女的貌美,她们久久伫立,希望能获得宠幸。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排喻的手法,引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英雄的风流余韵经历无数历史风雨而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

    B.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

    C.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D.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

    【2】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抚军将军景历子也。幼聪敏,精识强记。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寻授太学博士。天嘉初,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至德二年,迁廷尉卿,寻为吏部郎。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寻授左民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后主器其材干,任寄日重,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日一往东宫,于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徵议决。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徵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徵位望既重,兼声势熏灼,物议咸忌惮之。寻徙为中书令,将军如故。中令清简无事,或云徵有怨言,事闻后主,后主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有固谏者获免。祯明三年,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徵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曰“事宁有以相报”。及决战于钟山南岗,敕徵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城陷,随例入关。 徵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然性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徵不修廉隅,皆此类也。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历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蔡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B.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C.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D.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陟”表示晋升;“左迁”“迁谪”表示降职等。

    B.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C.后主,在本文指陈朝的末代君王。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汉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

    D.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徵孝顺父母,笃守孝道。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按成人礼节为母亲服丧;他的父亲认为蔡徵有孝子王祥的品行,替蔡徵改名。

    B.蔡徵政务娴熟,办事干练。陈后主诏令蔡徵决断廷尉寺狱大小事情;蔡徵受命招募兵士,十天到一个月之间,招募兵士将近一万人。

    C.蔡徵位高权重,险遭不测。蔡徵担任中书令时,有人说他有怨言,陈后主听闻后大怒,想杀蔡徵,幸有人极力谏诤,蔡徵才免于一死。

    D.蔡徵历官三朝,颇受器重。梁高祖征召他为主簿;陈后主让他给太子讲述古今得失和当时政务;隋文帝召他咨询,授予太常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2)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按要求写作。

    统编版小学课本识字第一课的内容为“天地人你我他”,这六个字引导儿童时期的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如今,18岁的我们站在成人的门槛前,应对这六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把“我”放在“天地”“你他”之间去思考。

    请围绕“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