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赣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 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 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  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养此匠心,   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A

    不管

    还是

    至少

    如果

    从而

    B

    无论

    或者是

    /

    只要

    如果

    C

    尽管

    或者是

    最低

    /

    因此

    D

    不管

    还是

    至少

    /

     

     

  •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B. 《四库全书》分四部,即经、史、子、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著作;子,指从先秦诸子到成书之前各个朝代的文学名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C.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天色纪时法(如:子时、丑时等)”和“地支纪时法(如:夜半、鸡鸣等)”,例如:“子时”是现在的23时到1时,对应“夜半”,“子夜”。“巳时”是现在的9时到11时,对应“隅中”。

    D. “六书”是指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日、月”属象形;“众、旦”属指事;“刃、寸、明”属会意;“远、张、潮”属形声。

  • 3、选出对表格信息概括正确的一项

      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重要国际承诺

    年份

    机构或会议

    承诺文件

    承诺内容

    1992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世纪议程》(第36章)

    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

    2002

    联合国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质上是高质量教育,是为所有人的教育,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20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

    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观、具体实践贯穿到学习的各个方面

    2014

    全球全民教育会议

    《马斯喀特协议》

    到2030年,所有学习者都要通过包括全球公民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途径,掌握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平社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0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

    《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

    -2014)监测与评估终期报告》

    重申可持续发展教育是21世纪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A.可持续发展教育是20世纪末世界发展的核心主题。

    B.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有理念传播,又有实践测评。

    C.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所有人获得必须的知识与技能。

    D.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独立的,与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无关。

  •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诚然,在画面布局中必须再现客观真实,紧贴自然物理世界,采用“写生+写实”的造型、设色手法,能够适从多数观者的审美。然而,若欲拓宽受众审美视野,则须运用形色语言,表现大而化之、言简意明的“似+不似”。这样与自然物理世界若即若离而另有意趣的形色处理,能够激发受众全新审美体验。李化吉、权正环创作的壁画《白蛇传》,人物身段体形修长苗条,面目五官简约秀美,全画色调抒情浪漫,这样的形色处理给受众焕然一新之感,体现了画家个性化的追求。

    A.再现客观现实世界在画面布局中至关重要。

    B.激发受众全新审美体验是画面布局的主要目的。

    C.在画面布局中形色语言的运用举足轻重。

    D.高明的画家必须追求个性化的画面布局。

  • 5、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生(mò) 鸟(jī)   嫉恨(jì)   自(xǔ)

    B. (qiǎn)   玉(qì) 美(bì) 居(qī)

    C. 蓝(wèi) 肩(hé)   恨(zèng)   机(zhù)

    D. (fāng)   热(chì)   安(mì) 甲(wán)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

    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

    B.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C.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

    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

    C.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

    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今之众人”的学识水平和求师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与学鸠起飞后只能“________________”,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2)然后施行,_______________,有所广益。

    (3)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

    (4)山行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酿泉也。

    (5)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攘除奸凶。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人间如梦,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定乎内外之分,______。(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6)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7)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______。” (《论语•子罕》)

  • 10、按要求填空。

    (1)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师说》开头一句说“ ”。文中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接着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沦陷区的人们已然忘记战败的耻辱。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比喻直观地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由己推人,希望天下寒士皆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的高尚情感。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①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②碧玉梢。

    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迢,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

    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作者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写出了城外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

    C.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D.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

    【2】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之口腹,何常之有?富贵之时,穷极滋味,暴殄过当;一过祸败,求藜藿充饥而不可得。石虎食蒸饼,必以乾枣、胡桃瓤为心,使坼裂方食;及为冉闵所篡,幽废,思其不裂者而无从致之。唐东洛贵家子弟,饮食必用炼炭所炊,不尔便嫌烟气;及其乱离饥饿,市脱粟饭食之,不啻八珍。此岂口腹贵于前而贱于后哉?彼其当时所为拣择精好,动以为粗恶而不能下咽者,皆其骄奢淫佚之性使然,非天生而然也。

    吾见南方膏粱子弟,一离襁褓,必择甘毳温柔,调以酥酪,恐伤其胃,而疾病亦自不少。北方婴儿,卧土炕,啖麦饭,十余岁不知酒肉,而强壮自如。又下一等,[甲]乞丐之子,生[乙]受冻忍饿,日一文钱,[丙]果其腹。

    人生何常?幸而处富贵,有赢余,时时思及冻馁,无令过分,物无精粗美恶,随遇而安,无有选择于胸中,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子瞻兄弟南迁,相遇梧、藤间,市饼,粗不可食,黄门置筋而叹,子瞻已尽之矣。二苏之学力、识见,优劣皆于是卜之。吾生平未尝以饮食呵责人,其有不堪,更强为进。至于宦中,尤持此戒。每每以语妻孥,然未必知此旨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节选)

    [注] 梧、藤:梧州和藤州。

    1文章第三段中的“黄门”即宋代文学家_______

    2文章第一段以______________为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个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若 即 便 B.乃 而 方 C.为 乃 则 D.盖 则 乃

    4对“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也是一种引起内心波动变化的方法。

    B.这也是控制压抑内心欲望的方法之一。

    C.这也是磨练自己心性意志的方法之一。

    D.这也是一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5简析本文主旨的现实意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8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截至202110月,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邓清明曾多次进入航天任务备份梯队,完成和主份梯队完全一样的训练,却始终未能圆飞天梦。但他认为伟大的航天事业中,个人的荣辱得失微不足道,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他总是竭力做好飞天航天员的地面支持工作,共同完成好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55岁的邓清明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时刻做好飞天准备,只要航天事业需要,就不停下备战的脚步。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