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②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③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④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了。
⑤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了。
⑥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A. ①②③ B. ②③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④
2、请你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语段的空缺处,用以支撑作者的阐述。( )
我国盆栽之产生,与建筑具有密切之关系,古代住宅以院落天井组合而成,周以楼廊或墙垣,空间狭小,阳光较少,故吴下人家每以寸石尺树布置小景,点缀其间,往往见天不见日。或初阳煦照,一瞬即过,要皆能适植物之性,保持一定之温度与阳光,物赖以生,景供人观。__________最能得此神理。
A.韩愈诗所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周紫芝诗所谓:“雨余庭院冷萧萧。帘幕度微飙。鸟语唤回残梦,春寒勒住花梢。”
C.李清照诗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
D.东坡诗所谓:“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空庭不受日,草木自苍然。”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大夫用针灸疗法,只用了一个疗程就把张大娘的风湿病治好了,真是起死回生啊!
B.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C.有的领导为了突出任期内的政绩,在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上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郡:春秋至隋唐的行政区划单位,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五人墓碑记》中的“郡之贤大夫”中的“郡”实际上是指府。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国 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洁?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取材于徐锁荣同名作品)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梅城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
B.王老板安排吴承墨夫妇赏梅花听评弹,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
C.吴承墨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
D.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2】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吴承墨的幻觉。有人说画面里传出的声音是吴师母的声音,也有人说这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4】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其中三处,简要分析。
【5】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亭送别》)
(5)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写自己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桃花源周边的草美花繁。
(3)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_______”一句,交代来作者作此文的接原因。
(2)“蓬”是一种植物,枯后根断,随风飞旋,故也称“飞蓬”“孤蓬”等,古典诗词中常用“飞蓬”“孤蓬”等比喻漂泊无定的孤客。唐代诗人王维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引的是建筑占地之广,“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可惜“_______”就成了一片焦土,秦王朝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不是茅草自身美,而是因爱人送的才美,这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
(2)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中的“自强”二字,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弘毅”则出自《论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3年是中国农历癸卯年,生肖属兔。“兔”这一形象多次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写琵琶女在梦中回味往昔的快乐,而梦醒又回到现实,表达出无限的伤感之情。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楼阁之间的通道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
(2)李白的《蜀道难》中将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并且以水之险来展现蜀道之高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力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②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③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④慎风波。
【注释】①是诗人被贬南巴尉,中间曾移往洪州暂住,路过江州时作。南巴,在今天的广东。②淮南: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国境。③沧洲:滨海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④遣:使,这里是叮咛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被贬官赴任途中的感受,“承优诏”暗含讽意,表达了诗人对不公待遇的愤懑不平。
B.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北雁纷纷南归,淮南木叶凋零,楚地山头因为叶落而更多地显露出来。
C.颈联中诗人想到寄身洪州能够见到隐士居住的沧洲,心中喜悦,只是镜中白发已生,又深感无奈。
D.尾联感愧友人送别叮咛的情谊,“风波”一词意带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喻宦海风波。
【2】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方面有哪些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成化二年六月,大学士李贤等奏:“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剧务在尽绝其总制将官与凡出兵事宜,俱预处请画。又秋禾方熟,彼必入掠。而延绥、鄘、庆、环县一带,宜推选武将一人,统步骑精兵万人守御,庶几有备无患。”于是兵部尚书王复同孙继宗等集议,以“大同总兵杨信旧镇延绥,稔知地利,宜召还京,面受成算。其陕西、宁夏、延绥、甘、凉、大同、宣府镇巡诸官,亦宜敕令整饬兵备,候期调发”。帝允所拟,遂召信还,以修武伯沈煜代之。乃敕陕西巡抚项忠、太监裴当、总兵杨信协谋征剿河套。
三年春正月,毛里孩乞通贡,制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其令各边谨备之。”毛里孩不得贡,渡河东侵大同。廷议杨信兵少,不足制之。于是以抚宁伯朱永为大将军,率京兵往,都督刘聚、鲍政副之。会毛里孩再上书求贡,许之。
二月,毛里孩入大同界,帝命原调大同、宣府、偏头关等处搜剿河套官军,仍留各城守御。
四年春二月,扎加思兰杀阿罗出,并其众,而结元孽满鲁都入河套。六年孛罗忽等据河套,边人大扰。乃敕都御史王越总关中军务,议搜河套、复东胜。越等奏言:“河套水草甘肥,易于驻扎;腹里之地,道路旷远,难于守御。陕西孛罗忽、扎加思兰等纠率丑类,居套分掠,出入数年。虽尝阻于我师,然未经挫衄,终不肯退。近日据我河曲,扰我延绥、宁夏,深入我平、巩、固原。近又觇我大同,逼我万全。乞命廷臣共议,得一爵位崇重,威望素著者,统制诸军,往图大举。”朝廷从其议,以武定侯赵辅充总兵官,总制各路军马,搜河套。
寻以疾还,遂不复举。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议复河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
B.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
C.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
D.河套与延绥接境/原非敌人巢穴/今毛里孩居/处其中出没不常/苟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乞令兵部会官博议/进兵搜剿/务在尽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俱预处请画”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汶水、徂徕如画”中“画”的意思不同。
B.“候期调发”与《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期”含义不同。
C.总兵,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后渐成常驻武官。
D.“乃敕都御史王越总关中军务”的“乃”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用法及含义均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贤认为河套因为地缘关系而屡受毛里孩侵扰,应该大力征剿毛里孩,并派精兵强将据守,方可保得安宁。
B.皇帝听从了兵部尚书王复和孙继宗等人的谏议,让修武伯沈煜代替杨信镇守延绥,诏令杨信等人征剿河套。
C.毛里孩请求纳贡以图河套地区的阴谋被明廷识破,在明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只得再次请求向明朝纳贡。
D.毛里孩并非真心归附明朝,一直觊觎明朝河套地区,明朝想恢复行使对河套地区的主权暂时并没有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同总兵杨信旧镇延绥,稔知地利,宜召还京,面受成算。
(2)乞命廷臣共议,得一爵位崇重,威望素著者,统制诸军,往图大举。
【5】明朝“议复河套”的难以实现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自信。——林肯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卢梭
对于上述看法,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评说。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